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目: ************************************ 1741.懷遠教會建筑舊址 1903年、1909年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 1742.王稼祥故居 1906年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 1743.圣雅各中學舊址 1910~1936年 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 1744.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8年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 1745.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 1938~1943年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 1746.陳獨秀墓 1947年 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 1747.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 1956年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 1748.亭江炮臺 清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 1749.林則徐宅與祠 清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 1750.福建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清 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福州市馬尾區,漳州市東山縣 ***************************** 1741.懷遠教會建筑舊址  懷遠教會建筑舊址,位于安徽省懷遠一中內,墻體灰墻、紅圈、白色凸縫,色彩對比強烈,墻體施工精道,窗臺、窗口歐式方塊型,飾有花崗巖淺浮雕雕花。室內門門相通,樓梯、木地板花紋起邊,線條粗獷,體現西方建筑特征。屋面布瓦飛檐,木石結構地下室,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特色。懷遠教會建筑是圍繞“人”這個主題,是把西方建筑美學和東方建筑美學,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的建筑典范,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創辦含美學校柯公紀念碑碑亭
懷遠教會建筑舊址位于懷遠縣衙后街西門崗。懷遠教會建筑舊址是指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分別于1903年和1909年創辦的含美學校,以及民望醫院、民康醫院3處教會建筑舊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牧師柯德義來懷遠傳教,在懷遠衙后街北側創辦含美學校。教會學校是學子讀書的地方。現存西式建筑小西樓、中樓2棟、中式建筑花廳1棟,均為光緒二十九年建造。小西樓是美籍校長柯德義辦公住宿之所,中樓為學生教室,花廳是接待廳。 
花廳 清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牧師羅路南之父維廉先生,在衙后街西門崗南側創辦民望醫院、民康醫院。分東西兩部分,有天橋可通。民望、民康醫院現存樓房7棟,西式建筑,均為宣統元年建造。新中國成立后,原含美學校古樓群為懷遠一中所有。民望、民康醫院古樓建筑群1949年12月至1952年為上海東南醫學院教學,辦公樓。1952年東南醫學院遷合肥后,為安徽水利電力學校使用。2000年安徽水利電力學校遷往合肥后,其建筑群歸懷遠一中所有。為保護和利用好古建筑群,1999年以來,懷遠一中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對該建筑群進行了保護性搶修維護,現已修復8棟。  花廳
花廳建于光緒二十九年,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周以回廊。明間隔扇,次間檻窗。檐間為通透短窗。整個建筑完全是中式風貌,反映了傳教士融入當地的信念。花廳原為接待廳,格心和裙板刻劃傳統吉祥花鳥圖案。花廳之北,立一尊至圣先師孔子像,系懷遠一中六六屆高三(乙)班師生贈予母校。  小西樓
小西樓建于光緒二十九年,為柯德義牧師兼含美學校校長辦公、住宿之所。南立面前綠樹覆蓋,立高仲翔先生頭像。系1964屆部分校友立。先生系原懷遠中學教導主任,1917年生,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是懷遠中學的實際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教務副主任,文革中遭受迫害,不幸于1972年11月患腦血栓病逝,終年55歲。
 小西樓 小西樓坐西朝東,位于花廳西北角。是典雅的西洋布局。東南角為帶廊柱的陽臺,西北伸出一間,虛實相間。東立面南部,上部二層,下有地下一層。層間以梟混線腳分割。北立面,西北伸出一間。可以想見平面為曲尺形。山面朝前,煙囪伸出屋頂。檐角發戧,上有脊獸。完全是中式的表達。墻身圓窗,四邊為喜鵲登梅圖案。西北角室外梯當為后置。  清留居
 聽松閣
 聽松閣
 迎曦樓
迎曦樓,青磚黑瓦,飛檐翹角。劃出美妙的天際線。建于清宣統元年,供醫生住宿和辦公之用。迎曦樓坐西朝東,上部二層,前有盔頂門廊。歇山屋頂,點綴老虎窗和煙囪。立面清麗明快。磚砌圓柱,托住屋檐,垂脊為亮花筒。老虎窗上覆黑瓦,亮花筒脊。正門:迎晨曦收東來紫氣,送夕照逐西去白駒。門楣為石條砌制的過梁,下有雕花雀替。室內木梯,現為懷遠一中教務處。迎曦樓南立面,前有二層廊柱。迎曦樓遠景,北面現代體量的仿古建筑是濯璞堂。迎曦樓西面,有一座矮山,山前有含美亭,淮西苑,似巨龍傍山,亭載校史概況,苑列學子名跡。
 悅杏齋
 悅杏齋
 知桂軒
 知桂軒
 知桂軒
 中樓 中樓,坐北朝南。中式屋頂,西式墻體。光緒二十九年建。中間三間前有磚砌廊柱,通過五級垂帶踏跺登臨。原是含美學校的教室所在。中樓計二層,有地下室。東北立面。北立面中間三間設廊柱,木樓梯安置在走廊上。西北立面。東西兩側是深遠的磚墻,中間是連廊,屋頂為歇山式。北立面中間多出兩根立柱,是為了承托樓梯梯段板的載荷。廊上樓梯,木門區隔。
 中樓 中樓南,草木繁茂,是一塊弧形石碑,上書“懷遠一中賦”。曰:荊楚巍巍,渦淮湯湯,華夏文明,于茲發祥。賦從懷遠的地理形勝發韌,以鋪陳比興的手法寫就。學校始于柯德義牧師的含美學校,賦中忠實寫道:光緒廿九,柯公東度,覽此物態,肇創含美。雖假傳教布道之名,實開近代教育緒業。關于校園內遺留的教會建筑,賦中描述道:美哉,懷遠一中!得天地造化,薈人文杰構。此地有畫棟雕梁,成鬼斧神工。
 原民望醫院1號樓
 原民望醫院2號樓
 原民望醫院3號樓
 原民望醫院4號樓
 原民望醫院住院部
 原民望醫院住院部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懷遠教會建筑舊址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2.王稼祥故居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位于涇縣西南48公里處的厚岸。王稼祥故居坐北朝南,一進三間,磚木結構,是一幢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徽派民居建筑,由八字院門、大院、正廳,廂房、門屋及廚房等組成,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正屋大理石門坊,青石嵌方上鐫刻王震同志題寫的“王稼祥故居”。  整個展廳分為6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風華年代,第二部分是忠誠戰士,第三部分是三大貢獻,第四部分是卓越領導,第五部分是杰出外交,第六部分是永遠的緬懷。生平陳列展展現了王稼祥同志為黨、國家、人民的利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體現了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尚情操和豐功偉績。歷任館長:查全炳、楊小儉。
 紀念館由序廳、展廳和游客中心3部分組成,寬敞的后庭院渾然與王稼祥故居連成一體。序廳迎面臺座上矗立著王稼祥青年時代的紀念雕像,背景線刻浮雕揭示了革命家一生走過的風云變幻、艱難險阻的革命里程。左右列置的四塊將軍紅石碑,鐫刻了稼祥青少年時代給鄉親好友的書信原文節錄,閃爍著革命家早期已有的進步思想。序廳右側的陳列室,以《永遠的稼祥》為陳列標題,展示王稼祥同志生平,分為:風華年代、革命歲月(上)、革命歲月(下)、杰出外交和永遠緬懷5個部分,通過200余張歷史照片和百余件珍貴文物,配合精致的模型、景觀等輔助展品,全面展現和回顧了革命家輝煌的戰斗一生。展廳出口庭院安置著王稼祥晚年平身銅像。靜謐的庭院旁便是王稼祥故居。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王稼祥故居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3.圣雅各中學舊址  圣雅各中學舊址位于蕪湖市新蕪區十一中學校內。圣雅各中學是中華圣公會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所辦的學校,也是圣雅各教堂附設的教會學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中華圣公會在蕪湖洋街(華盛街)創辦學校,初名廣益學堂。1910年,美籍瑞典人盧義德在獅子山上建起了圣雅各中學高中部,同年5月竣工,9月招生,盧義德任第一任校長。學校的課程第一注重圣經課,通過圣經課可吸收學生入教。第二注重英文課,所有學生畢業時,英文課成績優異者可保送到洋行、海關、郵電等部門工作。后來,在校學生日漸增多,單高中部每年可達三、四百人。學校校規極其嚴格,學生一律住宿,無論課堂、課外,服裝一律整齊。
 學校前身為廣益學堂,后易名圣雅閣中學。這是一所教會學校,1899年由美藉瑞典人盧義德創辦。1959年定名為蕪湖市第十一中學。“文革”期間改名延安中學,1972年復名蕪湖市第十一中學。2002年6月增掛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牌。2011年12月7日,圣雅各中學修繕工程順利通過驗收。此次維修主要是對建筑屋頂、外立面以及部分腐朽的木樓板進行修繕。圣雅各中學位居蕪湖市區獅子山山頂,現為蕪湖市第十一中學辦公樓和教學樓。共有三幢單體建筑,總體上氣勢恢宏,整齊嚴謹,展示出對稱、均衡的設計技巧。
 在120年的雕琢與磨礪中,學校成為揚子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里曾涌現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王稼祥;老一輩革命家和志士仁人李克農、阿英、宮喬巖、任重;黨的優秀兒女任佩芬、梅光英、吳保萼、張圖漠;知名學者許原玉、蔡孝高、陳玉祥、婁洪、張明堯、卜英勇、柏龍華……

綠樹掩映叢中的一幢五層西式樓房,是該校百年滄桑標志。佇立樓上,居高臨下,可以看到滔滔長江和校園美景。這座樓房是1910年建造的“圣雅閣學堂”,現為學校辦公大樓,被列為蕪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的兩側分別是“義德樓”和“經芳堂”。“經芳堂”又名“一九三六堂”,于1936年由李鴻章之子李經芳捐資建造,現為學校多媒體教室。“義德樓”是為紀念“廣益學堂”創辦者——美藉瑞典人盧義德而建造的。王稼祥曾于1924年~1925年讀書于此,亦稱“王稼祥讀書處”。學校共有教學樓五座,理化生實驗樓和微電腦活動中心樓各一座。校園有新穎別致、古色古香的“好雨亭”,并開辟了多處“園林式景區”,鋪設了碎大理石地面,鋪蓋了草坪,新建了綠化帶、花圃……。位于學校小籃球場東南方的新穎別致并有操場、古色古香的“好雨亭”是供師生們學習、休憩的好場所。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涇縣人。1924—1925年就讀圣雅閣中學高中部。后被黨中央派往蘇聯深造,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畢業回國。1931年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1935年為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1943年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的概念,并闡述了它的科學涵義。建國后任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并任外交部副部長,1951年回國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此后,他一直負責黨中央國際活動方面的工作。他參與了中共中央有關國際政治活動方面的一些重大決策,促成我國與世界60多個兄弟黨建立了友好關系,是我黨著名的國際活動家。1956年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9年任政協全國常委等職務。他被中共中央列為建黨以來38位卓越領導人之一。

李克農(1898—1962)安徽巢縣人。1914—1917年就讀于圣雅閣中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譽為“黨的秘密工作四杰”。紅軍長征中,他任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負責對外統戰工作。1936年,“西安事變”后,隨同周恩來去西安與蔣介石談判,任中共代表團秘書長。抗戰期間,歷任八路軍總部秘書長、中共中央社會部部長等職。建國后,歷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央軍委情報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并被授予上將軍銜。 
阿英(1900—1977)安徽蕪湖人。現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文史學家。1912年就讀于圣雅閣中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常委,并與夏衍等人積極投身電影事業。抗戰爆發后,他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與郭沫若、夏衍共同創辦《救亡日報》。并主編抗戰雜志《文獻》。建國后,歷任華北文聯主席、全國文聯副秘書長等職。在五十多年中,著作頗豐,他創作、編著的文學研究論文、小說、散文、詩歌及劇本等七十余部一千多萬字。  義德樓”是為紀念盧義德而建。王稼祥曾于1924年~1925年讀書于此因此也稱“王稼祥讀書處”
 “經芳堂”建于1936年由李鴻章之子李經芳捐資建造一層為學校小禮堂,二層是教室和辦公室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圣雅各中學舊址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4.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巖寺后街蔭山巷7號,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共第二次合作,雙方達成協議將在南方8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并于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漢口組建了新四軍軍部。1938年4月5日——5月5日,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在巖寺集中整編為新四軍,軍部設立在金家大院,巖寺新四軍軍部遂成為新四軍五處重要舊址之一。

豐樂河從大院前流過。大院白墻黑瓦,是一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間兩層的磚木結構樓房,及前后院落。在老宅子內部開放式的展廳里你可以了解到新四軍將領的事跡,還可以參觀葉挺、項英住處。新建的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則介紹了新四軍在巖寺集結抗日的歷史,立著些新四軍塑像。軍部機關及其下屬機構衛士排、軍需處、參謀處等設在軍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機要科及電臺設在軍部以東百余米的洪橋。洪橋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是一座結構精巧的廊橋,當年葉挺將軍常在橋廊與群眾促膝談心。從軍部舊址到洪橋的路上會經過一座明代的“進士第”牌樓,牌樓上的磚雕很精美。如果你對新四軍感興趣,還可以到文峰塔和點將臺看一下,沿著濱河南路一直往東走1公里多即到。明代文峰塔位于豐樂河畔,文峰塔南面有一座鳳山臺,葉挺、陳毅等曾登臺閱兵,所以又稱“點將臺”。  新四軍軍部要員
 葉挺檢閱部隊

新四軍副官處舊址。
 新四軍兵站舊址。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5.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  淮南市日寇侵華罪行遺址位于淮南市大通區境內,主要包括“萬人坑”、秘密水牢、窯神廟、站后碉堡、碉堡水牢等五個保護點。該遺址是日軍占領淮南大通煤礦后,為掠奪煤炭資源、鎮壓反抗礦工所建的五處建筑,是日本帝國主義殘酷迫害中國人民的重要罪證。
 萬人坑位于淮南市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南部,共3個南北向長方形坑,每坑長18米、寬3米、深3米,坑與坑間距2.4米。自民國27年(1938年)夏建成至民國30年(1941年)冬,被日軍殘害致死、食用日軍發放的發霉麥麩病死的萬余名礦工及礦工家屬尸骨被日軍投入“萬人坑”中,從而掩蓋其罪行。
 1968年重新將“萬人坑”挖開,并加以修復,在其上建立了階級教育展覽館。1978年省政府及淮南礦務局(淮南礦業集團前身)投資70余萬元修建萬人坑展廳及教育館(因資金不足未能全部完工),舉辦了《日軍侵占淮南陳列》。1995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萬人坑”及教育館由淮南礦業集團劃轉給淮南市文化部門管理,同年,成立了淮南市大通“萬人坑”教育館。

秘密水牢于民國29年(1940年)日軍修建。因位于采煤塌陷區,1968年淮南礦務局(淮南礦業集團前身)將秘密水牢由原大通煤礦南門內遷至“萬人坑”教育館外西北側約200米處,利用原材料按原樣復原。面積120平方米,高6.9米,灰磚轉角瓦房,分地上(審訊室)、地下(水牢)兩部分:地上被一隔墻分為大致相等的兩部分,每個部分都設有鐵門,鐵門旁另修1米見方的豎井,井口有鐵板蓋,以鐵梯與地下水牢相連。先后有近百名抗暴礦工及新四軍戰士在秘密水牢內被迫害致死。  窯神廟位于居仁新村內,民國30年(1941年)5月日軍修建,為磚木結構仿古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頂,青磚灰瓦。總高6.9米,面闊3開間12.55米、進深7.44米,穿梁式木構,重檐下有廡廊;正面開一門兩窗,門窗上端用半圓形裝飾成簡單的日出圖樣,具較明顯日式建筑風格。廟內原供奉泥塑太上老君騎牛像和窯神,解放后拆除。
 1987年淮南市財政投資進行修繕,并增設保護院墻。2011年,經省文物局批準,淮南文物部門對窯神廟進行落架維修,同時對附屬設施及院內環境進行整治,計劃舉辦小型陳列對公眾免費開放。

站后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車站西50米(現鐵路改線火車站已拆除)。民國28年(1939年)日軍修建,磚石水泥結構,圓筒狀,上小下大,水泥抹面。高14.1米,底部直徑6米,上下三層,三層頂有平臺,有一周垛墻。每層設有槍眼、出氣孔,層層由鐵梯相連。底層墻厚度1米,底層正南有一鐵門。2002年,經省文物局同意,在洞山東路擴建時,設環島對站后碉堡進行原址保護,2004年市政府撥款進行保護性維修。 
碉堡水牢位于大通第一小學院內西北角。民國28年(1939年)日軍修建,地上為一圓筒形石塊水泥結構建筑,高6.4米,直徑7米,分上下二層,每層有4個槍眼,頂層有平臺;地下是與碉堡等徑的水牢,深2米。北、西兩側分別有一鐵門。1993年,省財政撥款對碉堡水牢進行了維修。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6.陳獨秀墓  陳獨秀安葬于安徽安慶市北門外十里鄉葉家沖的一塊坡地上。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臺、護欄、墓道構成。墓冢高4米,直徑7米,漢白玉貼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臺兩層,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漢白玉欄桿。墓南臺階與長30米、寬6米的墓道相連接。墓的兩側,各排列32株杉樹,喻示著陳獨秀走過的64個春秋;5棵龍柏松,則代表他曾經擔任過中國共產黨一大至五大的總書記或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1998年,陳獨秀墓被批準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慶市擬以陳獨秀墓為重點,在上世紀90年代原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獨秀園”。新的規劃修編已完成,并在抓緊實施建設。不久的將來,一個集紀念、教育、旅游于一體的園林式紅色旅游景點,將為世人所矚目。  1942年5月27日,貧病交加中的陳獨秀在江津鶴山坪石墻院逝世,終年63歲。陳獨秀死后其家人無錢安葬,是在江津名紳鄧蟾秋、鄧燮康叔侄及同鄉、同學、朋友捐助下,為死者置辦了四川香楠木棺材,才臨時厝于西門外鄧燮康園地(此地后修復為衣冠冢)。當時,墓碑上刻有陳獨秀生前好友歐陽竟吾寫的“獨秀先生之墓”六個字。一晃五年過去了。1947年2月,陳松年根據父親遺言,雇了一只浙江幫船,載了祖母、父親兩具靈柩回到了家鄉安徽安慶,并將父親葬于安慶北門葉家沖(現屬十里鋪),與原配夫人高曉嵐合于一冢。這既遂了父親的遺愿,因為此處與父親所鐘愛的獨秀山不遠,同時也遂了母親生不能與丈夫同寢,死能合冢的遺愿,可謂兩全之策。
 江津陳獨秀墓的墓碑不便運輸,因此在安慶松年又重新為父親立了一塊碑。這個墓碑很小,正中刻著“先考陳公乾生之墓”八個字。為什么不把“陳獨秀”三個字刻上墓碑,而改陳獨秀科考時用的“陳乾生”名字?因為在江津辦理陳獨秀喪事時,國民黨曾密令衛戍司令部特派員監視,江津國民黨縣黨部也為安葬陳獨秀一事對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糾纏不休。因此,陳松年為安全計,特意在靈柩上刻上了“陳乾生”名字,蓋此名知道的人很少。而遷葬安慶后,也是為了墓地的安全,仍用“陳乾生”名字立了個碑。

1953年2月,毛澤東到安慶視察時說:“陳獨秀早期對馬克思主義是有貢獻的。新文化運動他是思想界明星,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是他指揮的。中期,他創造了黨,有功勞。后期他犯了錯誤,類似俄國的普列漢諾夫。”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陳獨秀同樣被誣為革命的對立面。但也許就是陳的墓碑上用了“陳乾生”這個名字,誰也不會知道那就是陳獨秀的墳墓,而陳獨秀的后代也30多年沒有去墓前祭掃過。文革后,陳松年帶著子女去掃墓。但墓地已為荒草覆蓋,墓碑也無影無蹤了。經過多方詢訪,找到當年抬靈柩的一位老農,認得陳獨秀的楠木棺材,這才確認墓址。 
1979年10月,陳松年征得當地有關部門同意和資助,以延年、喬年、松年、鶴年四個兒子的名義重修了墓地。新立的墓碑上沒有再用“陳乾生”這個名字,改為“陳公仲甫字獨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碑后面是一個不大的土堆——仍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墳。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封凍幾十年的陳獨秀研究工作開始松動了,陳獨秀的墓也開始受到關注。1982年安慶市政府確定陳獨秀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而重修了這座本來毫不起眼的墓冢。新修墓冢坐北朝南,四周用白石條砌了石欄,石欄外圍是一條防山水的土溝。墓頂仍是土冢,重新立的墓碑下面刻“陳獨秀之墓”五個字,背面則僅有生卒年月,無其他內容。  從墓冢東北方向穿過一條林間小徑,約百米處有一簡易小院,占地1.2畝,院中二層主樓于1995年始辟為陳獨秀生平事跡陳列室。內設5個展廳,由10個標題版面構成,展覽使用照片資料153張、文獻資料6份、生活用具(家具)16件,其中國家一、二級珍貴歷史文物4件。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陳獨秀墓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7.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  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造型呈U形,建筑簡潔壯觀、平面規矩,中軸對稱,莊嚴肅穆。主樓高聳突出,回廊寬緩伸展,是合肥市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興建的三大建筑之一,留下了特色鮮明的時代印痕。
 2016年,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修繕加固工程開工。工程施工方將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開展施工工作。修繕加固完成后重新對社會開放。據悉,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是新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建筑。自1956年建成開放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江澤民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此視察,館名由陳毅同志親筆題寫。它是毛澤東主席唯一視察過的并就博物館事業作出指示的博物館。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8.亭江炮臺
 亭江炮臺是一座位于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亭頭南般村的炮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由山巔主炮臺、山邊突出部前沿炮臺、臨江岸炮臺群及山后彈藥庫組成。又稱亭頭炮臺,與長樂的象嶼炮臺相互呼應、扼守閩江,形成閩江口第二道防線。第一次鴉片戰爭后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兩次復修。
 主炮臺在高約20米的小山包頂,三合土結構,半圓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內徑18.3米,墻厚3.3米);前沿炮臺在主炮臺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20平方米。亭江炮臺主炮臺設在小山頂,有一個炮位,炮位基礎為三合土,露天,呈半圓護墻式,炮口朝閩江江面,射界方位角度約120度。炮位三合土上鋪設進口硬木,硬木間用螺釘連接成一體,使之整體承受火炮后座力。半圓護墻共長36米,前后深10米,左右寬16米,高1.88米。護墻后端左右開口寬25.1米,其下方有通往左前方、右前方和左、右后方的隧道,分別與前沿炮臺、岸炮臺、彈藥庫和官兵休息室相通。
 彈藥庫在主炮臺后的山坳里,呈長方形,長7.2米,寬6.6米,高3.1米。炮臺與彈藥庫、炮臺與炮臺之間有地道相通,地道里設有休息室。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廿三日,法國侵華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后,遇亭江炮臺官兵頑強抵抗。后法國海軍陸戰隊登岸包抄,奪取并毀壞炮臺。主炮位直徑6米,有深0.2米、寬0.45米的圓形凹槽,供主炮主軸架旋轉定位用。主炮底座安裝在直徑2.5米,深1.5米的底孔上,上孔口有二道梯形口,其高度分別為0.18米和0.21米,火炮發射時的巨大后座力依靠底座和炮座架承受。210毫米(也稱二十一生)克虜伯后膛鋼炮炮軸轉盤安裝在主炮位底座上,主炮可以攻擊中、遠距離的江面目標。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亭江炮臺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49.林則徐宅與祠  林則徐祠(林則徐紀念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澳門路。距福州鼓樓三坊七巷南270米。距林則徐故居東南1.3公里。林則徐祠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1982年按原樣修復。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屏墻左右石拱門上橫額分別石刻“中宗宗袞”、“左海偉人”,屏墻內浮雕虎門銷煙圖。

正門上橫額刻“林文忠公祠”。庭置執事牌。  進門為庭院,左右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儀門廳。儀門廳為懸山式,3開間,廳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為正方形,重檐九脊頂,內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為圣旨,一為祭文,一為碑文,皆為林則徐卒時所賜。
 亭北有祠廳,自成院落,門額題“樹德堂”。廳正中祀林則徐塑像,上掛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書“福壽”匾額,旁有名人題聯。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懸有林則徐所撰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字少穆,侯官縣(今福州)人,生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卒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謚號“文忠”。林則徐四歲入塾,十四歲秀才,二十七歲進士,歷任江西鄉試副考官,云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蘇淮海道,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江蘇按察使署),兩淮鹽政,陜西按察使,陜西布政使(陜西按察使署),江寧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陜甘總督,云貴總督等職,死后晉贈太子太傅銜,官至從一品。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林則徐宅與祠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50.福建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建于清代,墓群坐西南向東北,兩邊和右側用花崗石砌造,墓埕用三合土夯平。墓群面寬13米,縱深11.5米。墓內清軍遺骸每位一壙,各墓距離相等,橫12行,直12行,西向后部缺9壙,均以三合土封頂,墓前各立花崗石小墓碑,高0.37米,寬0.24米,厚0.08米。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為安葬1874年跟隨沈葆楨渡海保衛臺灣的閩安水師左右營和馬尾船政水師營等為國陣亡的將士墓群。
 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始建,原是用來收葬東山島先民無嗣或無主尸骨,并筑祠壇祭奠其亡靈。施瑯收復臺灣后,部分戍臺東山籍將士死后,回家鄉收埋于此,成為一處墓群。現存130多座墓碑,大部分墓碑上刻有姓名。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戍守臺灣將士墓群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