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龍首璜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長9.2厘米,寬2厘米,厚0.2厘米 1988年河南光山黃季佗父墓出土 春秋時期玉牌、玉佩類飾物在裝飾紋樣上體現了與青銅器相同的時代特征:龍首紋、蟠螭紋大量出現,在工藝技法上使用“陰線刻兼浮雕法”,藝術表現力大大優于商、西周時期的平面陰線刻技法。 青玉琮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6厘米,直徑5厘米,內徑3.8厘米 1986年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1出土 體呈外方內圓狀,中空,通體素面。根據先秦禮書的記載,琮被用于禮地,其造型外方內圓,象征著天地的溝通。在葬玉中,琮則與璧一起被用于殮葬,構建靈魂升天的通道。 青玉圭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長6.3厘米,寬1.9厘米,厚0.2厘米 1990年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出土 體呈扁長條形,上端有等腰三角形鋒,鋒邊與兩側邊均磨出薄刃,近底端中部有一穿孔。 青玉戚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長14.4厘米,寬13.3厘米,厚0.8厘米 1990年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出土 體呈扁圓形,前端較窄,刃端闊而呈弧形。兩側斜邊各有六個鋸齒牙形裝飾,中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道切割痕跡。 青玉戈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長40.3厘米,寬8.6厘米,厚0.6厘米 1990年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出土 鋒尖銳,呈斜三角形。直援,兩邊刃薄,援略有中脊。內呈長方形,下角被削成斜邊,內前端有一圓穿。 青玉鳥形佩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長10厘米,寬2.5厘米,厚0.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鳥尖嘴、短冠呈鋸齒形,長尾上翹,足前屈。身飾雙線鱗紋、變形云紋,兩面紋飾相同。頸上有一小孔。 青玉矛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長14.5厘米,寬5厘米 體呈柳葉狀,身部雙刃,鋒尖利,骹部殘缺,有孔。此矛雕琢規整,且通體磨光,應為禮儀用器。 青玉虎形佩 春秋 長10.2厘米,寬4.3厘米,厚0.15厘米 1988年河南省光山縣黃季佗父墓出土 春秋玉器是在繼承商周玉器的基礎上發展的。特別是紋飾上已開始由簡到繁,布局往往繁密,幾乎不留一點空隙。此虎形佩出土時共有兩件,形制、大小、紋飾完全相同,并采用陰線刻劃,周身布滿紋飾,為春秋時期的典型玉器。 玉鉞 春秋 長15.4厘米,上寬4厘米,下寬6.3厘米,厚0.8厘米 1988年河南省光山縣黃季佗父墓出土 鉞原本是一種工具和兵器,它是由斧演變而來。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很多遺址中就有發現。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變成了禮儀中的權杖之物。 青玉盤龍形佩 西周 長3.7厘米,寬3.7厘米,厚0.3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1號墓出土 體為扁平正方形狀,一面平素,另一面以雙勾線飾龍紋。龍首部下卷,橢圓形眼,尾部上卷于頭頂。龍的上下邊緣有脊牙。此佩已斷為兩截,在斷裂處兩旁各有3個相對稱的小孔。 青玉鱉形佩 西周 長4.2厘米,寬3.5厘米,厚0.5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1號墓出土 此佩為青玉,圓雕。頭部向外延伸,飾有兩圓眼,張口,背部略弧,四爪著地,尾短尖。此鱉嘴的下顎部透穿一個小孔。龜鱉是水陸兩棲類動物,玉龜、玉鱉最早見于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古時人們把它作為吉祥之物,是長壽的象征。 青玉龍形佩 西周 長6.4厘米,寬1.8里,厚0.2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1號墓出土 器成片狀,長形,兩面紋飾相同。龍仰首,張口,菱形眼,頭頂有一蘑菇柱。收后腿作前仆狀。長尾向上卷曲,身飾簡單陰線,嘴部與尾部各有一小孔可供穿繩系佩。此龍形佩原為青玉,全部受沁,變為土黃色。 青玉龍鳳紋佩 西周 長13.2厘米,上寬2.5厘米,下寬5.4厘米,厚0.4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1號墓出土 玉佩以一面坡雙勾線條刻畫龍鳳紋飾,所用的線條多為弧線,圓轉流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圖案化的裝飾代表了西周流行的審美趣味,這也正是自商至漢工藝美術發展的主流。 人首蛇身玉飾 春秋(前770-前476年) 外徑3.8厘米,厚0.2厘米 1983年河南信陽光山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合葬墓出土 玉飾共兩件,呈扁平橢圓環狀,大小、厚薄相同。兩件玉飾皆作側身人形,正反兩面紋飾略有差別,耳佩圓環者為男性,另一件為女性。其紋飾精美、玲瓏剔透,反映出春秋時期高超的琢玉工藝。人首蛇身玉飾在目前出土的玉器中首次見到,其上所雕琢的形象很可能與傳說中人類始祖伏羲、女媧有關。 青玉龍形佩(一對) 戰國 (前475-前221年) 長11.2厘米,寬5.8厘米,厚0.3厘米;長11.2厘米,寬6厘米,厚0.3厘米 1980年河南淮陽平糧臺楚墓出土 龍形佩在春秋晚期開始大量出現,至戰國時達到鼎盛,成為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戰國的玉龍佩多作蜷身回首狀,造型生動。 玉牌飾 春秋(前770-前476年) 長7.1厘米,寬7.5厘米,厚0.2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 玉牌呈上寬下窄的倒梯形,青玉質,上、下端居中鉆有圓孔,推測應為組合玉佩的主體。玉牌正面下部淺浮雕獸面紋,兩側對稱裝飾龍頭,做瞠目吐舌狀。四周的牙脊實為兩側龍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輪廓,細部填以縝密的束絲紋和鱗紋。玉牌左上部一組龍紋雖未完成,但仍不失為一件絕世精品。 玉牌飾局部 玉璋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長39.2,寬10.2 厘米 1981年新鄭市采集 璋為六器之一,《周禮· 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此類兩側有扉牙的玉璋,清人名之為牙璋,最早于龍山文化時期出現,歷二里頭文化,至商周時期尚沿用不絕。 玉璧 戰國 直徑6.1厘米,好徑2.1厘米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 青玉虎形佩 春秋 長14.6厘米,寬4.4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玉質微黃,晶瑩細潤,虎形低首弓背,尾尖上卷。口與尾部各有一孔,以備系佩。虎身紋飾用粗細不同的陰刻線條和剔地的隱起面處理相結合。背部磨光。其紋飾古樸,造型生動,刻工精細。 金縷玉衣(附鼻塞、耳塞、口含、手握) 西漢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 長180厘米,寬125厘米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鎮僖山漢墓出土 衣出于西漢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個玉片,用金絲綴合而成。按人體部位分別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玉衣為上古貴族的斂葬服飾,始于戰國末期而盛于兩漢,根據身份與等級的不同,玉衣的聯綴又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 白玉舞人佩 西漢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鎮僖山漢墓出土 長4.6厘米,寬2.5厘米 片狀白玉,雙面透雕。舞人形態翹袖折腰,著交領系帶長衣,細部以陰線刻出,上下各有一孔,以備系佩。其紋飾簡潔,形象寫實,是漢代玉佩之標準器。 青玉透雕龍形璜 漢代 長9.5厘米,寬2.9厘米,厚0.3厘米 河南淮陽王店出土 紫晶項飾 戰國 通長27厘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