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今天分享的是已經103歲的遼寧名中醫查玉明(1918—)先生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和肺源性心臟病 (慢性心衰)的驗方——溫腎救心湯,本方的組成是: 炙附子、 白術、茯苓、白芍、生芪、五加皮、細辛、桂枝、五味子 、甘草、生姜; [功能] 溫陽益氣,化濕利水。 主治陰盛于內,水濕內停,上凌心肺引起的心悸怔忡,尿少浮腫,喘不得臥,口唇發青之水氣病。 [方解] 本湯系真武湯衍化。寒淫所勝,治以辛熱; 附子壯陽益腎,溫散水氣;選黃芪益氣利水,桂枝溫陽化水,細辛平喘行水,五加消 腫去水,使氣化水去而腫消。 配五味子收斂肺氣,以益心氣,使心肺得補,相得益彰。陽復而水化,改善循環,心陽得振,心衰可解。 [加減] 下肢腫甚加防己;上感咽痛加魚腥草;咳喘加車前子、杏仁;嘔逆不食加砂仁、藿香。 [按語] 慢性心衰是臨床常見重癥之一,查玉明先生經多年醫療實踐,運用此法治療本病,屢見成效。 查先生認為,慢性心衰的發展,心肺兩損,氣血兩耗,正虛邪實,最終精氣被奪,出現心陽衰竭之重病。病理變化其標在心肺,其本在腎。陽氣虛衰,水濕不化,內停為腫,上逆凌肺則喘,內遏心陽則悸,故腫、喘、悸是心衰主要表現。 腎陽既衰,不能振奮心陽,進而導致血行澀滯,呈現唇青、肝大、頸脈怒張等血瘀證候。在治療上,“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的理論,對控制心衰,改善循環具有指導意義。因其衰而彰之,是本病立法之旨。本方在于溫補,溫補可以化氣,從而達到陽復陰化、水行悸安的目的。 蓋“風心”及“肺心”兩病,一是外邪內侵,留戀血脈,內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內傷痰飲,肺氣先傷,痰濁壅塞,水邪內伏,累及心陽。兩病始發病因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轉化為心陽衰竭。 本病具有瘀血內停的證候,論治采取何法為宜,是溫陽益氣固其本,還是活血化瘀治其標,是施治心衰主要環節。查先生認為,首先應扶正為主,正復則邪去,氣充則血行。若心衰尚未改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傷其正也。正氣愈虛,氣血愈難復,邪氣侵凌,導致病勢惡化。待心衰控制后,在益氣的同時,兼以化瘀,攻補兼施,誠為必要。 [V5][V5][V5] 我是樊醫生,歡迎關注我,與我交流有關中醫的話題。 #南陽頭條##我要上微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