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金匱要略》 【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1],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2]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3]宜半夏瀉心湯。(傷寒論:149)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黃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釋: [1]蒸蒸而振:即戰汗。蒸蒸,形容發熱較甚,熱勢由里向外蒸騰;振,周身振栗顫抖。 [2]大陷胸湯:見經方瀉下劑。 [3]柴胡不中與之:指不宜再用柴胡湯類方。柴胡,指前述之柴胡湯類方;不中,河南方言,即不宜、不對之意。 【功效配伍】半夏瀉心湯和中降逆,消痞散結。方中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藥,配干姜辛溫,溫中陽散寒濕;黃芩、黃連苦寒降瀉,清熱化濕和胃;汪昂《醫方集解》云“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參、大棗、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補脾胃助運化,以復其升降之職,炙甘草又可調和諸藥。七味藥相合,辛開苦降甘補,寒溫并用,補消兼施,和胃消痞。用之可使寒熱得除,升降有序,脾胃調和,則痞滿嘔利自愈。本方將辛熱、苦寒、甘溫融于一方,要求“去滓再煎”,可促使藥性合和,有利于調和中焦,協調陰陽,消除痞滿。 上七味藥,水煮,去滓后,再煎煮,分三次溫服。 【方證論治辨析】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寒熱錯雜證。癥見傷寒五六日,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硬不痛。 傷寒,病本在表,發病五六日,失于汗解,邪氣有內傳之機,若見嘔而發熱,是邪傳少陽,柴胡湯證已具備。此宜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由于醫者失察,誤用瀉下藥,于是病情發生三種不同的轉歸。 一是雖經誤下,因其人正氣尚盛,邪未內陷,病情未變,柴胡證仍在,可復予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扶正達邪。服藥后,正氣得藥力之助,奮起抗邪,正邪交爭劇烈,故戰汗,汗出病解。 二是若誤下后,出現心下滿痛,按之石硬,是誤下后少陽邪熱內陷入里,與水飲有形實邪結聚胸膈,形成大結胸證,治用大陷胸湯泄熱逐水開結。 三是若誤下后,出現心下痞滿而不痛,是誤下損傷脾胃之氣,少陽邪熱乘虛內陷,寒熱錯雜于中焦脾胃,致升降紊亂,氣機壅塞,形成痞證,仲景所謂'“但氣痞耳”。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硬不痛是痞證的典型癥狀。此雖形成于少陽病誤下后,但病已發生變化,也非小柴胡湯所宜,故用半夏瀉心湯和中降逆,消痞散結。 【原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1]主之。(金匱嘔吐:10)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干姜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釋: [1]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大棗后有“擘”字,余同。 半夏瀉心湯治嘔吐,寒熱錯雜證。癥見嘔而腸鳴,心下痞滿。本證為素日脾胃運化失常,致寒熱之氣互結心下胃脘;或因表病胃陽不足,誤下病邪乘虛內陷心下。寒熱錯雜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故見在上胃氣上逆則嘔;在下脾失健運則腸鳴或泄瀉;在中寒熱互結,氣機痞塞不通,則心下痞滿。治用半夏瀉心湯寒熱并調,和中消痞。 【用方思路】半夏瀉心湯是治寒熱錯雜之痞證的基礎方,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皆為本方的加減變化方。半夏瀉心湯證實為寒熱虛實錯雜之痞證,此錯雜現象可由用藥測知。方中半夏、干姜辛溫以散寒濕;黃芩、黃連苦寒以清濕熱;人參、大棗、炙甘草甘溫以補氣虛。故本方有辛開苦降、補虛消痞之功。心下痞指病者自覺心下胃脘痞塞不通,如物梗塞,但按之自濡;心下痞的病機關鍵在中焦脾胃,因脾為濕土,胃為燥土,故易形成寒熱虛實錯雜。其證從舌象辨,當見舌體胖大紅潤,舌邊有齒痕,苔黃白相兼;從脈象辨,當有脈濡緩,或濡弱略數。否則很難判斷為寒熱虛實錯雜之痞。臨證與臨床應用參甘草瀉心湯。 【醫案舉例】(1)徐大椿醫案:嘉興朱亭立,曾任廣信太守,向病嘔吐,時發時愈,是時吐不止,粒米不下者三日。醫以膈證回絕,其友人來邀診。余曰:此翻胃證,非膈證也。膈乃胃腑干枯,翻胃乃痰火上逆,輕重懸殊。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之,漸能進食,尋復舊,從此遂成知己。每因飲食無節,時時小發,且不善飯,如是數年,非余方不服,甚相安也。 后余便道過其家,謂余曰:我遇武林名醫,謂我體虛,非參附不可。今服其方,覺強旺加餐。余謂此乃助火以腐食,元氣必耗,將有熱毒之害。亭立笑而腹非之,似有恨不早遇此醫之意。不兩月,遣人連夜來迎,即登舟,抵暮入其寢室。見床前血汗滿地。駭問故,亭立已不能言,惟垂淚引過,作泣別之態而已。蓋血涌斗余,無藥可施矣,天明而逝。十年幸活,殞于一朝。天下之服熱劑而隱受其害者,何可勝數也。[徐大椿.洄溪醫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30.] (2)張建榮醫案:全某,男,51歲,農民。2011年12月1日初診。患胃潰瘍5年有余?,F胃脹痛,夜間痛甚,脹滿時減,觸摸發涼,背亦痛,偶吐酸水,納差,大便稀,便色正常,1日3~4次,雞鳴即欲便。去年西安某醫院胃鏡示:十二指腸潰瘍。平時服復方鋁酸鉍可緩解一時。檢查:胃脘觸痛明顯,舌紅苔厚膩色略黃潤,脈沉細。辨為濕熱中阻,脾虛不運。處方半夏瀉心湯加味:半夏10g,干姜8g,砂仁10g,黃連10g,黃芩10g,薏苡仁15g,黨參12g,白術10g,炙甘草6g,厚樸15g,木香15g,延胡索15g,五靈脂10g(包煎),蒲公英15g,炒麥芽15g。水煎,連服10劑。 2011年12月11日復診:服藥期間僅胃痛2次,吐酸、胃脹好轉。舌紅苔薄黃,脈沉細。繼用前方調整藥量,黃連減至8g,厚樸、木香、延胡索減至10g,炒麥芽增至20g。續用10劑。 2011年12月21日三診:服前方后胃已不痛、不脹、不涼、不吐酸,飲食增加,大便日1次。舌紅苔薄黃,脈沉細略數。繼用前方去薏苡仁,加竹茹10g,6劑,水煎服,用作善后處理。(編者驗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