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14測年”又立新功:世界最古老鑄幣廠被發現,距今2800多年!世界最古老鑄幣廠被發現,距今2800多年,位于河南鄉下! 在田野考古中,發現古代錢幣是件非常常見的事,但是,若是發現了古代的“鑄幣廠”,那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了,而如果這個被發現的“鑄幣廠”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古老的鑄幣廠,那就更值得大書特書一回了。 而今,在“碳14測年”的助力下,一座迄今為止世界最古老的鑄幣廠被確認,它就是位于河南滎陽官莊遺址的一處大型青銅鑄造作坊內的春秋時期的鑄幣作坊。考古工作者通過碳—14年代測定法(碳14測年)對鑄幣作坊遺址灰坑內碳化小米的測年得知,該作坊所屬年代為公元前640年~公元前550年,處于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 錢幣就是用來流通的,可以在很多地方出現,但在那個金屬貨幣剛開始流行的春秋時期,鑄幣的作坊顯然數量極為有限。所以,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極大關注。該鑄幣作坊成為世界上經碳14測年確認的最古老的鑄幣作坊。 官莊遺址位于滎陽市高村鄉官莊村西、北,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90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分別于2004年、2010年4月至2011年進行勘探發掘。 世界最古老鑄幣作坊,為什么會是河南的滎陽?這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國內發現的春秋時期鑄幣作坊遺址,并非滎陽一處,早些年已發現了兩處,分別位于山西的侯馬以及河南的新鄭,加上滎陽,共三處。 山西侯馬和河南新鄭,在春秋時期分別屬于晉國與鄭國,而滎陽在春秋時期曾在虢國治下,后來又被周王室、鄭國和晉國來回爭奪過很久。這一地區,為周天子腳下之地,是春秋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雖然這三處遺址當年鑄造錢幣的年代應該相差不多,但侯馬和新鄭的遺址因為發現時間較早(前者在上世紀50~60年代發現,后者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科技考古水平尚不如今日,沒有做精確的“碳14測年”,也就沒能在國際考古界有力確認“世界最早鑄幣作坊”的地位。滎陽的鑄幣作坊之所以能被稱“世界最早鑄幣作坊”,這一切全賴“碳14測年”之功。 考古工作者在滎陽官莊發掘的這處鑄幣作坊,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屬于一處規模很大的青銅器鑄造作坊的一部分。該處青銅器鑄造作坊始建于公元前800年前后。整個青銅器鑄造作坊以鑄造兵器、禮器和車馬器為主。考古隊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又意外發現了兩枚青銅布幣和60多個用于鑄幣的陶范。 鑄幣陶范的發現,這意味著一個非常古老的鑄幣作坊的存在。相對于整個鑄造遺址來說,鑄幣遺址所占的面積比較小。因為,春秋時期是我國金屬貨幣的萌芽和發展階段,對錢幣的需求量還不是很大。鑄造錢幣應該是工匠們的副業,稍帶手的事。 在滎陽這處鑄幣作坊遺址中發現的鑄幣陶范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形狀各異,這是因為,這些布幣的制造都不是“批量生產”的,而是造一枚幣就要做一個芯范,所以,每個陶范都獨一無二的。其二是,每件鑄幣的芯范在尺寸方面高度相似,表明當時所鑄造的錢幣在重量和尺寸方面都已經有了明顯的規范。 考古工作者在官莊遺址發現的古錢幣為布幣。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系從青銅農具鎛(一種鏟狀工具)演變而來。“布”是“镈”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因而稱布幣。 布幣按照形狀,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大類。官莊遺址發現的就是空首布。布幣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于鑄造和攜帶。 布幣在春秋戰國時通貨300多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掉了原先的貨幣,統一鑄秦半兩錢,后來漢代的王莽曾一度仿制過布幣,莽漢之后,布幣才永久退出了歷史舞臺。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