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藥是蒙古人長期游牧和征戰,與大自然和各種疾病斗爭中,逐漸總結和積累起來的,并吸收了藏、回、漢等民族醫學精華,形成的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療法神奇,而且兼濟天下。是我國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醫藥具有悠久的歷史,1963年內蒙古多倫頭道洼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砭石針,1978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出土的青銅針,被考古學界認定為用于針灸,這讓蒙古高原的醫藥學歷史一下推到了久遠以前的石器時代。從內蒙古出土的砭石針、青銅針、搗缽以及藥勺、拔火罐等文物,說明這一地區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了醫學萌芽。在巫醫不分的時代,為適應游獵、征戰特點和地理、氣候條件,蒙古族先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中毒解毒和治療受傷流血的植物以及一些常見病的療法。額斯興格森(消化不良),初用喝開水療法,后發現喝熱羊肉湯療效頗佳。駱駝奶制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成為游牧民的滋補佳品并制成各種“酥制劑”和“藥引子”等傳統蒙醫藥方。 據《史集》記載,在11——12世紀,蒙古人就已經有了藥劑知識,居住在鄂嫩河上游的“林木中的百姓”,“他們以熟悉蒙古藥劑,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聞名于世。”蒙醫尤以創傷骨科見長,以善于治療和接骨著稱于世。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有用燒紅的烙鐵烙治傷口的“烙以透”療法。 《蒙古秘史》記述,一次在作戰中,成吉思汗頸部受傷失血,在危急關頭,他的部下半夜不顧性命沖破敵人包圍,去尋找酸馬奶,這說明在一千年前的蒙古部落,對失血過多的人用酸馬奶來搶救,已成為熟練經驗。 元代是蒙古醫學的大發展時期,中統元年(1260)設立醫院,掌管全國醫藥事務,統領所屬醫官。中統四年(1263)在上都(內蒙古正藍旗境內)設置“惠民司”,市藥修劑,以惠貧民。至元六年(1269)設置“御藥,后改設“御藥局”,掌管東宮太醫,廣納藏、回、漢醫精華,在上都還設回回藥物院,掌管回回藥事。藥物品種、臨床經驗、治療方學理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發展。 成書于元天歷年間《飲膳正要》中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在他的政府里“設掌飲膳太醫四人”,專門從事飲食營養衛生研究。這種官職的具體任務是對本草進行挑選鑒別,把那些“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選出來,還要研究飲食、調味等供統治者延年益壽之用。忽思慧就在政府管理飲膳的機構里擔任“飲膳太醫”,負責宮廷里的營養調配工作,專門從事飲食營養衛生的研究,很有成績。忽思慧后來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進行一次全面整理,著成《飲膳正要》。 明清時期,蒙古醫學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尤其在創傷骨科領域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出現了覺羅·伊桑阿等名醫,他們作接骨手技時,開始使用低溫麻醉術。 后來隨著黃教的傳播,蒙古地區建起很多寺廟,在大的寺廟中建有“滿巴扎他”(醫學部),既是喇嘛醫院,又是培訓從醫之所。隨著蒙醫的發展,還出現一些蒙醫世家,如阿拉善盟著博士道格尤(1672——1737)家族七代行醫,威望極高。 墨爾根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蒙古名醫,有一套獨特的治療技術。據《清史稿》記載,努爾哈赤的白旗先鋒鄂碩將軍在與敵軍交戰時,不幸中箭負傷,因為箭頭射得很深,不能輕易拔出來,而鄂碩已經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了。墨爾根就用手術將箭頭拔出,并敷上良藥拔毒,不久鄂碩便神奇的痊愈了。還有一次清軍都統武拜身中三十余箭,因失血過多已經昏絕了,綽爾濟根據這種情況急忙命令殺死一只白駱駝,將其腹部剖開,內臟掏空,然后把武拜放了進去,不久就治好了。這種借助動物的體溫和血液的作用,使人的傷部和一些生理功能逐漸得到恢復的療法叫做“瑟必素”(本意為食草動物瘤胃內的反芻物),起初只是—種民間簡易療法,后來在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為蒙古醫學的一種獨立的療術。17世紀初墨爾根將這種療術傳授給內陸,18世紀又傳至俄國,由俄國又傳至歐洲,對世界醫學的發展做了貢獻。 清康熙年間,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就有永合堂、廣源恒等蒙藥店鋪,這些藥鋪里經營著150種常用蒙藥。永合堂、廣源恒所售的蒙藥,都是自己炮制的,采用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法三種方法。不炮制的稱生藥,占半數以上,比如川烏、草烏等。當時歸化城的蒙藥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銷往四子王旗、達茂旗、多倫縣以至新疆等地。遠銷的蒙藥,全靠旅蒙商駝運。銷往外地的蒙藥,都用白麻紙包裝,按藥性劃為24種、36種等分別包裝,外面用漢、蒙兩種文字標寫藥名。 古往今來,蒙醫藥誕生許多影響世界的著作,《飲膳正要》、《四部甘露》、《蒙藥正典》等都被譽為民族醫學的“活化石”。其中蒙古族醫藥學家占布拉著的《蒙醫金匱》一書,記述了蒙醫治療各科疾病的方藥兩千多首,是一部較完整的蒙藥方劑集。 解放后,蒙醫藥在黨的光芒照耀下,得到了迅猛發展。1956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內蒙古醫學院,并設立了蒙醫專業。 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無數的醫療救援隊伍迅速進入災區。在眾多醫療救援隊中,就有蒙醫正骨專家。蒙醫正骨術利用人骨自然愈合原理,不使用儀器,不開刀、不打鋼釘、不傷元氣,全靠手法技術醫治。 如今內蒙古的蒙醫藥已經不只是蒙古民族的瑰寶,還為來自美、日、韓、俄羅斯以及歐洲等國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