音頻之囑 1、懇請大家切莫拿專業播音或錄音標準來去要求我,我非專業錄音師,也沒那時間與精力來在錄音上下功夫,對錄音的要求是像平常聊天那樣進行親近的交流; 2、家庭教育咨詢師的職業操守,在我看來,理應是在教育學、心理學,及咨詢學領域,持懷勇猛的精進心,并有所實踐,人的時間與精力,皆為有限,無力面面俱到,只能是有所取舍; 3、因個人精力問題,多數文稿都是一氣呵成之作,不曾有作過多修改,文意無誤,但文字會有個別錯別字,還望讀者有所諒解,切莫對我有著太多的挑剔,我是人,與大家一樣,優缺兼具; 4、一人帶娃,不論出席學校的家長會,還是去往別的地方,孩子都在我跟前待著,錄音也不例外,有些時候,在我錄音之時,孩子在旁玩耍,可能會有某些雜音的出現,請大家對我有所包容; 5、之前錄音反復有提的,因個人閱讀習慣、興趣使然,我的文稿會有古味,但,錄音更多是在口語化的同時,還夾雜有我的濃重南方口音,大家也懂,這一方言式語音特質,及至年長,已是不易更正,請大江南北的聽眾,對我有所理解; 6、錄音不僅僅是在將寫好的文稿給一字不漏地讀完,我更多是在講課,在這期間,我必然會是想到的當下,就給予相應的補充,或對某些言而未盡的部分,進行某種程度的詮釋,并結合一些案例,進行詳細講解,所以說,對這平臺的每一篇教育類文章的閱讀,我的建議是文音并行,聽了錄音,要看文字,看了文字也去聽聽錄音,必要時候,大家可以按著自己的習慣,記錄其中的核心要點,細細揣摩,而后便是踐行日常。 ??今天的音頻,有兩個,請往下拉?? ??點擊可聽此文錄音,一邊做事,一邊聽安說話 雖說我的閱讀經驗,及親子閱讀的經歷,都一字不漏地分享在“茉域茗香”平臺的了。但仍有不少的人問我“親子閱讀”,想著與我交流這方面的東西。當時的我都沒去答復人家,事后有思考,而后便是決定著手寫下這篇文章,與大家交流,作為一個家庭教育咨詢師,我是如何看待親子閱讀的,在日常生活里頭是怎樣陪伴孩子安度親子閱讀的美妙時光的。 一 閱讀要興趣,也要能力 對于不愛讀書,且是不想培養閱讀興趣的父母家長來說,這“親子閱讀”就是一種相當讓人難受的親子互動與交流時光,那我會鼓勵并支持父母帶著孩子去運動場互動與交流,也許,那樣的場域,更為適合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那兒童閱讀的學習,與啟蒙,就完全可以是交給其他的人來去代勞。教育不是只有父母在操作的,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成長,也不是家長一人之手在澆灌與滋潤而成的。 當然,有過一定親子閱讀生活體驗、感觸力較為幽深的成人,多半都會有所知道,這親子閱讀,不僅僅是閱讀。即,父母與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不僅僅是在完成“書籍閱讀”這工作。這就好比是兒童醫生的治療工作吧,一般的醫生只是在治療,是在解決病癥這一現實性問題,但懂兒童的醫生,更多是在持拿醫術來去澆灌孩子這一生命。 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成人,在不曾真正了解“親子閱讀”的核心內涵之前,不要輕易地去否定它,覺得親子閱讀,不過爾爾,將書給孩子就好,孩子能看圖,待他在學校學會識字之后,自能慢慢地懂得讀文看字。讀文看字,上過幾年學的人都會做,但面對一本書籍,手捧一幅畫,不是所有人都能去讀懂,讀懂之后也未必能夠用自己的話來去作概括,會概括不一定能夠有相應的批判思維,與取舍意識。以我的經驗來看,篩選意識的具備,很是重要。只因,一本書在手,那作者,不論是名人,還是大師,那書籍作品都是個人的思想痕跡,但不一定會是全然地適合于自己,我們不可能選擇不那么適合自己的思想,來去武裝自己的大腦。 不只是思想的篩選,還有其他的很多,都是需要學習的,也少不了家人在旁,給予潛移默化式的點撥。不然,我家孩子不會是拿著書本,嚷著與我說,“媽媽,我看不懂,你來幫幫我吧”。就我而言,我雖算不上飽讀詩書,但一定程度的書籍閱讀,還是有的。可在我讀了那么多年的書之后,也只有在生完孩子之后,因指導孩子閱讀的需要,專門去研究了“閱讀”之后,我才漸漸地有所懂得,從內容來說,閱讀有技巧,閱讀有門道,這與烹飪一樣,都是一門學問來說。在這期間,你能將閱讀給讀到什么程度,取決于你自身的能力具備。是時,我的閱讀,從形式,進入內核。 其次便是,在整個大學期間與懷孕期間,喜歡繪畫作品的我,都看了不少的畫作,而大學,我更是每見畫展,必會現身。但只有在孩子兩歲多之后,因為繪本閱讀的研究需要,我才慢慢地學會了觀畫,并恍然發覺,畫再美,若是不懂欣賞,那人也難有獲益,是時,觀畫只成看線的了。從這不難知道,去掉有稟賦的天才,其他的孩子,若是不曾有人指點,那談懂畫,并會用自己的語言來去與人交流眼前的繪畫作品,我想,這是不大可能的事兒。 二 親子閱讀,重在互動 略微懂了兒童發展心理學,我們都會有所知道,低齡兒童正好是對圖畫感興趣的年齡階段,他們在拿起眼前紙張書籍的第一時間,基本都是專注圖畫閱讀。從實踐來說,有過一定養育經驗的父母都會清楚知道,在與低齡兒童孩子進行親子閱讀之時,孩子最喜歡看圖的了。而那些不懂觀畫的、非繪畫專業出身的成人,恰好是在認真讀文。及至四歲,孩子才會慢慢地過渡過文字符號與書寫的興趣上來。個別孩子可能會是在四歲之前,就會表現得,對文字的喜歡,遠甚于對圖畫的探索。個別孩子則可能會是對文字,不生興趣的。 在這時候,父母的言行舉止,就顯得是至關重要的了。倘若我們懂得順應兒童規律去做事,并清楚知道,一般而言,四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懂得對文字符號有相應興趣,他們更多是在圖片閱讀上有心動,那我們就會想著如何去順勢,即在對一件事,持懷三分鐘熱度的孩子喜歡圖片的年齡階段,就與孩子一塊去好好地讀圖,并在每一次的讀圖中,都持續那么很短的一點時間。而非想方設法地干擾孩子,并要求孩子像成人那樣地,一坐就是個把小時。在閱讀上,我們若是對孩子有過多的既不正確又不科學的干擾,那可能會是在不利兒童身體發育的同時,也為往后孩子的叛逆與厭學,埋下種子。 就我而言,我家孩子在上學之前,我都帶著他去讀圖。迄今仍是有所記得,在那些歲月里頭,我經常性地攤開繪本,與孩子趴一塊,帶著探究的心去研究繪本圖片,并用自己的話語來去與孩子交流對話,而且還是在一天里頭,幾乎只讀一頁繪本,余下時間便是做些諸如玩耍,出門,買菜,吃飯,睡覺等很落地的日常。對于低齡兒童的成長來說,家人的語言,是相當重要的環境創設。這同樣是有相應科學研究的。《父母的語言》一書就明確提到了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兒童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等,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匯,有關系。我想,這是現代高科技所難以取代的。 從語言詞匯累積角度來說,包括各等播放器在內的機器是能給孩子不少詞匯與語言的輸入,孩子捧著那些東西,在認真聽,就夠的了,父母也因此而清閑、自在多了。可,我們也都知道,父母的語言是有靈動性的。我們在與孩子交流對話,或在孩子面前自顧自說話的時候,孩子所感受的東西,不僅僅的語言文字,還有其他的更多,如表情,如語調,如相應的肢體動作,如情感的流露。而播放器出來的東西,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語言輸入,從情感的角度來說,我并不那么的相信,播放器在說話錄音的時候,會是比父母在孩子面前說話讀書,更有情感、更親近。生命的滋潤與茁壯,從來都是離不開愛與呵護。我在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時候,都是會與孩子有相應互動的,如眼神,如對話,如擁抱,如撫摸,如逗樂,如表演,等等。 所以說,親子閱讀,不僅僅是閱讀,也不僅僅是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像播音員播音那樣地,將手中的紙張文字,都給一五一十地念讀完畢,就萬事大吉的了。親子閱讀的核心宗旨,絕對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看點畫,學會幾個文字。不論哪國文字,不管哪國畫作,本質是符號,人們借助圖或文這一符號形式來去傳遞信息。作為父母,我們理應是懂得經由親子閱讀這一形式,來去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親近兒童,乃至于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兒童完善生命的自我內在秩序。人內在秩序的建立,是從他建到我建的一個漫長過程,在初始之時是離不開旁人來去給予力量幫扶的。 ??點擊可聽此文錄音,一邊做事,一邊聽安說話 三 與娃閱讀,別輕關系 其實,親子閱讀與職場喝酒,是一樣的,其喝酒或閱讀的背后,是關系的建立與和諧。閱讀與喝酒只是一種形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是需要有一定形式的。尤其是兒童。孩子的生命內在,多是活潑而靈動的,是需要有一定的事兒,來去讓他們盡情揮灑。而這,既可以是各種運動,也可以是閱讀歌唱,還可以是其他的形式。一切的揀擇取舍,全在于父母的價值取向,及孩子的興趣。當然,不論什么,興趣是可培養的,只不過是,不論是對自身還是孩子的興趣培養,我們都要去秉承“順其自然”這一原則,并在其中獲得相應的歡喜心,歡喜的做是能滋養自身,恩濟他人的。 就我而言,在自家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就引進了繪本,并采用適合兒童生長特質的閱讀技巧來去操作,孩子慢慢愛上了閱讀,喜歡上了書籍。而今的他,經常會拿著書本,要我與他一起閱讀,只因他在過去閱讀的日常里頭,深深感受到了閱讀之好玩與有趣,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母親在閱讀之時兩眼放光的靈動與陶醉。是人都差不多,多是愛那有趣好玩的東西。但天下孩子,何其之多,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因此愛上閱讀的。閱讀與行醫一樣,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有所興趣。 所以說,在親子閱讀過程中,經由各種方式的誘導之后,孩子對閱讀,仍是不生興趣,他反而對汽車更感興趣,那我想,也許,我們可以是放下汽車書籍,轉而觀察“汽車”這一實物。對于低齡兒童來說,觀察實物,亦是學習。就是我,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的同時,也會帶著孩子去觀察實物,并在觀察實物的過程中去幫助孩子架構相應的概念認知。孩子對人世一切的人事萬物,都是不了解的無知狀態,哪怕身邊的一支筆,TA都會不了解,不認識,而需要我們拿著筆在寫字畫畫的同時,與孩子說“筆,可寫字”,并有所反復,他才能知道,這是什么東西,有什么用處,不然,他就可能會是撿起筆,直接往嘴巴送的了。 倘若,在這期間,我們不大懂得兒童的心理狀態,那我們縱使是經由各種技巧和方式,讓本就不生閱讀興趣的孩子,因此會了幾個中文,成為學齡前小神童,我想,孩子的內心深處,都很難會有快樂,孩子的腦袋里頭,與內心深處,反而會是建立“閱讀-痛苦”的認知連接。時日久長,孩子極有可能會是滋生叛逆心理,及至年長,獲得力量,TA就逆反的了,是時,形式各樣的問題兒童,也就被很好給塑造出來的了。有些孩子則可能會是在自己內在無力承受之時,就以叛逆等形式,將自己的內心感受,給一一表達了出來。在這人世間,就是成人,也會對不愛之事,有所情緒的。個別訓練有素的成人,另當別論,,只因,這類人能夠在不愛中淬煉自身,茁壯自己。 那,自小就和諧的親子關系,也就被我們的成人之手,給一點點地給碎了去。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同于社會的其他關系。社會的其他關系一般會是存在“眼緣”,但正常情況下的父母,在聽見孩子第一聲啼哭的時候,都會露出喜悅的微笑,想著給予擁有的所有。個別的父母,則在看見孩子不合心意之時,如想著生女兒的父親,看見眼前嬰孩是男孩之時,可能會是表現出很大的情緒,并因此有各種功利做法。這種父母是在長久社會活動中被功利化的,已是喪失為人父母之天性的病人,我們不能渴求那生命內在本就有缺的病人,能夠有足夠的心力來去滋潤急需愛與呵護的嬰孩兒童。 四 親子閱讀,切莫功利 親子閱讀的時光,是個很好的親子互動交流時光。書籍對一個人心靈的滋潤,也是可觀的。只要孩子學會了閱讀,并因此愛上了閱讀,那及至年長,閱讀都不失為不錯的自學方法。很多的領域,我們都能經由閱讀而成能手。只要自己是真心喜歡,并有所酷愛。人對一個東西或領域的喜歡,是成長的最好內在驅動力。作為父母的我們,在陪伴兒童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不要忽視這一看不見的生命內在驅動力。閱讀也不例外。 但,我們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愛上閱讀癡迷閱讀的孩子,就一定能夠在學業上取得令父母歡喜的好成績。我曾有看過一篇與閱讀有關的文章,那作者告訴我們說自己的孩子飽讀詩書,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讀那些文字很多的長篇小說了,可那語文考試,經常不合格。有媽媽還與我交流說孩子很愛讀書,但學校的學科考試,卻總是倒數。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現實例子,都告訴我們說愛上閱讀的孩子,沒能有個好成績,及至出了社會,他們卻沒能成為社會的名利雙收者(當然,整體來說,愛上閱讀飽讀詩書的孩子,成年進入社會之后,都是相當不錯的,屬于社會的中上層人士,此類人士,在此不做討論)。 以我的角度來看,這些父母只是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讓TA因此愛上了閱讀,乃至于對書籍有癡迷,但孩子沒能學會學習,尤其是聽課與考試,也不懂時間分配與時間管理。大量的事實證明,閱讀對兒童的學科學習,是能起一定作用的,但,閱讀不是讓孩子在學科考試中拿高分的神奇魔法。倘若孩子癡迷閱讀,不懂時間權衡,沒能很好做到專注聽講,認真作業,并有力把握各種考試技巧,我想,再會寫作再愛閱讀的天才,都不大可能會是在學校成為人人羨慕的佼佼者的。考試與分數不重要,但考試與分數背后的能力,是重要的。是時,父母就要去用科學而合理的技巧來誘導孩子掌握相應能力的了。 對于家有低齡兒童的父母來說,我覺得,較之于想著孩子經由閱讀獲得學校高分,或成為識字數千的小神童,也許,舍掉一切的功利目的,只是單純地陪孩子閱讀,像嬉戲逛樂園那樣地,與孩子一起去度過這段時光,以相對輕松而自在的心情,會是更為適合親子閱讀。在我看來,親子閱讀是溫馨的,是自在的,是放松的,是喜悅的,是讓孩子在成年之時,于人生黑暗,想起童年的這段時光,都是嘴角掛笑的。倘若父母做不到此,我想,那我們也許可以是先去訓練自己,讓自己的閱讀,如同嬉戲。 推薦閱讀: 一、日常點滴 二、繪本閱讀 其鏈接,被我給集中在薦書 |《我女兒會五種語言》一文的末尾,供參考。 三、《聲律啟蒙》
說明 1、公號文章,除卻特別注明文章來源,余者皆為安水如所寫,歡迎分享至微信圈與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轉載需授權; 2、公號圖片,除卻特別注明出處,余者皆為安水如所攝; 3、育兒咨詢前,請先閱讀相關注意事項,以避糾紛; 4、讀文時,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誤讀、錯讀、曲解文意、個人思想投射等,與我無關,只因,一百個讀者,一百個哈姆雷特; 5、隨著歷經的變化,平臺一切文章與觀點,許會有變,僅供參考,并非絕對的正確,在這人世間,人的觀點,怕是沒有絕對的正確; 6、如有疑惑,請微信聯系我(1342474111),如有糾紛,最終法律解釋權歸屬于“茉域茗香”微信公眾平臺(平臺之前有說)。 最后,感恩,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