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老城廂好像只到過城隍廟、文廟和小南門喬家路。近日,隨上海知名攝影家繆之江老師去順昌路一帶及豫園街道拍人文,掃街老城廂。
 上海老城廂是上海歷史的發祥地。北宋時期,出現了上海早期的居民聚落和官方機構——上海務。南宋時期形成市鎮。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縣,從此成為上海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上海老城墻簡圖。上海這處已有700多年歷史的老城廂,位于上海城東南,由彎曲的人民路、中華路圍成。它從元、明、清到民國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共有9座城門。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為了防御倭寇侵襲,這里建造起了環城墻,人們將城墻以內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經濟活動的區域才稱之“廂”,所以'城廂’一詞一般指城內和城外比較繁華的地區。
 中華路東側的這條綠化地,就是當年上海城墻的所在。上海城墻在民國1912年開始拆除,于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于上海當時已經是租界當道的年代,作為華界的老城廂相比之下顯得非常落后,城墻內道路不治、凌亂不堪,丑態畢露。


中華路以西的肇方弄,昔日人口稠密、熱熱鬧鬧的弄堂,如今已經動遷,門窗封堵,空無一人了。





西馬街、貽慶街、金家坊、北孔家弄等更多的街巷,已經有了不少等待“拆除”的蕭條感。
 紅欄桿街,據說此街原為一條浜,臨河是青樓,青女倚青樓,紅顏醉紅塵。后填浜改路,紅欄桿之名便留下來了。

這一片里弄有許多漂亮的老宅子。
西馬街40號。外立面特殊,尖頂石庫門山墻,由褐色磚面砌成。在二戰期間曾經是侵華日軍的“司令部”。 孔家弄35號志居樂安宅。志居:安心生活;樂安:樂于平安順遂。這方額批既體現了“知足常樂”的處世態度,又告誡后代,在物質上不要過于貪婪。
 更奇的是,這石庫門門楣山花雕有一頭大象,甚是少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與“祥”字諧音,故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









兜兜老城廂,穿穿老弄堂。精美的磚拱弄堂門、木制陽臺和門戶,讓人流連忘返。



位于露香園路242號的上海市實驗小學,創立于1911年,原名萬竹小學。因明代學者顧炎武曾在此建萬竹山居(后稱萬竹山房)而得名。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實驗小學。
 這是上海唯一一所用“上海”地域名和第一所以“實驗”命名的小學。1977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小學,也是國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屬重點小學,聲名遠揚。學校的鐘樓是保留下來的舊建。
從萬竹走出的莘莘學子,彰顯了出眾的才華。萬竹小學早期學生有及周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