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 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關于早期蒙醫學的歷史很難做出系統的研究,目前只有一些零星片斷的記載,做為早期蒙醫史的參考。 大約在秦漢時期,蒙古族的祖先就會制造極其簡陋的茅庵,蒙古族稱為“茅草安布拉”(《蒙古秘史》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84,蒙文版,第27條),這是人們為了躲避野獸侵襲在樹杈上營造小屋。以后,逐漸過渡到適合游牧生活的氈包(即蒙古包)、篷車。 對環境衛生,當時已知道要保持水井、擠奶場附近的衛生,嚴禁在其附近隨地大小便。 在個人衛生方面,蒙古族人也早就知道洗手洗臉,凡早起必先洗手洗臉,飲食前也要求洗手洗臉,外出時各人隨帶碗筷。在十三世紀左右,人們已經有戴紗布口罩的習慣(《馬可波羅游記》中華書局,1955,34頁),在擠馬奶前,都要求先洗手,擠奶桶也要求用沸水洗涮。 隨著醫藥衛生習慣的萌芽,醫藥知識也積累起來了。應該說,這個時期的蒙醫學還缺少系統的理論知識,而只有初步的理論萌芽。 十四世紀時,古印度的壽命吠陀醫學的某些內容隨著佛經傳入內蒙而輸入,如印度的《金光明經》就是在此時由當時著名翻譯家希日佈僧格參照畏兀兒和藏文而譯出的。在這部流傳甚廣的佛經中,第二十四章為《養生八吠陀經》。其中有:“治療赫依(氣)癥、希拉(膽)癥、巴達干(痰)癥和聚癥”的內容,這說明,當時已經有古印理的醫學內容傳入。這部佛經中對這三種病癥的發作時間、治療這些病癥的藥物的性能、品味,六時(即印度的六個季節)病癥,也都有所涉及,與此同時,古印度的四大元素學說,即土,水、火、風也隨之而來。這些終于與蒙古醫學樸素的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蒙醫學中最基本的理論內容。 在這一時期,蒙醫學的實際醫療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盡管薩滿教巫師這時還掌握一定的醫療技術,做為他們謀生的手段,但廣大民間以及專業人員還是在實踐中與疾病進行斗爭,使蒙醫學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了。這些醫療實踐經驗大致有如下這幾方面: (一)飲食療法: 蒙古族的祖先過的是游牧生活,他們的食物自古以來就以動物性的食物為主,最主要的是肉食和乳食,肉食與乳食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保存、制作乳食品的技術對于改善身體營養狀態,提高體質的作用。據史書記載,蒙古族的祖先匈奴人早在漢代就已經知道釀制酸奶和制造奶酪,用奶酪救治急癥的一例。這種方法在民間也是流行的。 蒙古族古代有“病之源,食不消;藥之源,百煎水。”的諺語。百煎水是即經煮沸多遍的開水。這些都是簡便的飲食療法,與生活習俗密切相關,但最能反映蒙古族飲食療法的精華的,當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 (二)急救治療及臟療、皮療等: 由于蒙古族過的游牧生活,特別是在戰亂期間,戰爭外傷、摔傷等等,是很常見的,這就促成蒙古醫學中的外傷急救治療,包括骨折、脫臼等骨傷科,以及因疼痛、失血、腦震蕩等一類疾病在蒙醫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據有關文獻的記載,就地挖掘坑穴,以急救失血或昏迷患者,從漢代匈奴開始即已應用,如蘇武在匈奴地區自刎后用此法急救,武威漢代醫簡也有類以記載。 蒙醫還有傳統的瑟必素療法、皮療法及臟療法。瑟必素指食草類反芻動物附胃中的食物,取出后,趁熱把它敷在患處,以治療寒冷癥,皮療法則是將動物殺死后,剝其皮并趁熱將皮貼在患肢患處,也有驅寒散寒的作用,甚至婦女子宮寒癥,也可蹲坐于動物附胃上以散寒。 蒙醫臟療法與上述兩種治療的原理相似,只是把瑟必素中的反芻胃中的食物或動物皮療改為用動物的五臟。把新宰的綿羊等動物內臟趁熱敷在患處,如把新宰羊的雙腎敷在患者雙耳、肝脾敷在肝脾部位。也還有利用動物的內臟內服治病的,這實際上屬于臟器療法的內容。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種急救術,即將病患者納入動物腹內。這種療法可能是前述的掘地為坑燒熱后放入病人急救的發展。如成吉思汗時期其大將軍布智兒“從征回回、斡羅斯等國,每臨敵必力戰,嘗身中數矢,太祖親視之,令其拔其矢,流血悶仆幾絕,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納布智兒于牛腹,浸熱血中移時遂蘇。”(《新元史·布智兒傳》第26卷,中華書局)。 蒙醫學 蒙醫學 (三)針灸、按摩、放血等療法: 針刺術在蒙醫學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在內蒙多倫地區發現的石器時代的石針,伊克照盟發現的匈奴時代的青鋼針,都說明蒙醫學早已有針術的應用。但由于文獻的缺乏,難于斷定當時針刺術的具體內容,不過用針刺放血治療,則是是蒙醫治療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藏醫著作《大宇陀傳記》中就寫有“來源于蒙古地區的放血療法”的內容,說明蒙醫的放血療法起源是很早的。 火灸療法起源較早,在廣袤的草原上,尤其是嚴冬,牧民們十分需要火的溫暖。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學會用火,提高了身體的健康水平和保健。在實踐中知道用火來溫烤身體病痛的部位。后來,灸法就被稱為“蒙古灸法”,如藏醫的《由部醫典》就有“蒙古灸法”的記載。據載,這種方法是將“小茴香拌油加熱后用毛氈包扎”的一種熱灸法,傳統的蒙古火灸法用具是火鐮、燧石、白山薊絨三種,最早期用的并非用艾篙。 至于按摩術,蒙古族人民用得也很普遍。后來,用來按摩的還有黃油或其他油類。按摩時,有的用銀碗,或直接把奶或油涂手掌上,進行按摩。銀碗是一種沒有底座,近乎半球形的碗,用圓滑的底面按摩。 (四)藥物治療: 早期的蒙古族人民用來治療的藥物,是取自廣闊草原和大森林中的現成的自然賜予。直至十三世紀,還沒有有關蒙藥的專門著作,而只是在其他的一些著作中,提及一些有關蒙藥的內容,如《飲膳正要》中提到的赤赤哈納,就是沙棘,已經提到如何做成膏劑的方法。大黃也是常用的蒙藥,如蒙哥可汗的胡圖克皇后就曾接受大黃藥浴的外治。再如蒙古地區的特產肉蓯蓉應用也是極普遍的。《飲膳正要》、《瑞竹堂經驗方》等書中均已提到。其他植物藥還有八旦杏、人參、杏仁、甘草、山棗、百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