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福誓(延川縣志辦原主任) “文出兩川,武出三邊”,此話在陜北很流行,但此話原出何時?因何而出卻沒有確切的說法。筆者卻試圖煮繭抽絲,進行考說明: 一、兩川三邊地名,大家公認兩川是指延安市延川縣、宜川縣,清時隸屬延安府。三邊是定邊、安邊、靖邊三縣在清時也隸屬延安府。今屬榆林市。這個說法無爭議,不做多述。 二、五縣置縣始年,確定同時代同隸屬。 1.延川縣置縣始于隋開皇三年(583),至今1430余年。 2.宜川縣置縣始于宋太平興國元年(976),至今1040余年。 3.定邊縣置縣始于雍正九年(1731)屬延安府。民國元年(1912)改屬榆林府。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設三邊特別行政區。 4.靖邊設置邊始于雍正九年(1731),屬榆林府。乾隆八年(1743)改屬延安府。民國改屬榆林府。1937年陜甘寧邊西政府設三邊特別行政區。 5.安邊設縣始于1935年,1937年改屬三邊特別行政區。 從置縣沿革來看確定時間上下限的話,上限在清朝,下限1935~1937年,即陜甘寧邊區政府。 從靖邊、安邊、定邊置營、衛、所、堡、寨來看確定時間上限的話即明洪武元年(1373)始有靖邊衛屬榆林,定邊(含安邊)屬延安府。 乾隆八年(1743)靖邊縣改屬延安府。從上述五縣同屬延安府轄始于乾隆八年(1743)。 所以確定陜北“文出兩川,武出三邊”說法有二種觀點即狹義說和廣議說。 一是狹義說,即五縣同屬陜甘邊區政府隸屬即1937年,才能說文出與武出。 二是廣義說,即兩川三邊同時隸屬延安府(不含榆林府)即乾隆八年(1743)才能說文出兩川地域,武出三邊地域。即兩川派出文官施治,三邊派出武官施治。兩地官員施治措施方法的文武差異而導治民俗民風的區別,則是文出兩川,武出三邊的真實核心寫照。 因此,我個人認為廣義說比狹義說更符合歷史傳統文化、民俗民風和民間習慣的認可。即此說始乾隆八年(1743)以后。 三、《延安府志》、找證據: 延安市政協主席樊高林是我在延安大學求學時的老師,他在明·弘治本《延安府志·校點弁言》中說:“明弘治年間,知府李延壽(宗仁)主持纂修了《延安府志》。這部志書比清·嘉慶本《延安府志》早近300年。雖然其記述稍嫌簡略,但這部書涉及的管轄范圍較大,內容較多。因為,延安建置先前為郡、州,宋元祐四年(1089)升為府。明時延安府領3州16縣:葭州、綏德州、鄜州,膚施、神木、府谷、吳堡、米脂、清澗、安定、保安、安塞、延川、延長、宜川、洛川、中部、宜君。清代雍正三年(1725),葭州、綏德州、鄜州及所領11縣直隸陜西布政司,延安府僅領8縣。清·乾隆八年(1743),又將定邊、靖邊二縣劃延安府。所以,清·嘉慶七年(1802)本《延安府志》所涉及的縣僅為膚、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長、延川、定邊、靖邊10縣。 清·嘉慶七年(1802),延安知府洪蕙在《重修延安府志敘》中言:'唯延安一府,明以前志乘莫考,前知府陳君(天植)創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 距今又百二十有三載`。從創修二字看,弘治本《延安府志》在清代初期已流傳甚少,竟連當時知府及其幕僚、文吏們都末曾見識,因而不是“繼修”,也談不上參考”。 從弘治本《延安府志》三州十六縣名看,尚無三邊縣名之說,更談不上“武出三邊之說”,只能從乾隆八年(1743)后談起。但此志條目邊寨堡有靖邊營、新安邊營、舊安邊營,而沒有載定邊營,這只能說有歷史淵源因素而無充足說法。這就更加明確否定了明代有“文出兩川,武出三邊”的說法。反證出只能從乾隆八年(1743)以后考察說法由來,而嘉慶本《延安府志》管轄有定邊縣(含后起安邊縣)、靖邊縣二縣名(包含三邊域名)。其建制類目有定邊縣、靖邊縣、舊安邊堡城、新安邊堡城,故稱三邊。 在吏略類目條下有安邊理事、捕盜同知,定邊縣、靖邊縣,定邊營副將、靖邊營游擊、安邊堡守備、定邊營中軍守備、延安營中軍守備、延安營千總、靖邊守御所千總。由此可知,三邊地區軍事建置多而且規格,其地盜賊多,民風強悍。故曰武出三邊的歷史環境生成要素。 明代洪武中舉人材科錄4人即: 張禮道,膚施人,歷府尹。 開濟,甘泉人,官刑部尚書。 高懷敬,延川人,歷北平府知府,遷按察使副使。 劉文質,延川人,官知縣。 由此可知在明洪武科舉人材名錄中,延川人占據延安府半壁江山,文出延川是獨一無二。 清順治至嘉慶進士科考名錄中,延川有:進士高鐘岳,中衛教授。 膚施先后有過四人即: 夏世安,平定州知州。 姚祖頊,宛平藉膚施人,兵部都給事。 趙廷錫,膚施人,官中書舍人。 劉世芳,膚施人,翰林院檢討。 劉曰朝,膚施人,官知縣。 宜川有: 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李恭。官知縣。 乾隆十年(1745)錢維城榜: 進士張東,官知縣 十六年(1751)吳鴻榜: 進士張又泰,官工部屯田司主事。 十九年(1954)莊培因榜: 進士趙思清,內閣中書。 乾隆朝科考,宜川連中三進士,其它縣無人中榜,從而使宜川人才出眾獨占延安。由此可知延川出文人始于明洪武朝,宜川出文人始于清乾隆朝。 再看武舉科考三邊人名錄: 康熙二年(1663):黃振聲,靖邊人。 五年(1666)中七人即: 雷作霖,延安府學。 艾世隆,延安府學。 黨溫如,靖邊人。 杜肇升,靖邊人。 蔣特生,靖邊人。 高光斗,延安府學。 張肯堂,膚施人。 此榜標明武出靖邊,人材抗衡延安府學。 十一年(1672): 常茂勛,靖邊人。 吳承周,靖邊人。 楊成棟,靖邊人。 二十年(1681):余拱振,靖邊人。 二十三年(1684):馮璽,靖邊人。 三十八年(1699):李毓貞,靖邊人。 四十一年(1702):楊鶴齡,靖邊人。 四十四年(1705):余宣惠,靖邊人;倪世績,靖邊人。(全府僅此二人) 五十年(1711):李可棟,靖邊人。(僅此一人) 五十二年(1713):范模,靖邊人。 五十六年(1717):劉萃,靖邊人;施景型,靖邊人;劉國英,靖邊人。 (全是靖邊人) 雍正元年(1723):李元培,靖邊人。 二年(1724):李蘭,靖邊人。(延安府學再無題名人) 乾隆六年(1741):施承德,定邊人。(僅此一人,武出定邊) 十八年(1753):梁夔,定邊人;高爾俸,靖邊人。(僅此2人,平分秋色) 二十七年(1762):韓靖邦,靖邊人。 三十二年(1767):史大繪,定邊人。 三十九年(1774):郭玙,定邊人。 四十二年(1777)以后: 師取善,安定人。 蕭廷榮,膚施人。 賀登甲,膚施人。 張峻,延川人。 呼延凰,延川人。 史輔清,安定人。 史芳書,安定人。 張丕宗,靖邊人。 張丕成,靖邊人。 張鵬,靖邊人。 楊元,靖邊人。 李如金,定邊人。 武修禮,定邊人。 鄒銑,定邊人。 傅中元,定邊人。 蔡常清,定邊人。 武舉人靖邊26人,定邊9人。武出三邊可成論。 武進士名錄 康熙六年(1667): 高光斗,延安府學。 杜肇升,靖邊人。 九年(1670): 馬世雄,延安府學。 馬駿聲,延安府學。 雍正元年(1723): 施景范,靖邊人,副將。 楊棼,靖邊人,守備。 二年(1724):趙仲,靖邊人。 靖邊出4位武進士,占比占比超半。 再看將材: 黃永臣,靖邊人,游擊。 張大武,靖邊人,游擊。 王萬成,定邊人,參將。 劉應虎,定邊人,游擊。 補艾,定邊人,副將。 胡毓秀,定邊人,游擊。 胡光德,定邊人,游擊。 陳福,定邊人,副將。 施縉,定邊人,總兵。 定邊將材七人。安塞將材七人,其中二人也出自定邊藉。三邊將材十一人,更以足證武出三邊,大家公認。 從上述可以看出,延川出文人始于明洪武時。宜川出文人始于乾隆時。靖邊出武舉始于康熙、雍正時。定邊(含安邊)出武舉將材始于乾隆時。 歷史在發展,各州、縣時有出現文武群才,但不成系統總結,沒有形成連縣比較名次。唯嘉慶本府志系統疏理輯錄,給后人留下比較高低的名片:“文出兩川,武出三邊”。 清時葭州、綏德州及南五縣隸延安府,今屬榆林市,同屬陜北,因此世傳陜北有此一說也不足為怪。這是歷史依據,不能枉說。 |
|
來自: 與春天同行 > 《中國歷史經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