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陸家嘴地鐵站,沿銀城路東行,拐入即墨路百十米,就來到黃浦江南岸的濱江大道。 位于濱江大道1777號的一座老船廠,歷經156年的滄桑后,以嶄新的面貌重現世人面前。 高樓林立、充滿現代感的陸家嘴濱江金融城里,有這么一座“船”型建筑,充滿著歷史感和工業感,這就是百年老船廠的遺址。 老船廠的歷史可追溯到1862年英商創建的祥生船廠。新中國成立后,演變為上海船廠。1978年,國內第一艘出口萬噸輪“紹興號”在這里下水,漂洋過海而去。 2005年,上海船廠整體搬離浦東。老船廠舊址上被開發建設成陸家嘴濱江金融城,最靠近黃浦江的老廠房被保留了下來,打造成“船廠1862”。 改造后的船廠1862,包含一個約16000平方米的商場和一個可容納800人左右的中型劇院。 漫步在“船廠1862”這座工業遺存前,看著這些船廠的老照片,腦海中不時浮現百年來船廠工人忙碌的身影,穿越感油然而生。這里,曾是中國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記錄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史。 自2005年船廠整體搬離,這片曾經的工業廠區開始轉換為活力金融中心,其中船臺原址和最靠近黃浦江的上海船廠造機車間作為歷史遺跡留存下來,并進行改造逐漸以開放姿態服務公眾。 船廠1862,一座有150余年歷史的造船廠變身為保留“工業建筑遺跡”的文化綜合體 ,保留了濃厚“工業歷史印跡”的老建筑結構及老磚塊,可懷舊,可賞新。 走進船廠,原有的船廠結構、曲折的煙囪、生銹的鐵管、風化的混凝土梁柱全保留了下來,讓你更好地感受這種尺度感。 這里,歲月產生的美感以合理的方式被保留。 老船廠的改造,是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親自操刀,Tiffany 東京銀座旗艦店設計、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三里屯瑜舍……這些儼然被寫進建筑學教科書的城市經典作品,都出自他的打造。 往昔時光已走遠,昨日依稀又重現。眼前,幾何線條的支架、預應力大梁、風化的混凝土大柱、銹蝕的鋼板,是工業時代的遺存。 在船廠這個巨大空間,改造成了藝術畫廊和時尚展覽中心。 這里還匯聚了各類餐飲品牌、名人酒吧,看看價格,不由地讓你咋舌。 船廠北側臨江,江邊有數十個鑄鐵的系纜樁,纜粧頂部覆有比樁身略大的樁帽并依次編號。 一個更大的系纜樁,是1930年的,它孤獨地立于江邊,見證著船廠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在靠近黃浦江的一邊,船廠四層有觀景臺。在觀景臺上,黃浦江美景盡收眼底。 天上白云飄飄,江水東流濤濤,航船往來穿梭,耳邊傳來的是黃浦江上的江濤聲、汽笛聲。 往上游望去,對岸浦西北外灘高樓林立。320米高的申城“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主體建筑表面呈現深藍色波浪形條紋,樓頂酷似一朵“白玉蘭花”。 轉而極目下游,一座紅色大橋跨江而過。 楊浦大橋是上海跨越黃浦江的第二座斜拉索公路橋,為當時世界主跨徑最大的斜拉橋。楊浦大橋于1991年4月29日動工,1993年9月15日建成。 楊浦大橋猶如一道橫跨浦江的彩虹,挺拔高聳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劍直刺穹蒼,塔的兩側32對鋼索連接主梁,呈扇面展開,如巨型琴弦,正彈奏著巨龍騰飛的奏鳴曲。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大橋題寫了橋名,他以88歲高齡登上楊浦大橋時感慨地說:“喜看今日路,勝讀萬年書。” 歷史與現實盡在轉身間。如果問,如何把一座城市的過去留給未來?那么我想,船廠1862已經給出了一種答案。如果你來上海,可以到這里走走,看看這里的城市風景和人文景觀。 (2018年11月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