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石窟寺及石刻 四、石窟寺及石刻(共計39處) 本篇目錄: **************************************** 478.狄仁杰祠堂碑 唐 河北省大名縣 479.曲里千佛洞石窟 明 河北省涉縣 480.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元、清 山西省交口縣 481.掛甲山摩崖造像 北朝至明 山西省吉縣 482.營里千佛洞石窟 北齊至唐 山西省鄉寧縣 483.豎石佛摩崖造像 北齊至唐 山西省交城縣 484.靜居寺石窟 唐 山西省靜樂縣 485.漢建初元年買地刻石 東漢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 486.雁蕩山龍鼻洞摩崖題記 唐至民國 浙江省樂清市 487.杭州孔廟碑林 唐至民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 488.仙巖洞摩崖題記 宋、清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 489.道場山祈年題記 元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 ********************************** 478.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孔莊村北,魏州人民為懷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為其建造了生祠,以報恩德。所謂生祠,就是人尚在世而建的祠堂。后來祠堂因亂而廢。一說毀于戰亂;一說狄仁杰回長安后,其子為所欲為,引起民憤,祠堂及碑被群眾怒而焚之。
 原立碑額題為“大周狄梁公祠堂之碑”。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為悼念狄公盛德,在原址重修祠堂時重立之石碑,碑名也改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因有教子不嚴之過,故新碑斜置,并非正南正北。碑全高4.46米,寬1.46米,厚0.46米。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年),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在原址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現祠堂已不存在,僅殘留此碑于原址。該碑青石質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組成,碑體(除座)高4.46、寬1.46、厚0.46米。碑首為六龍戲珠圓首,碑額陽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體陽面楷書碑文,由馮宿撰文,胡澄書丹。碑文記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時的政績和重修此碑的經過。
 狄仁杰祠堂碑198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2019年10月7日,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79.曲里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位于河北涉縣曲里村西八里,為明代石窟,坐西北朝東南,依峭壁而開鑿。窟呈長方形,寬9.7米,深3.77米,高4.41米。石窟一門兩窟,門前辟一平地。門窗之間刻許多小佛像,門上部刻二龍戲珠,兩側浮雕四身力士像。窟室以兩根高大石柱分為三間,之間佛壇上雕3米高釋迦牟尼像,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兩側雕立佛像6尊。四壁雕鑿小佛像約計3500余尊,佛像多而不亂,井然有序,千姿百態,無一雷同。






 2019年10月7日,曲里千佛洞石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0.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在交口縣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呂梁山脈縱橫交錯,林木茂密,山峪深遂。相傳古時有位白須老者居此,出入隱現,人莫能測,鄉人譽為山神,地名因之。峪西側山崖下,鑿有石洞一區,洞內石壁滿雕佛像,計有一千零五十五尊,名曰千佛洞。 寺廟現存建筑為明、清時期的建筑,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山門、過殿等,最低層為廟堂院,正面及兩廂均為磚石窯洞,正中無量殿內供無量壽佛,大雄寶殿鑿建在深5.5米,寬3.1米,高3米的砂巖石窟中,洞內正中是釋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兩個菩薩和兩個侍者。石窟四周刻有16CM高,8CM寬,排列整齊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分別刻有14CM高神態各異的的小石佛1055尊,故名"千佛洞"。
 洞中釋迦像衣著莊重,面目慈祥,純系民間雕造風格。洞之創始年代不詳,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應為元初石窟。窟前有元建廟堂一所,分前后兩院,前院山門、鐘鼓樓,窟洞式元量殿居中,內供元量壽佛;后院左右配殿對峙,千佛洞居中。高低錯落,布局嚴謹,四周山林掩映,清靜幽雅。
 以千佛洞為中心,于元代初建了千佛寺。一進寺院山門,迎面便是一座石雕烏龜馱香爐。再往前走,又有一座石雕大肚彌勒佛,其身用手敲擊,則發出嗡嗡銅音,清脆可辨。
 寺內殿堂均為窯洞式建筑,共有千佛殿、娘娘殿、觀音殿、羅祖殿、關公殿、念佛堂、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等14個殿堂。還有一個奇特景觀,就是寺院背后景元山的上空,天氣特別晴朗,天空為滌蘭色,比其他地方都顯得格外湛蘭。 千佛寺位居山西省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內,國道209線邊。因洞中1055尊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石刻佛像而得名。千佛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經考古專家考證,千佛寺始建于元代,是印度婆羅門教傳入中國最早寺廟。東漢明帝夜夢金人,乃遣秦景使於天竺,寫浮屠遺范,在“西天竺月氏國遇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白馬馱經”,將佛教經典引入漢地中原。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印度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白馬馱經,在隰州溫陽縣(山西交口縣)創建皇家寺院白馬寺、興教寺、西明寺,建立梵宮翻譯梵文經典傳授佛教;同時,有印度大德檀那,在溫陽山神峪千佛洞,傳授婆羅門教(印度教)”“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欽差迎接印度釋摩騰竺法蘭在今交口縣、石樓縣創建皇家寺院的大臣,是今山西柳林縣穆村人大將軍晉大司農遷司徒公的王敏,字叔公。” 
孝定皇太后,建千佛寺于萬歷九年。殿供毗盧舍那佛,座繞千蓮,蓮生千佛,分面合依,金光千朵。時朝鮮國王貢到尊天二十四身、阿羅漢一十八身,詔供寺中。其像銅也,而光如漆非漆也。尊天二十四像,穆肅慈猛,相具神足,衣冠法故,范鎦質良。所執持器,乘海脫失,筑氏補之,非其國制也,厥工遜焉。阿羅漢一十八像,梵相,非東土形模,而與天人示現威儀又別。而十八表異,非一意一手為之,努即怒色,瞑即定神,披卷若誦,聽物若審也。時西蜀遍融和尚,以誣受訊,訊次,師稱華嚴佛號一聲,刑具斷裂,飛擲屋端,訊者驚沮,誣乃得白。乃延請住寺,法席大振。寺在德勝門北八步口。寺南一里,有小千佛寺焉。  千佛洞居中。高低錯落,布局嚴謹,四周山林掩映,清靜幽雅。
 2019年10月7日,山神峪千佛洞石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1.掛甲山摩崖造像  掛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吉縣城南0.5公里掛甲山,摩崖造像始鑿于隋開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時期多有補刻。現存摩崖石刻隋、唐風格尤甚,個別龕為金代風格,宋代摩崖造像無實物保存,唯有石刻題記存留于此。
 造像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東共有造像5區,每區2一3龕,多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飾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它石窟中圓雕相比,別具一格。
 謝悉坤柔圣母廟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慶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現僅存圣母殿,為元代遺構。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減柱造,前檐施大額枋兩層。



 掛甲山摩崖造像早在1986年列為省級文保,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2.營里千佛洞石窟 
營里千佛洞石窟,位于山西省鄉寧縣營里村。又名能仁寺,石佛洞,俗稱洞兒廟,南鄂河北岸山腰間一突出巨石之中。千佛洞石窟為單窟,窟門向南,在民國時期經過修葺,使用條磚砌了磚墻,整面磚墻呈圓拱形。磚墻內的石窟門框仍為原物,為長方形。 
石刻門框為四塊條石雕鑿對接而成,渾然一體,風格古樸,應為窟門原物。洞窟平面呈橢圓形,圓拱形頂,面寬420、進深440、高310厘米,左右后三壁向里鑿進,使其呈三壁三龕樣式。  左壁面有弧度,整個壁面由龕、供養人浮雕、小千佛龕構成,龕和供養人浮雕呈“┻”形分布排列至壁底,每層浮雕都有題記分布其間。龕作長方形,尖拱形龕楣,斜面頂,內雕一佛二菩薩二扛抗小力士。佛像頭盜鑿,頭后敷有黑褐色圓形火焰紋頭光,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側衣領下垂到腹部后上繞左小臂,裙擺分兩層,成四瓣式覆于座前。左手下垂,施與愿印,右手上舉,施無右側菩薩面部盜鑿,殘留饅頭狀高肉鬢,頭后雕有雙層尖葉狀頭光。雙肩下削,披帛從雙肩搭下,于腹部交叉后下垂向外飄揚,上身袒,下身著裙,裙擺外侈,雙手下垂于小腹處,合抱一上為桃形下為環狀的飾物,露雙足立于一扛抗小力士頭上。菩薩跟佛站位不是同一方向,菩薩略側身,站立方向同佛呈135夾角。菩薩體態優美,比例勻稱,小腹突出,從側面看身體曲線略成“S”形。小力士高約12厘米,頭已盜鑿,裸體,腰束帶,肛門外露,兩臂伸開,兩肘支于兩膝蓋之上,兩手作抓攀狀,似用力向上扛抗,肌肉發達,神態生動。左側菩薩盜鑿,小力士和右側相同。
 石窟正壁面有弧度,龕作圓拱形,內雕一佛二菩薩。佛像長頸,坐姿服飾因風化嚴重漫漶不清,頭后敷有黑褐色圓形火焰紋頭光。兩側菩薩分別立于主佛左右,因風化嚴重形象不清。菩薩跟佛身體站位不是同一方向,略側身。龕周圍多排小千佛龕已全部脫落。龕下有一長方形臺基,臺基上殘存三層佛座,佛已不知去向。
 2019年10月7日,營里千佛洞石窟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3.豎石佛摩崖造像  豎石佛摩崖造像位于交城縣嶺底鄉豎石佛村南約500米,始鑿于“北齊至唐”。石窟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東,高7.3米,底部寬8.8米,厚2.7米,立面面積約64平方米,共計石窟62個,洞窟內圓雕釋迦牟尼佛等百余尊造像,壯觀非凡。
 石刻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東,高7.3米,底部寬8.8米,厚2.7米。巖石東壁共有石窟65個,造像100余尊。時代最早石窟分三層布置,布局整齊、規范。這一時期的石窟,形制較大,最大者寬1.4米,高1.5米,進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門,具北魏、隋唐風格。洞窟內圓雕釋迦牟尼佛及菩薩、金剛、力士等像百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紋裝飾,簡潔抽象,似為后人增繪。
 巖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較大,雕飾內容豐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迦趺坐,高大肉髻,著雙肩大衣,內有神祗支,衣紋呈“U”形雕飾,簡略疏朗。阿難、迦葉合十侍立左右。左側佛像結迦趺坐,右側佛像垂足坐姿。洞口兩側有武士像站立。南向巖面鑿刻有佛塔一座,高1.9米,石塔平座呈方形,塔身一層,方形塔門,酷似唐代以前之四門塔,塔檐疊澀挑出。尤具特色的是基座和塔剎較高,塔剎蓮座以上又設造像兩層。
 豎石佛摩崖造像原為省級文保,2019年10月7日,晉升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4.靜居寺石窟 
靜居寺石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南7千米豐潤村南山崖下。靜居寺石窟坐東朝西,鑿于離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總體特征皆平面方形,每窟約為2平方米,窟高0.6—0.7米,四壁垂直,頂部為平頂或略帶弧度。  第一、三、五窟門楣雕有火焰紋裝飾,每窟內雕有佛像十尊,四壁三龕,每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豐潤、頤頰飽滿、體形健美,唐風尤甚。
 窟坐東朝西,鑿于離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總體特征皆平面方形,每窟約為2平方米,窟高0.6—0.7米,四壁垂直,頂部為平頂或略帶弧度。第一、三、五窟門楣雕有火焰紋裝飾,每窟內雕有佛像十尊,四壁三龕,每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豐潤、頤頰飽滿、體形健美,唐風尤甚。




 靜居寺石窟早在1986年列為文保,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5.漢建初元年買地刻石  漢建初元年買地刻石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烏石村西南800米跳山東坡。巖石呈紫黑色,長28米、寬3米,不規則。摩崖高1.17米、寬1.1米。隸書陰刻;分上下兩列:上列一行直刻“大吉”二字,字徑高0.40米,寬0.15米;下列5行,行4字,凡20字,即:“昆弟六人,共買山地,建初元年(76),造此冢地,直(價)三萬錢”。旁有清吳榮光題跋。為浙江省已發現的最早摩崖石刻。
 刻石刻于東漢建初元年(公元76年),由于地處偏僻,雜枝苔蘚覆蓋,長期未被發現,直至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被山陰金石家杜春生兄弟發現。當時杜氏兄弟仔細觀察,發覺是東漢刻石,如獲至寶,并拓下拓片,向山民買下這塊山巖。
 后來浙江按察使吳榮光從杜氏兄弟處得知此事,便與杜氏兄弟專程前往察看,欣喜若狂,手寫題記,命人在刻石旁刻記:“后一千七百四十八年,道光癸未,南海吳榮光偕仁和趙魏、武進陸耀遹、山陰杜煦、杜春生獲石同觀。”


 2019年10月7日,漢建初元年買地刻石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6.雁蕩山龍鼻洞摩崖題記  雁蕩山龍鼻洞摩崖題記位于浙江省溫州樂清市雁蕩山風景區龍鼻洞內,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沿山勢而分布。龍鼻洞上下共三壇,摩崖主要分布在第一壇兩側巖壁,左壁尤為密集分布;碑大多豎立在二、三壇平地上,少數嵌在崖壁間。這批摩崖題記上起唐代,下迄現代,共94處,其中碑刻12方。分為題名、題字、詩刻、記游等,書體皆備。
 洞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歷朝歷代游客的題記,有宋代科學家沈括的題刻,明代總兵楊宗業的草書詩碑和民國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題書的碑文等,距洞口約50米的路旁一個巖石上,還有朱熹所書的“天開圖畫”四字。此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稱為“嶂右第一洞”,外界譽為“雁山碑窟”。
 龍鼻洞在靈巖寺右側的插龍峰下,是靈巖景區之內比較有名的景點。龍鼻洞之內有著眾多的摩崖石刻,留下了許多古時文人墨客來雁蕩山游玩所留下的詩句歌詞,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龍鼻洞又名龍鼻龕,登臨游玩可從寺后或寺旁的石蹬小路盤旋而上。洞口朝南,正對玉女峰。洞深寬各約10米,高約100米。紫黑色兩壁頂端按合處,中嵌一條青銅色橫石,鱗甲宛然,酷肖一條巨龍蜿蜒下繞,將至洞底,垂奏瓠,一爪據地,好像是保護頷中之珠。此洞崖碑刻特多,計有歷代摩崖碑刻90多處,為文人墨客拜謁之地。被稱為“雁山碑窟”。
 游客對龍鼻洞的評價很高,傳播最廣的自然是徐宏祖《游雁蕩山記》中所描述的:“出谷,五里,至靈巖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為屏霞嶂。嶂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也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于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內自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雁蕩山龍鼻洞摩崖題記數量眾多,分布集中,時間跨度長,紀念確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雁蕩山開發歷史,對于研究唐至民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沈括等名人、樂清官宦士紳活動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這些題記,雖長期遭受自然風化侵蝕和人為的破壞,許多字跡已經模糊殘缺,但這些題記涉及正草隸篆行等書體,體勢迥別,風格多異,儼然為一處珍貴的書法藝術寶庫。目前龍鼻洞作為雁蕩山景區一處人文景觀,對外開放,供游客參觀。
 據介紹,唐中期,貞元十年(794)曾任武康縣尉的包舉來游雁蕩,在龍鼻洞留下年代最為古老的摩崖題記。熙寧七年(1074)四月,沈括察訪溫臺,并深入雁蕩山進行考察,在雪洞和龍鼻洞題名,是為龍鼻洞諸題記中名氣最大者。元代統治不滿百年,且連年戰亂,至正年間靈巖、凈名、能仁、天柱、飛泉諸寺均有題名,雁蕩以至冷落不堪,洞中僅留題名一處。
 雁蕩山龍鼻洞摩崖題記原為省級文保,2019年10月7日,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7.杭州孔廟碑林  杭州碑林位于杭州市勞動路65號杭州孔廟內。碑林內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薈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跡的石刻。數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學石經”,現殘存86塊。

孔廟以大成殿為中心,正前分筑戟門、泮池和欞星門,左右兩邊即碑亭與碑廊。碑林薈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內容包括了帝王御筆,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圖刻和儒學、宗教、墓志等,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原是杭州孔廟舊址。  1949年后有關部門將城市建設中新發現的碑石集中存放于此。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內藏唐至清代各類碑刻500多石,內容包括帝王御筆、地方史料、名家法貼、人物畫像、天文星圖、水利圖刻以及儒學、宗教、墓志等,集歷史、藝術、科學為一體。

存放杭州碑林的孔廟,自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至清代,一直是杭州府學所在地。原藏《南宋太學石經》等大批碑石。1978年始建碑林,至1989年對外開放,現已成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后,杭州府學(孔廟)舊址先后被單位、居民占用,因疏于維修,建筑陸續遭毀。至“文革”后僅存大成殿一座建筑。1961年4月,孔廟內“南宋石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省、市政府決定對大成殿實施整修,并利用孔廟內原收藏的大批古碑和佚散碑石而建杭州碑林。
 貫休的《十六羅漢像刻石》
 碑廊其中以宋高宗的《南宋石經》
 星象館內有五代的《五代石刻星象圖》等最為聞名。
 《五代石刻星象圖》
 此外,還有歷代書法名家的手筆刻石和南宋及清代的帝王御碑。更值一提的是一批史實碑,記載了杭州及周邊城鎮有關興修水利、筑海塘、鹽運等史實,為研究杭州的水利及推動杭州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因而被稱為是杭州的一座融歷史、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石質書庫”。


 杭州孔廟碑林早在1961年列為省級文保,2019年10月7日,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8.仙巖洞摩崖題記 
仙巖洞摩崖題記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樟潭鎮,是一處宋代摩崖題記。洞內面積約300平方米,石刻文字于洞內紅色砂巖壁上,地平面為葫蘆形,洞口崖洞上方有“仙巖洞天”四字。洞內有石刻三十一處,部分字跡不清楚。書法有楷、行、草、隸、篆書各種。  仙巖洞洞口寬25米,深22.3米,高5米,洞內面積約390平方米,洞壁上留有50余塊摩崖題刻,現存有文字的題刻39塊。從這39塊題刻中可以看到:29塊題刻有確切紀年可考,唐、宋、明、清各代均有;題刻的字體風格迥異,體勢各異,楷、行、草、隸、篆書等俱全;題記內容豐富,大多是當朝官員和著名文人的筆跡,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有記載北宋朝廷官兵鎮壓以方臘為首的農民起義題記。
 洞口崖洞上方有“仙巖洞天”四字。
 仙巖洞摩崖題記分布密集、數量眾多,字體齊全,這些石刻,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字跡模糊不清,很難辨認,有少數石刻隨石壁風化剝蝕。題刻延續的時間長,且大部分有確切紀年,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據民國《衢縣志》寺觀中記載:“住僧以巖為寺,后洞門外擴建禪宇,稱仙巖寺,舊名巖院。北宋皇帝宋神宗趙頊于熙寧元年賜'壽圣仙巖院’匾額”。從石刻來看,年代最早的是德宗李適建中年間(780—783)所書,最多的為宋代,因為這與中國宋朝的佛教文化空前繁榮,仙巖洞僧人眾多,香火鼎盛有關,與它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 

 2019年10月7日,仙巖洞摩崖題記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9.道場山祈年題記 
道場山祈年題記是元朝的遺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道場山護圣萬壽禪寺東北。主體石刻為元朝湖州行政長官韃魯花敕來道場山為民祈求豐年的記錄,刻錄于一塊巨大的巖石立面上。題記通高3.6米,通寬2.9米,最厚處約1.26米。  石刻保存較好,字跡清晰。題記是江南地區罕見的具有確切紀年的元代文物,在浙江省內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題記內容充分反映了元代江南地區傳統農耕習俗得到尊重與傳承,也反映出元代江南地區農業文明的重要地位。同時,題記文字遒勁有力,出入顏柳,為難得一見的元代書法作品。


 道場山祈年題記原為市級文保單位,2019年10月7日,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我的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