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硬皮病——顧仲明醫案患者,男,44歲。患者兩前臂皮膚變硬半年余。發病初有勞累后受涼感冒史。經皮質激素及維生素等西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但近月來病情加劇,前臂屈伸困難。皮膚科檢查:兩前臂外側皮膚呈黃白色,光滑發亮,觸之發硬,周緣皮膚不能捻起。診斷:局限性硬皮病。處方:葛根50g,白芍30g,桂枝、甘草、大棗各15g,麻黃、生姜各10g。用藥15劑后,患處皮膚潮紅,有出汗感。用藥30劑后,患處皮膚紅潤變軟;4個療程之后患處皮膚的彈性、色澤基本正常,前臂屈伸自如。《經方治痹》《經方驗案評析》 論:硬皮病,有感冒史。這個就有思路了。硬皮者,傷寒而筋脈攣縮也。也就是剛痙,傷寒則剛,所以硬皮。這個硬皮病,和全身僵硬的病,沒什么區別,病理相同,只是癥不同。 47肉疣——唐醫易醫案黃某,男,1958年生。2009年4月24日就診,其頸項左右兩側有整片疣狀細碎粒,色不紅,帶些許癢感。舌胖,中有細裂,苔白輕膩。左脈浮弦細,右脈浮弦極細,至數平。 葛根20g,麻黃10g,炙甘草6g,桂枝10g,白芍9g,蒼術10g,防風9g,大棗6枚,生姜3片。4劑。 兩周后來復診,肉疣已經清除。《100首經方》 48失語——李筆怡醫案藥某某,女,45歲,1987年4月23日初診。患者1月前受寒后,發熱咳嗽,喉痛咽燥,經治療后熱退而咳嗽未止。繼服肅肺化痰,止咳寧嗽之藥后,突然咳嗽止,但聲啞,發音不揚,口渴不欲飲。他醫再投養陰清熱利咽之劑,后至完全失音。就診時只能用文字訴述病情。自感畏寒,吞咽微覺喉間氣阻,納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此乃感冒失治,過用寒涼,氣機失宣。當予調和營衛,宣肺透邪。用葛根湯加味:麻黃、桂枝、炙甘草各3克,芍藥10克,葛根15克,京蟬衣5克,大棗4枚,生姜3片。 囑服藥后喝小碗熱稀粥。1劑后,身體微微汗出;服畢3劑,音啞好轉,自覺咽部氣爽。再進3劑,諸癥消失,聲音恢復正常。囑用胖大海30克,分數次燉服代茶飲,忌高聲說話。 [浙江中醫雜志1988,(9):418]《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論:失語者,肺實不鳴也,肺實者,太陽傷寒表實也。肺主皮毛,皮毛竅閉,則肺氣也實,所以失語。這個在麻黃湯與大小青龍湯的醫案,都有失語,失音,或病啞證,醫家在按語中注解了病理。我只是懂,但還解不出來。看醫案醫家的注解則知。 49喘息——南陽翁醫案(日本)某經商婦女,每入秋喘息劇烈,臂著熏籠木架跪坐數10日,不能動。睡眠亦用這種姿勢,略平臥,喘息動悸即加重,喘時由背至頸僵直如板,痛而不能活動。與葛根湯5劑,能站起步行,繼服則痊愈。(原南陽翁《叢桂亭醫事小言》)《漢方解說應用》 論:本案葛根湯,卻是喘息最劇烈。一病十脈,一脈十變,一方也有十變。也就是太陽表一閉,則會有各種病象,還會有胃氣上逆,而胃氣一逆,又會有各種病象。太陽本經會有風寒之別,六經相傳之變,病象莫測,千變萬化。 50肺心病——李華安醫案張某,男,62歲。患喘咳多年,某院確診為支氣管哮喘合并心臟病。診見面色黯晦,氣短眩暈,心悸自汗,胸脅滿悶,咳喘痰鳴,手腳逆冷,晝夜不得眠臥,飲食不佳,便溏溲短。舌質絳,苔黃膩,脈沉滑。證屬心脾兩虛,肺氣失宣,濕痰內阻,氣機不利。治宜溫陽利氣,宣肺平喘為主:葛根、生姜各30g,炙麻黃、川貝母各10g,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9g,炙黃芪、茯苓各25g,大棗6枚。煎服4劑,諸癥皆輕。原方加減調服月余,痊愈出院。《實用經方集成》 論:葛根湯是解表的,從醫案中找表證,表證也不明顯。短氣眩暈,咳喘痰鳴,不得眠臥,便溏溲短,脈沉滑,這更像是痰飲水氣之病。解表也能治愈,表證卻不夠明顯。可能是病的時間長了,全是內郁內傷之象,而表證不明顯了。 黃元御醫學研究 讀《傷寒論》學古中醫,每天分享三條提綱,研究黃元御學術理論,為每一個想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學者,提供交流的平臺。 588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51面癱——婁紹昆醫案王某,女,75歲。面癱3個月。自訴3個月前,晨起即感右側面部麻木,漱口時水往右側口角漏下,鼓腮漏氣;并自感味覺減退,不能閉目,舌的右邊也感覺麻木;吃飯時,舌活動不靈活,食物留滯于右側腮部。面色暗黃,時時感覺惡寒發熱而無汗;口苦、胃部不適1個月;大便秘結,三日一行;右側乳突前下方翳風穴處脹痛,背部至陽穴處壓痛。舌紅苔黃,脈浮緊。腹診:心下壓痛,胸脅苦滿,腹肌結實。太陽少陽并病,具備葛根湯證與大柴胡湯證。根據日本漢方家藤平健先生的經驗,太陽與少陽并病,一般先治療太陽病,所以給予葛根湯3劑。 2個月以后,患者帶他人來診,我發覺患者面癱已經痊愈,就詢問其服藥后的情況。患者說:“服完第一劑藥,第2天一覺醒來發現面癱已經痊愈。剩下的2劑藥我就沒服了。” 我問:“為什么不繼續服用以求鞏固?'想不到她的回答是:“本來嘴巴向左歪,只服一劑就好了,再服的話嘴巴向右歪不就完蛋了嗎?”真令人啼笑皆非。 這個覆杯即愈的病例為什么不用合方,必須要去研究《傷寒論》中三陰三陽的理論與“合病”“并病”“壞病”的診治規矩,其中包括研究主癥、客癥、緩急標本等問題。《婁紹昆經方醫案》 52面癱——大塚敬節醫案三十六歲婦人,十天前突然患顏面神經麻痹,左眼不能閉合,口角歪斜,心情沉重。 脈浮大,頸部強硬。其他未見異常。投予葛根湯。服用五天后,病情好轉了九成,繼服該方五天而愈。《漢方診療三十年》 53口噤——大塚敬節醫案(日本)三十六歲婦人,個子和胖瘦均中等。約從五個月前開始,出現口張不開的癥狀,使用多種方法治療均未見好轉而來診。即使勉強張口,因左側頜關節發硬,疼痛得不能活動,好不容易才張口到能伸進一根手指的程度。脈診和腹診均未見異常。從《金匱要略》痙濕暑病篇中“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一條得到啟發,使用了葛根湯。葛根湯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廣為所知,因此多用于治療肩凝和腰痛,另外對于破傷風的痙攣也有緩解作用。考慮到這些情況,給予了葛根湯十日藥量。于是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效果,上述藥物服完復診時,已經能張口到八成的程度。繼續服藥至一個月余,便痊愈了。《漢方診療三十年》 54口噤——劉渡舟醫案崔某,女,18歲,病口噤不能張,勉強可張到2.5厘米,如再強之則兩頰疼痛難以忍耐。經北京市某醫院確診為“顳頜關節炎”。其脈弦,舌苔白黃相雜。察其所病之處,為足陽明胃經所循行。邪客其經,血脈不利,則口不能張開。觀其舌苔發黃,是經中有熱而非寒,法葛根湯意加減化裁。葛根八錢生石膏八錢玉竹三錢丹皮三錢白芍三錢鉤藤三錢 甘草—錢 此藥以葛根疏通陽明之經脈,生石膏兼清陽明之熱,佐以白芍、丹皮、鉤藤為涼血平肝息風之法。此方服至第三劑,口張能容兩指;又服三劑,口張如平人,迄今亦未發病。《傷寒掣要》《經方臨證指南》 論:此脈弦者,就是傷寒之義。也是脈緊之變象,寒性收縮,營血不行,木郁之象。 55口噤——大塚敬節治驗36歲婦人,個子和胖瘦均中等,約從5個月前開始,出現口張不開的癥狀,使用多種方法治療均未見好轉而來診。勉強張口,因左側頜關節發硬,疼痛得不能活動,好不容易才張口到能伸進一根手指的程度。脈診和腹診均未見異常。從《金匱要略》痙濕暑病篇中“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一條得到啟發,使用了葛根湯。葛根湯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廣為人知,因此多用于治療肩凝和腰痛,另外對于破傷風的痙攣也有緩解作用。考慮到這些情況,給予了葛根湯10日藥量。于是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效果,上述藥物服完復診時,已經能張口到八成的程度。繼續服藥至1個月,便痊愈了。(《漢方診療三十年》)《漢方治驗選讀》 56口噤——楊德明醫案劉某,女,45歲,1986年10月6日就診。口噤不語20余天,某醫院診為咀嚼肌痙攣癥,用西藥治療5天,癥情依舊,即來我院就診。診見:右顳頜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張口約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脈緊。處方:葛根、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黃4克,生姜、大棗各10克。水煎溫服。同時用藥渣熱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大約30分鐘。 5劑后,口噤不語減輕,顳頜關節僵硬、疼痛明顯緩解,張口約1.7厘米。守方續服4劑,即張口自如,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發。[湖北中醫雜志1989,(2):17]《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論:白芍劑量用那么大絕對不行,得桂枝生姜用那多才行。桂枝通經以解肌,生姜行其寒澀,這是解傷寒之痙攣,白芍行血以解痙,桂枝生姜和白芍的劑量比例,沒有配好是本案敗筆。如果劑量配伍合適,三付即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