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詩人吾廬孺有一首詩《飯局》: 自笑平生為口忙,朝朝事業(yè)總荒唐。 許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車塵馬足旁。 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有人喜歡合群,有人忠于內(nèi)心,有人善于獨處,不同的交際方式,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弱者合群 《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中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世人總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于是便百般迎合,強行合群,從此迷失自我。 人在試圖合群的時候,總是盡可能的改變自己,以獲得那個群體的認可。 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去附和群體的思想;要舍棄自己的目標,和群體的節(jié)奏保持一致。 這就是削足適履,一旦你合群了,自己的個性也就消失了。 《烏合之眾》一書中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你以為是在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所同化。 古人說: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世間萬物,蕓蕓眾生,真正聰明的人,專注于自己的成長,不會強迫自己合群,更不會隨波逐流。 為了合群而合群,一味的迎合與討好,浪費了時間,花費了精力,迷失了前途,可謂是得不償失。 人生苦短,不要強迫自己合群,更不要讓自己成為只知合群的弱者。 強者互助 很多人對擅長交際的理解是:處事圓滑,八面玲瓏,左右逢源。 實際上,光靠表面上的客套,或者物質(zhì)上的賄賂,是交不到真正朋友的。 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中就提到: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guī)。 結(jié)交朋友要意氣相投,要能在學(xué)習(xí)上切磋琢磨,在品行上互相告勉。 真正的強者,要的從來不是浮于表面的合群,而是忠于自己內(nèi)心,對彼此都有益的高級社交。 1917年,由于湖南老家遭遇匪患,齊白石第二次來到北京,做起了北漂,在琉璃廠南紙店賣畫、刻印。 由于畫風(fēng)偏冷,并不受時人的喜愛,賣畫生涯也是相當(dāng)?shù)穆淠?。有時候標價很低,仍然無人問津。 在機緣巧合之下,陳師曾看到了齊白石的作品,對這位“湖南鄉(xiāng)下老農(nóng)”的畫非常感興趣。 陳師曾出身名門,祖父是清代湖南巡撫陳寶箴,胞弟是史學(xué)大家陳寅恪,他自己也是北京師范的美術(shù)教授。 陳師曾特意去拜會了齊白石,他覺得齊白石的畫格調(diào)很高,但畫法太過拘謹,建議他要放開畫。 在陳師曾的勸告下,齊白石開始“衰年變法”。 他在《齊白石自傳》中寫道:余作畫數(shù)十年,未稱己意,……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畫法,我聽了他話,自創(chuàng)紅花墨葉的一派。 后來,陳師曾把齊白石等人的畫,帶去日本展覽,引起轟動,齊白石的畫被搶購一空,價格也在眾多名家之上,從此齊白石聲名鵲起。 強者之間的交往,是靠真心和才華,吸引同頻的人互相靠近。 這種交往,不用討好,也無需取悅,更在乎的是心靈共鳴,彼此欣賞。 這樣的關(guān)系,真誠,純粹,相處不累,也令人安心。 人生很貴,不要將時間與精力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與其迎合別人,不如尊崇內(nèi)心。 強者交心,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才是交際的最高境界。 智者獨行 《莊子·在宥》中講: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認為,獨行是一種很搞的人生境界,是智慧的象征,會讓人變得出眾,變得強大。 猛獸總獨行,牛羊才成群結(jié)隊。 一個人能夠享受獨處,懂得豐富內(nèi)心,才能成就自己。 莊子《天下》中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獨行不是高冷孤傲,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這繁雜的人世間,保留一份清醒。 熱鬧的合群中,難免迷失自己,失去本心,用別人的意志來做事,只能變得更加平庸。 人只有在獨行時,才能撥開迷霧,看清人生的真相,才能不被外界的喧囂,禁錮自己的身體和思想。 與其努力合群,被人同化,不如學(xué)會獨行,獨行的時光,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時光。 弱者一味合群,失去自我,墮入深淵; 強者忠于內(nèi)心,彼此互助,共同進步; 智者善于獨處,豐盈內(nèi)心,成就自我。 學(xué)會交心互助,不要害怕獨行,真正的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堅定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