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曾做過統計,培養孩子的教育支出幾乎占總收入50%-80%。 一直以來,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問題上非常舍得花錢,“窮什么不能窮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于是,很多家庭的教育成本越來越高。 大一女生要求父母每月給4500元生活費引爭議最近這段時間,準大一新生開始憧憬大學生活,每個人都在為上大學做準備,對學生來說,上大學是非常美好的,但對于部分家長來說,上大學也是壓力巨大的。 一位女生因為向父母要4500元生活費的事引起不小爭議,她表示父母給的2000元生活費根本不夠用,“女生本來就花錢多,買護膚品什么的,還有新衣服”…… 高中時期報補課班4000,6000都不心疼,大學學費加雜費每年要3萬也不心疼,為什么現在要4500元的生活費卻不給了,這名女生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有網友認為,大學生活費要4500,確實有點多,大學應該更努力學習,不是讓你享受生活,所以支持父母不給錢。 也有網友認為,現在學生的消費能力越來越高,個別城市的物價也很高,如果偶爾出現頭疼腦熱也需要自己看醫生,4500元可能不夠。 筆者認為關于生活費的問題,一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有些家長只關注子女的學習問題,不希望他們養成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不給那么多生活費也能理解。 但現如今物價確實有所增長,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簡單算下一日三餐就要1000元以上。 比如早飯5元,午飯15元,晚飯10元,一個月30天就是900元,這還只是正常吃飯的花銷,如果再加上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再加1000元可能也不夠。 所以,大家應該理性看待大學生生活費的問題,家長最好時刻關注子女的消費情況,學生們也要多體諒父母,畢竟供養一個大學生真的不容易。 供一個大學生有多不容易?看完大學4年花銷,多數學生沉默了這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的真實養娃清單,開支列表中記錄了孩子大學4年間的所有花銷,不少學生看到后沉默了。 第一部分:學費、住宿費支出 因為這部分是固定的,繳費金額大致相同,只有大四學年相對便宜,由于孩子學的是大眾專業,每年學費加住宿費在5000元左右,所以4年就是20000元。 第二部分:與專業、生活相關的設備費用 因為孩子的專業屬于計算機,大一下學期就需要準備筆記本電腦,又因為男生本身對電腦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整套電腦買下來一共花費近8000元。 除此之外就是大學期間使用的智能手機,從最開始的1000元逐漸漲到4000元,手機的費用支出保守估計有6000元。 在算上大學4年的網費和電話費,按每個月100元計算,4年共計48個月,共計消費4800元,結合全部就是18800元。 第三部分:最大支出部分——生活費 上大學就意味著出門獨立,很多事都需要自己解決,比如購買生活用品,生病購買藥品,女生專用的衛生用品等等,都是不小的支出。 如果每個月都要買衣服,都要與同學出門吃飯,生活費基本都在2500元左右,四年時間一共上學32個月(不包括寒暑假),生活費共計支出80000元。 綜上,從多數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大學四年共計消費至少在120000左右,而且這只是保守估計,如果還要繼續考研考博,花銷會更大。 寫在最后不得不說,現在的學生消費能力越來越強,可在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整體素質卻沒跟上。 學生的本職工作是學習,就算大學生活非常自由,大家也不能太放松,將這4年視為提升自己的跳板,別讓自己過得太舒服了,現在不是享福的時候。 作為學生黨要時刻記得,大學不是享受生活的地方,零散時間也不是懶散的借口,大學是真正能實現彎道超車的地方,進入大學后,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線。 所以,如果想增加生活費,學生黨最好自己想辦法,比如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或者去做有意義的兼職,這些看起來很小的事,都會給你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 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做兼職不僅能鍛煉自身,還能積攢社會經驗,畢業后能快速適應工作環境,而且也能明白金錢來之不易的道理。 總之,大學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別給父母增添不必要的麻煩,要學會體諒父母,必要時要為父母減輕經濟負擔。 今日話題: 大家認為,大學生生活費給多少才算合適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