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詞 之 美 陳科宇 阿 迪 悵望千秋一淚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宋玉面對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發(fā)出了不平常的感嘆,以致有人認為他在悲秋,甚至是“悲秋之祖”。實際上,“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兮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宋玉《九辯》)才是他的悲慨!借物以抒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流露出抑郁不滿的哀嘆。“悲秋”只是托辭,實質(zhì)是“悲人”。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認為:分離的人看秋色,秋色壓在心上,愁緒漸起。這種解析屬于造字層面。換句話說,不分離的人看秋色就無愁緒?分離的人看春色、冬色就無愁耶?只是每到秋葉落、秋花殘、秋風起、秋霜降時,人們就會想到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一年四季最成熟的秋季就要過去,隨后就是衰敗,甚至死亡,心里自然容易傷感。“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趙翼《野步》)說得真切。秋風從人間閑閑走過,楓葉在秋風中老去霜紅,黑發(fā)在秋風里染成白雪。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或男人或女人,都不愿意衰老而走向死亡,都想留住青春,可年華轉(zhuǎn)瞬即逝,人生苦短,憂自心出,又何能怨秋?只怨人的一生幾個階段與一年的四季變化時何其相似!“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卻是“離人心上秋”最佳注腳。詩詞的“愁”是思念而不是憂愁;是傷感而不是煩惱。與今天的“愁”意義不一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鐘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物是人非,與誰言說?多情才子柳永命運坎坷,屢不得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鶴沖天》),狷介狂言惹怒了宋仁宗,科舉黜落了,潦倒的柳永只能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鶴沖天》)他是離愁,且是凝愁。 綠荷凝恨背西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王國維則喻此為人生第一境界。凡事要學會放下,但心中不能沒有牽掛。人在天涯,夢在天涯。天不老,情難絕。做夢的人,心是不死的。“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來鵠《偶題二首》)秋荷殘破,風荷難舉。但“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知與誰聽?學會眷戀,聽一段殘荷秋雨的繽紛,賞一曲生命舞蹈的錦瑟。因為看得見的是秋荷,看不見的是人生。秋風只能凋謝碧葉,卻不能老去人的心境。(第二頁) 陳科宇,哲學碩士,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
|
|
來自: 新用戶0965Jot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