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歷史喜歡文學(xué),有夢想有故事的公眾號,歡迎點擊上方”長夜守?zé)羧?/span>“關(guān)注 今天來聊聊楚懷王,一個戰(zhàn)國時期的“傻子”國君,一個被騙慘了,卻不長記性,最終淪為階下囚,客死他鄉(xiāng)的悲劇人物。 楚懷王熊槐,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熊槐在公元前328年繼承王位,在位三十年,是楚國的第37位國君。楚懷王就是傳說中屈原的“相好”,還是傳說中和巫山神女邂逅的風(fēng)流國君,成語“巫山云雨”就來源于此。 楚懷王繼位的時候,經(jīng)過長期休養(yǎng)生息的楚國國力強盛,和西方的秦國、東方的齊國并列為三大強國。這一時期,楚國在戰(zhàn)場上大敗魏國,壓制齊國,一時風(fēng)光無限。公元前318年,在公孫衍的穿梭下,楚、齊、趙、魏、韓、燕等東方六國,加上秦國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義渠一起,七國合縱攻秦。楚懷王被推為從長,也就是合縱集團(tuán)的首領(lǐng),這儼然是新一代霸主的架勢,楚懷王也在此時達(dá)到了人生巔峰。 七國攻秦,因為諸侯的“各懷鬼胎”而失敗,其中魏、趙、韓三國還被秦國狠狠修理了一頓。楚國人雖然是合縱長,卻沒有實際參戰(zhàn),齊國也沒有參戰(zhàn)。 公元前313年,楚齊聯(lián)盟形成,并聯(lián)軍伐秦,攻占秦國曲沃,這相當(dāng)于是斬斷了秦國東出的觸角。然而,也就是從這開始,楚懷王開始了一系列讓后人看不明白的謎之操作。 公元前312年,迫于強大的楚齊聯(lián)盟壓力,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對楚懷王說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秦國愿意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給楚國。商於之地本就是楚國土地,后被秦人占領(lǐng),是楚人做夢都想收回來的地方。張儀還說:“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史記·楚世家》)” 這樣做就能北邊削弱齊國,西邊對秦國有恩德,楚國自己可以收回商於作為財富,這是一石三鳥之計啊!為什么楚國人收回商於之地,是削弱齊國,我也沒明白這中間的邏輯關(guān)系。但這個話是張儀說的,這是一位整個中國史上都排得上號的頂級說客,活生生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我看不明白沒關(guān)系,重點是楚懷王聽完很高興。 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fù)得吾商於之地”(《史記·楚世家》)。楚懷王特別高興,把國相的印璽給張儀,每天和他喝酒,到處宣揚:“我把商於之地收回來了!” 大概楚懷王的算盤是,即使繼續(xù)跟齊國人聯(lián)盟,也啃不下秦國這塊硬骨頭,眼下有這么好的機會,可以平白得到打仗都拿不到的土地,這何樂而不為?聯(lián)盟也好,打仗也好,不就是為了土地和財富嗎?楚國的那群馬屁精大臣紛紛道喜,只有陳軫不但不祝賀,還表示吊唁。 楚懷王很納悶,這么大的喜事,為什么反而要吊唁。陳軫分析說:“這次秦國之所以這么重視大王,是因為楚國有齊國作為盟友。現(xiàn)在土地沒到手,如果先和齊國斷交,那楚國就將孤立無援,到時候秦國就未必看得起楚國了。如果是秦國人先給土地,楚國再和齊國斷交,那么秦人就沒有可趁之機。但如果先和齊國斷交,再去秦國討要土地,那就一定會被張儀欺騙。一旦大王發(fā)現(xiàn)被張儀耍了,肯定很生氣,就會和秦國人結(jié)怨,而那時楚國和齊國已經(jīng)翻臉,所以楚國會同時交惡秦齊兩個大國,所以我要吊唁。” 陳軫可能是楚國唯一一個思路清楚并且說出來的人,他的論述,真是有理有據(jù),可惜“楚王弗聽”。楚懷王馬上派人去和齊國宣布斷交,另外又派了一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不過楚懷王也不是暴君,雖然陳軫說話難聽,還在楚懷王興頭上觸霉頭,懷王也沒有為難他。 丘吉爾曾經(jīng)說:“一個國家沒有永遠(yuǎn)的朋友,也沒有永遠(yuǎn)的敵人,只有永遠(yuǎn)的利益。”在諸侯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結(jié)盟和背盟其實都不算什么大事,外交行動本就是因勢利導(dǎo)。所以在利益面前,楚國和盟友齊國斷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楚懷王的問題在于,他的利益還沒有到手,就急匆匆地做出了削弱自己的決定,而結(jié)果也正如陳軫預(yù)測的,一旦楚國失去了齊國這個強援,秦國就不拿楚國當(dāng)回事了。 楚國將軍跟著張儀來到秦國。張儀不但能把黑的說成白的,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演員,他假裝喝多了,摔下馬車,然后三個月沒法行動。楚國將軍著急也沒辦法,沒有張儀上朝,他是沒法從秦國割地的。楚王也很著急,他說張儀這個樣子,是不是因為我和齊國斷交不夠徹底啊?于是找了一個叫宋遺的“敢死隊員”,去齊國辱罵齊王。果然,齊王大怒,大怒的結(jié)果就是齊國和秦國結(jié)盟。就在這個時候,影帝張儀的傷突然痊愈了,他在朝堂上裝模作樣地對楚國將軍說:“你怎么還在啊?怎么沒拿地啊?從這里到這里,六里的廣袤之地,都是你楚國的。”楚國人當(dāng)場就懵了,這不是說好的六百里嗎?怎么變成了六里?但秦國人就是明著耍賴,楚國人卻沒有辦法,只得回去報告楚王。 楚懷王當(dāng)然很生氣,盛怒之下準(zhǔn)備攻打秦國,這又被陳軫說中了。陳軫勸懷王不要發(fā)兵,因為齊國已經(jīng)徹底得罪了,眼下最惹不起的就是秦國,最好咽下這口氣,和秦國割地修好,一起再反過來對付齊國。要不然楚國就要同時面對秦齊兩個大國,天下別的諸侯也會趁機也攻打楚國。 此時的楚懷王或者是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或者是性格剛烈所致,他還是不聽陳軫的話,堅決與秦開戰(zhàn)。結(jié)果丹陽大戰(zhàn),楚國大敗,秦軍“斬甲士八萬”,俘虜了包括楚國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在內(nèi)的七十多名將官,秦國人趁機拿下楚國的漢中地區(qū)。楚懷王不甘心失敗,又糾集全國大軍攻秦,結(jié)果又是藍(lán)田慘敗。而就在此時,看到楚國受困,韓國和魏國趁火打劫,出兵攻楚,這對楚國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楚國好不容易挺了過來,但國力已大損。被秦國人騙得這么慘,照理說這楚懷王應(yīng)該吃一塹長一智,但真相是,這位國君生動地給世人演繹了什么叫好了傷疤忘了疼,什么叫記吃不記打,什么叫在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而且對楚懷王自己來說,這第二次上當(dāng)受騙的代價比第一次更慘重,因為他把自己搭進(jìn)去了。 公元前299年,距離楚懷王第一次被騙后13年。秦昭襄王嬴稷給楚懷王寫信,約他在秦國武關(guān)會面。說要和楚國重修盟好,并結(jié)為姻親。這里多說兩句,有個成語叫“秦晉之好”,但在真實的歷史上,秦晉之好只是一時,長期與秦國修好,并且長期互為姻親的正是楚國。 楚懷王收到信后很猶豫,他既怕得罪了秦國,又怕上當(dāng)受騙。楚國大臣昭雎勸懷王不要去:“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虎狼之秦是沒有信用可言的,他們有吞并諸侯的野心。有人勸阻,卻也有人勸行,勸楚懷王前往的是他兒子子蘭,子蘭說:“柰何絕秦之驩心!”怎么可以拒絕秦國的好意呢?于是楚懷王又一次精確地避開了正確選項,前往秦國武關(guān)。到了武關(guān)才發(fā)現(xiàn),哪有什么秦王,只有一個奉命假扮秦王的秦將,秦國人直接拿下了楚懷王,送往咸陽。 上一個騙楚懷王的表面是巧舌如簧的張儀,背后當(dāng)然是秦惠文王嬴駟,而這13年后“卷土重騙”的是惠文王的兒子,秦昭襄王嬴稷。不知道是應(yīng)該感嘆秦國“父子兩騙子”,還是要感慨楚國“父子兩傻子”。也不知道這子蘭是真傻還是有別的心思,反正這一勸就把父王送上了不歸路。 從歷史的角度,這里有兩件極具諷刺意味的事。第一是這事發(fā)地武關(guān),正好屬于上一次秦國人許諾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第二是開創(chuàng)綁架國君先河的,正是當(dāng)年被中原諸侯看不起的“南蠻”楚國。公元前639年,楚成王趁諸侯會盟之際,扣留了宋襄公。而如今,逐漸中原化的楚國人遇到了不講理的“虎狼之秦”。 楚懷王又大怒,悔不聽昭雎的話,可是生氣和后悔有什么用呢?秦國人要楚懷王“割巫、黔中之郡”,楚懷王表示自己是來結(jié)盟的,但秦人表示先割地,再談別的。楚懷王雖然傻,卻不是個貪生怕死之君,他拒絕了秦人的要求,于是秦國人就囚禁了懷王。 想通過綁架人質(zhì)來勒索土地的秦國人沒有得逞,卻再一次在戰(zhàn)場上大破楚軍,“秦昭王怒,發(fā)兵出武關(guān)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楚國在戰(zhàn)場失利,留在秦國的楚懷王日子更加不好過。他好不容易尋得機會逃跑,卻被秦國人發(fā)現(xiàn)并堵住了回楚國的路。懷王逃往趙國,不料趙國人并不想因此得罪秦國,于是拒絕接收楚懷王,可憐的楚懷王想逃去魏國,又被秦兵追上,再次淪為階下囚。 公元前296年,也就是被綁架后三年,楚懷王憂郁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國人都哀憐懷王,像死了父母兄弟一樣悲痛。 楚國人都為懷王難過,是因為他至死都沒有犧牲國家利益來為自己贖身,而從權(quán)力斗爭的角度,也可能是繼位的太子熊橫并不想迎回父王,這樣的故事在后世多次上演,比如南宋高宗趙構(gòu)對徽欽二帝的態(tài)度。 另外一個角度,楚懷王的故事深刻地講述了“弱國無外交”的永恒真理。秦國人之所以敢如此戲耍楚人,只因為秦國對楚國的軍事優(yōu)勢。騙你又咋滴?你來打我呀! 以上就是楚懷王兩次上當(dāng)受騙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