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廊坊一座遺址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一件特殊的黃銅制品,開始的時候,它被認為是一盞可以持在手中的燈,但經過鑒定研究發現,它居然另有妙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5年冬季,在河北省固安縣于沿村附近,一群村民正在在村東原奶奶廟(又稱天仙宮)舊址挖磚時。村民們干得正起勁時,突然有人感覺鏟子末端傳來一陣振動,根據聲音判斷,其并不是一塊石頭,相反更類似于一件金屬制品。為此,村民們開始小心翼翼地進行發掘,最終在地下找到了一件鐵函,鐵函被打開之后,其內藏有一批重要的文物。 當地的考古專家們聽聞消息后立即趕赴現場,對地下發掘出的鐵函進行了研究,并根據函上的銘刻標記確定,該鐵函原本是該村寶嚴寺舍利塔基地宮內的文物。與此同時,經過公安機關的追查,大量同時期出土的文物也相繼被追回,讓遺失文物得以重新團聚,極大地保護了我國的文化財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被公安機關追繳回的文物中,有一件尤為神秘的銅器,它被考古專家們稱作是“銅燈”。銅燈全身上下都由黃銅打造而成,其頭部為圓形,內部分為上下兩層,其尾部斜插于頭部下側,形狀類似于燕雀的尾巴,可以握在手中。總體來看,它的造型與古代人夜里手持的照明燈籠相似,由此考古專家們才會將其定義為“銅燈”。 此時一個問題突然出現了,“銅燈”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考古專家們一時說不清它的用途,但根據其推測判斷,銅燈可能是古代手持燈的一種,具有極強的防風功能,換句話說,即使是提著它快速走路,銅燈內的火燭也不會因此而熄滅,反而會因為大量氧氣的涌入而變得更加明亮。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真理往往是在發展中不斷被發現的,“銅燈”的論斷同樣如此。在考古專家們一心一意研究銅燈之時,一位來自于陜西省某博物館的老專家來到廊坊視察,他明確指出,眼前的黃銅燈并非是古代的燈具,它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件爐子。 老專家的話令在場專家無不呆立當場,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銅燈的用途及規制已經得到了確認,老專家為何會如此肯定的對銅燈加以否定呢?原來,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彌陀殿內就存在一支相同的“銅燈”,它并不是一件實物,而是被描繪在壁畫上的圖案。老專家曾坦言,在他剛步入考古界的時候,甘肅省地區就曾出土過一件同樣的“銅燈”,后來他又再次找到殿內的菩薩像,對其手中所持之物進行了對比,確認該物品絕非“銅燈”,而是一件“行爐”。 老專家指出,“行爐”是一種可以移動的爐子,其中的“爐”并不是指“火爐”,而是一種“香爐”。眾所周知,僧人在舉行儀式時,都需要香火的供奉,如此才顯得尤為莊重、肅穆。但巨大的香爐無法滿足供奉者對于神的崇拜,因此古代信徒們開始研制一種特殊的香爐,在其內插上香火,以手持的方式對神靈進行拜祭。在許多該教派的壁畫中,都存在著大量香客手持行爐參拜的畫面。至于行爐盛行的時間,幾乎與該教派在中土興起的時間重合,即從東晉到南宋時期,都曾出現過它們的身影。至于行爐為何會在后世消失?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元朝的建立,畢竟元朝統治者們擁有自己的信仰。 談到這里,我們要表明一下自己的態度,對于古代文物,我們根本不怕張冠李戴,因為錯誤只是暫時的,真理才會永遠存在。正是考古專家們擁有知錯就改的態度,才讓國人知道了關于信仰的歷史,不得不說,這種精神彌足珍貴。 參考資料:《古物鑒賞》 鄭輝著 山西文物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