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希望自己具備欣賞書法的能力,說直白點就是面對“好看”和“不好看”的作品能夠說出除“好看”和“不好看”之外的詞。 要能說出得先能讀懂。這次感覺自己仿佛有進步,可能得益于臨《禮器碑》吧,讀到“《史晨碑》遒勁嚴整。《乙瑛碑》厚重茂密,體態寬博。《禮器碑》筆畫勁挺,結字精巧。《曹全碑》用筆流暢,秀逸多姿。《張遷碑》方厚樸拙,剛健雄強。”能理解點了。只是讀到其他書體,尤其是草行楷還是很懵。 書法史,重點在史,所以必須梳理一下書體演變證明我沒白讀。 書體演變的動力是草率簡易的俗寫體,所謂俗寫體,是一些底層文吏為了提高書寫效率,簡省正體字的筆畫而成的字體。 一、先秦書法發現得晚,多以書寫材料歸類命名,如甲骨文、金文、帛書、陶文、刻石文字等。二、秦國,西周籀文是正體,后來發展為秦國大篆。三、戰國后期的秦國,篆書俗寫體演變為隸書(秦隸)。秦朝,小篆是正體,隸書是俗寫體。四、漢朝,隸書是正體,草行楷是俗寫體,都由隸書演變而來。1.草書,在篆隸轉變過程中已出現草書寫法,到西漢最終形成。2.行書,東漢中期形成。3.楷書,東漢后期已現端倪,魏晉正式形成。五、晉以后楷書是正體。晉朝以后,已有的書體足以敷用,俗寫就不再具有繁衍新書體的功能了。 書法的正體與俗體的關系,古代文學的俗與雅的關系,一做對比發現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很有趣。就不多廢話了。 最后附錄里羅列了書中所有插圖書法作品的藏地,以北京、上海、陜西三地居多,希望有生年能去看看。 題外話。我才知道“看這些有什么用?”這一靈魂拷問自古有之,而且也同時有了經典的回答——或曰:“終日為無益之事,竟何補哉?”既而嘆曰:“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我一直孤陋寡聞,還以為“不做無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是陳道明原創呢。 |
|
來自: boxing2010 > 《讀書點評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