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代璽印的制度、功用、類別、制作

     李平東方明珠 2021-08-17

      篆刻藝術脫胎于古代璽印,古代璽印又是后世篆刻家學習、取法的主要對象,印人在印學方面的修養,直接關系到印人對篆刻藝術的理解,故本節先重點介紹古代璽印。

           一、璽印的制度

      印章制度是指在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中,對印章的材質、形制、印文、大小以及印章的制作、頒授、使用等方面所作的一些法令上的規定和禮俗上的規范。這些規定、規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古代印章及其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這也是我們了解古代印章制度的目的。古代印章制度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各國政令不一,璽印制度自然也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造成戰國古璽異彩紛呈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古代統一的璽印制度在秦代初步形成,并隨著我國的封建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逐漸成熟、完善起來,至清代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印章制度。

      古代的印章制度,一部分出自傳世文獻的記載,《漢書》、《后漢書》等歷代正史以及《通典》、《續通典》、《文獻通考》、《大唐六典》、《清朝文獻通考》等歷代政書多有專門記載,一些前人專門輯佚的古籍也有集中記載,如清人孫星衍所輯的《漢官六種》,其中漢衛宏的《漢舊儀》、《漢舊儀補遺》,漢應劭的《漢官儀》等,對漢代的“朝廷制度,百官儀式”記載得十分詳細,是研究古代印章制度的重要文獻。此外,古代的一些類書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書中也有不少零星的記載。還有一部分印章制度是后世學者利用考古發掘、出土實物,結合古代文獻考證、推斷出來的。

      實物與文獻相結合是深入研究古代印章制度的重要方法,如西漢初期王國自置官印的問題史無明載,《漢書·淮南王傳》中記載淮南王厲“逐漢所置,而請自置相、二千石”,對漢朝表示歸附的南粵王趙佗也在上書時要求自比內陸諸侯,朝廷答應后,“賜其丞相呂嘉銀印及內史、中尉、太傅印,馀得白置”(《漢書·南粵傳》),這些記載從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大批銅印中已經得到驗證,這些楚王屬官及所屬的縣令、丞銅印正是漢初王國自置的官員用印。由此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漢初官印在風格、印文上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了。

      又如漢代的授官制度對漢魏官印的影響,清趙翼在《陔馀叢考》中,曾考證了“漢制每授一官,即刻一印與之”與“除官時即予印綬而去”的史實。①這就解釋了為何漢魏官印中有很多官名相同之印,其中不乏太守、將軍、都尉等二千石以上較高職位的印章。這些印章按說是不可能同時使用的,它必有一個前后使用的順序。這些研究為我們理解漢代印章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此外,由于前人曾有“秦漢南北朝官印多m自明器”②之說,使印章制度的研究與秦漢喪葬制度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私印也應受到官印制度的制約,這使私印一方面在鈕制、文字風格等方面模6①(清)趙冀:《陔馀叢考》“換官不換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450頁。⑦羅褊頤:《漢印文字徵補遺·序》,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仿官印,從而使官、私印章在風格、制作等方面上,基本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私印又表現出不同于官印的特點,如玉印、龜鈕為不少私印所采用,文字也不局限于官方規定的繆篆。此外,鳥蟲書、“四靈印”等在私印中極為常見,朱白文相間印也僅見于私印。

      官、私印章的差異,使古代璽印的變化更加豐富,藝術魅力也更加光彩照人。

           二、璽印的功用、價值

      璽印是應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璽印的功用是指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起的作用,璽印的價值指的是古代璽印對后世的影響。璽印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位、權力的象征

      秦漢以來,根據官秩等級的不同,璽印在質地、鈕制、印文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璽印被視作官爵、地位的一種標識,是不能隨意僭越的。此外,璽印還是各級政府官員權力的象征,表示國君、皇帝與臣下之間特定關系的信物,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公文行走、軍情稟報等都要靠印章作為依據,史書上提到的“璽書”指的就是經過璽印封檢后的書信。周秦以來,各級官僚在接受冊封時都需要拜受官印,赴任就職還應隨身攜帶以為憑證。

      2.商品流通、收取賦稅的憑證

      《周禮·地官·司市》稱:“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周禮·地官·掌節》亦稱:“貨賄用璽節。”這都說明在當時的商品運輸和流通領域中,都有用璽節來作為出入關卡的證明。《周禮·職金》還稱:“受其人征者,辨其物之美惡與其數量,揭而璽之。”意即在征收完賦稅后,應加鈐璽印以為依據。

      3.“物勒工名”的工具

      《呂氏春秋·孟冬》中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一語,是說生產工具、商品的設計者、工匠以及監督者,都要在產品上刻上自己的名號,以起到牌號和取信的作用,以便對“T有不當”者,“必行其罪,以窮其情”。在出土的戰國陶器上、秦始皇兵馬俑上發現的一些陶文,戰國、秦漢時期一些黃腸木、漆器上的文字,很多是烙、鈐蓋上去的,似乎有著現代商標的作用。

      4.物品封檢的信物

      在璽印諸多功用中,封檢才是它最主要、最常見的用途。這一功用直接影響到璽印的形制、文字諸方面,如秦漢時期的印章多方寸大小,印文尤其是官印印文都是陰文等。古人封檢的目的是防止私拆泄密,具體方法是在物品和書牘的捆扎處,用一塊挖有凹槽的木塊,套入擁扎的繩子,再于繩上按人軟泥,然后以璽印在其上按壓出印文,待軟泥干燥硬化后,就成為我們所說的“封泥”。

      5.祈祥厭勝的佩飾

      古代璽印多有鈕,用以穿系綬帶佩帶璽印,古代私印中有很多“吉語印”和“肖形印”,它們未必用于鈐印,其功用或如王獻唐先生所說:“吉語漢印,多系佩帶之物,如出入大吉、出入大幸,詞意可見,不盡為鈐印之用。”并進一步解釋道,“厭勝即禳勝,禳者求也,猶言求福,出入佩帶,于以致祥,故日出人大幸。”可見秦漢時期佩印為一時風尚。

      古代璽印雖然只是金石學中的一個小門類,但它對中國古代歷史、藝術的研究,具有極其廣泛、重要的價值,此處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1.研究歷代官制的重要資料

      研究中國歷代政治制度、職官制度的演變,除要參稽歷史文獻外,傳世和考古發掘出土的大批歷代官印作為最直接的古代實物,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資料。例如,秦代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其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但由于《史記》沒有對職官作專門的敘述,《漢書》雖設有“百官公卿表”,也僅介紹漢代的職官,學者只好根據“漢承秦制”的傳統說法來推測秦代的官制。而秦代官印尤其秦代封泥的出土為秦代官制的研究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材料,并為“漢承秦制”提供事實上的依據。在文獻資料缺乏的情況下,古代璽印確有“補官制之缺佚”的意義。

      2.研究地理沿革的重要資料

      歷史地理舊稱“輿地之學”,它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時代的興廢,朝野的變化,眾多的相關材料蘊藏在古代璽印之中。歷代璽印還可“校郡縣名之殊異”,因為歷代的文獻多是經過輾轉傳抄,其中錯訛是難免的。羅福頤先生在《古璽印考略》書中列舉了大量漢官印、漢封泥中與《漢志》郡縣名相異者,以及《漢書·地理志》中失載的地名,為研究地理的沿革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3.研究歷代禮俗風情之資料

      古代璽印有不少是吉語印和肖形印,從中頗可領略古代人們的生活,如秦代的吉語印中有很多諸如“和眾”、“民樂”、“日敬毋治”、“壹心慎事”、“中精外誠”、“忠仁思士”、“修身”的內容,這似乎與我們心目中秦朝暴虐殘酷的印象不相吻合,但卻反映了秦朝不僅以法治國,在思想上仍然借鑒了儒家道德修養的內容,這與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中要“精絮(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息毋(無)私”、“寬谷(容)忠信”、“吏有五善,忠信敬上”等相互印證,這些格言、警句被印主作為行事、修身的座右銘,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

      4.印章藝術的載體和明清篆刻藝術取法的淵藪

      古代璽印不僅是金石研究的對象,其本身還是獨具特色的藝術品。宋元以來,文人在對古代璽印鑒賞、考玩的過程中,體味到其中“古樸”之意,并加以模仿追求,遂產生了后世的篆刻藝術,“印宗秦漢”幾乎成為后世篆刻家所必遵循的道路,明清以來的印人無不是得其一隅而成家,并創造出很多各具風格的藝術流派。在明清印人看來,這些“秦漢印章,傳之于今,不啻鐘、王法帖”①,故“論書法必宗鐘王,論印法必宗秦漢。學書者宗鐘王,非佻則野;學印不宗秦漢,非俗則誣”成為明清人的共識。

      5.中國雕刻藝術的重要材料

      古代璽印的印鈕設計、鑄造技藝還是中國雕刻藝術的生動體現。璽印出于按抑、佩帶以及官印等級的需要,很重視印鈕的造型,雕法有圓雕、透雕等手法,而眾多的鈕形如辟邪鈕、龍鈕、螭鈕、龜鈕、鼻鈕、駝鈕、亭鈕等,都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明清篆刻家多以石章為印材,一些雕刻藝人充分汲取了古代璽印制鈕的特點,巧妙利用石材的特點進行藝術構思,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鈕藝術,不僅擴展了中國雕刻藝術的園地,也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內涵。三、璽印的文字

      古代璽印的印文變化豐富,種類很多,如:

      1.古文

      這里說的古文指的是戰國文字,明清曾將未識的戰國古璽統稱為“古文印”,后來經過吳式芬、陳介祺、王國維、羅振玉等學者的鑒識,才逐漸確定為戰國時期的璽印。據王國維在《桐鄉徐氏印譜序》中稱,先秦古璽文字雖然“上不合殷周古文,下不合秦篆”,卻是戰國時期六國的通行文字,②是“以當時體,書當時印”的實際應用文字。①(清)桂馥:《續三十五舉》,《歷代印學論文選》,第375頁:②王國維:《觀堂集林》第1冊,中華書局1959年6月版,第300頁。

      2.秦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小篆作為正體統一文字,據許慎《說文解字敘》云:“秦書有八體,一日大篆,二日小篆,i日刻符,四日蟲書,五日摹印,六日署書,七日殳書,八日隸書。”但實際上,秦代并無“八體”之稱,“八體”之名應該是西漢時期對秦代文字所作的分類,①與戰國古璽文字一樣,“秦之刻符、摹印、殳書,并用通行文字”②,這個“通行文字”就是秦代的小篆,故秦代的印章,不論官印、私印,其印文皆“與傳世秦權量上書法同”③,而秦代權量、詔版上的文字同秦代刻石文字一樣都是標準的秦代小篆。

      3.繆篆

      繆篆指的是漢代璽印上的文字。篆書是秦漢時期在各種莊重場合下使用的“正體”,印文也屬于這種正體。但印章以方形為主,這就使得長形的小篆逐漸演變為方形的篆書,為填滿印面空間,筆畫也由纖細變得飽滿。“秦書八體”中有“摹印”篆,說明人們已認識到印文與其他篆書在風格上的差異,這種“摹印”篆到了新莽時期發展成“繆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所稱“新莽六書”,即“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繆篆明確被聲稱用于“摹印章也”,其特點是“結構勻稱、筆畫飽滿、線條平直”,而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多采取屈滿、盤回、減省、挪讓、穿插、延伸、折疊等手法。

      4.鳥蟲書

      鳥蟲書是古代篆書的一種美術變體,它實際上是一種泛稱,特點是多以鳥形、蟲形作為裝飾,有時還有魚形、鳳形、夔形等形狀。鳥蟲書始于春秋、戰國,與當時器物的精巧相適應,文字也開始追求美觀和裝飾效果,以后鳥蟲書又興盛于秦漢。在“新莽六書”中鳥蟲書是用于“書幡信”的,但從古代的實際應用上看,遠已超過這一范圍,如劍、戈、矛、壺、鐘等青銅器皿,印章僅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秦漢、魏晉中的官印絕大多數使用的是繆篆,鳥蟲書僅見于私印。其中道理顯而易見:官印有關國家威儀,必須使用官方規定的字體,而私印則可隨意表達印主的審美情趣。印章上的鳥蟲書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明顯裝飾有鳥形、魚形等物象的,如“祭雎”(圖1.2-1)等印;二是筆畫粗細大體相類,僅就字體扭曲、折疊變形的,如“公乘舜印”(圖1.2-2)等。10①詳見拙文《繆篆考辨》,《書法研究》2000年第6期。②王同維:《觀堂集林》第1冊,中華書局1959年6月版,第300頁。③羅福頤:《古璽印考略》,紫禁城m版社2010年6月版,第4頁。

    印章上的鳥蟲書形體有如下特點:一是筆畫變直為曲,體勢變方為圓,極盡曲折、重疊、婉轉、流暢,以表達飛動流美之風姿;二是去簡為繁,筆畫密布空間,以示章法之勻整;三是筆畫中添加裝飾,點綴空間,增強趣味。

    5.懸針篆

    懸針篆在新莽時已見雛形,如著名的“新莽嘉量”上的文字,就十分強調篆書筆畫的下曳之筆,以造成結體上的上緊下松,給人以流美修長之感。印章使用懸針篆主要見于魏晉時期私印的六面印、子母印等,如“劉蹇”(圖1.2-3)、“馮泰”(圖1.2-4)等,下曳之筆狀如懸針,為一時風尚,與三國魏時的《三體石經》很近似。但由于已形成定式,結體比例過于懸殊,藝術性并不強。

    6.九疊篆

    九疊篆始見于隋唐官印中。隋唐官印形體增大,印文也由陰變陽,為了追求印面章法的勻稱整齊,遂對一些筆畫少的字,采取盤曲纏繞的方法,以使筆畫布滿印面。這種篆書仍以小篆為基本結構,只是將某些次要筆畫加以折疊彎曲,有時甚至達到九疊、十疊之多,因古人以“九”為極數,故稱之為“九疊篆”,又稱之為“九疊文”,因多用于官印,又稱之為“尚方大篆”。這種篆書到了明清時期達到極致,甚至根據官職的大小,規定了篆書折疊的疊數。故從藝術角度上講,過于程式化的九疊文藝術性也不強。

    7.其他

    歷史上古代璽印上用過的文字還有隸書、楷書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字等。

    隸書在秦漢印章中用得很少,僅從漢墓出土過一些隸書印章,如20世紀50年代在湖南長沙的西漢初期墓葬中出土一批殉葬用的石印,官印、私印皆有,用的是隸書,但制作粗糙,如“舂陵之印”(圖1.2-5)、“酉陽長印”、“門

    淺”(圖1.2-6)等印,明顯出于殉葬目的。

    楷書多見于唐、宋、元、明以來的押印,尤其是元代印章,多用楷書。押印以字體稚拙、時見生趣為上。

    少數民族的文字用于印章的有契丹文、西夏文、元代八思巴國書篆文、清代滿文篆書等。

    四、璽印的類別

    將璽印劃分為若干類別的意義在于能使我們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去理解古代璽印,更細致地劃分璽印的風格,進而使我們能有的放矢地去學習、汲取不同風格璽印的特點,如銅印和玉印在風格上就有著明顯的差別,銅印大都筆畫較粗,顯得雄渾樸茂,而玉印筆畫則較為勻細,顯得典雅端莊。下面就按用途、材質、形制、文式依類介紹璽印:

    1.按印的用途分為官印、私印兩大類。但有些印章用途較為模糊,處于亦官亦私之間,故在官印、私印之外又可再細分出殉葬印、宗教印、雜用印。

    官印主要有職官印和官署印兩類。職官印是朝廷任命官吏時授予的憑證,是一官一印。官署印是國家衙署的公用印章,不代表某個官員,一般是職位低微,未人品秩的官員用印,秦漢時以“半通印”居多,如“嗇夫”、“都候”等。

    私印據印文內容可分姓名印、表字印、臣妾印、吉語印、肖形印。與官印具有嚴格的制度不同,私印沒有專門的成文規定,史料也乏相應的記載。

    (1)姓名印

    姓名印是以人的姓名為印文的印章。古人的姓有單姓、復姓,名有單名、雙名,私印大多僅刻姓和名,有時也經常加上“璽”、“印”、“之璽”、“之印”、“私印”、“印信”、“信印”等。秦漢私印一般姓與名分作兩行,若是復姓則很自然地占據右側一行,但若是單姓雙名,則一般采取“回文”的形式,即逆時針的讀法,如張釋之要刻“張釋之印”四字,若不采取“回文”,則很易讓人誤為“張釋”了。

    (2)表字印

    古人除名以外還有字,《顏氏家訓·風操》稱:“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故字印亦稱“表字印”或“表德印”。漢代的表字印,通常還要加上姓,或再加上“印”,有的還加上“信印”,也有作“字某某”的,而只用字的較為少見。

    第一章篆刻概說

    (3)臣妾印

    臣是封建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也是男性的謙稱。清吳式芬在《封泥考略》中曾認為臣字封泥皆為有官職者所用,似不盡然。妾是古代婦女的謙稱,即使皇后對皇帝也是如此自稱。臣印出現于西漢早期,妾印出現稍晚于臣印。臣妾印從形制上看多是兩面印,一面是姓名印,一面是臣妾印。據考證,有姓名的一面,施于平行的來往文書,而有臣字的一面 【五代兩宋書法家作品www.shufaai.com】,則施于上行的文書,當然,也有不少臣妾印為一面印。著名的“婕妤妾蛸”(圖1.2-7)玉印,以女官名“婕妤”(即健仔)在前,再附以妾和名,應是比較特殊的情況。此外,漢印中還有稱“草莽臣”、“賤子”者,與臣妾一樣,都屬自謙之辭。

    (4)吉語印

    吉語印在先秦古璽中就已極為常見,如“可以正下”、“昌富大吉”(圖1.2-8)、“宜有千萬”等,形式也很豐富。漢時人們祈求長生、富貴、吉祥的愿望更為強烈,吉語印也大行其道,形制上有兩面印,有套印,有方形、圓形、長方形等,內容上有“出人大吉”、“永壽康寧”(圖1.2-9)、“長幸”、“日幸”、“長貴”、“日貴”、“樂未央”、“宜子孫”等,傳世甚多。

    (5)肖形印

    肖形印是一種圖像性質的印章,又稱象形印、畫印、圖形印、封蠟印等,可上溯到殷商,春秋時開始出現,戰國呈蔓延之勢,秦代極為少見,興盛于兩漢,漢末逐漸衰落。總的來說,肖形印與同時期的畫風有相通之處,如漢肖形印與漢畫像磚上的風格就極為接近,樸拙生動,簡潔傳神,重意不重形。肖形印的圖畫內容很豐富,既有所謂“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些“神話”動物,也有魚、鹿(圖1.2-10)、馬、雁、牛、鶴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之形,而且還有人物、牧牛田耕(圖1.2-11)、車騎(圖1.2-12)、建筑、搏擊、舞蹈等生活場景,足可窺見漢人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肖形印還有不少兩面印,在另一面或刻姓名,或刻吉語,頗見漢人的生活情趣。

    2.按印的材質分,有金印、銀印、銅印、玉印、石印等,其中銅印是主流。不同材質制作的印章,其風格存在一定的差異,分別介紹如下:

    (1)金印

    金印在漢代是諸侯王、三公、列侯、丞相等朝廷高層所用的印章,私印很少有金印。另外,有些金印并非是純金,而是銅質鎏金的,原因或是這些印章出于殉葬目的,為了節省資金之 故;也或與國力盛衰有關,漢末、魏晉時戰亂頻仍,朝廷又賣官鬻爵,故以鎏金權充金印。

    (2)銀印

    銀印在漢代一般是品秩為二千石的高級官員所用,秦漢時的金、銀印全部出于刻鑿,因金銀耐腐蝕,這些印章歷千馀年而仍新,刀刻之痕歷歷在目,如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瑯 琊相印章”,屬東漢初期的官印,仍如新發于硎。私印中銀印較少,這方“韓寬”(圖1.2-13)印,是私印中為數不多的銀印。金印、銀印筆畫一般較為光潔,少銅印斑駁銹 蝕之氣。

    (3)銅印

    古代印章不論戰國、秦漢、六朝、隋唐,還是官印、私印,皆以銅質為大宗。銅印性堅質韌,耐磨損,不易損壞,即使到了元明文人篆刻興起以后,銅質印章仍有一定的市場。官印自 不待言,私印中也不難見到,清人姚晏就認為“銅印究勝于石”,以銅治印更易“渾樸簡厚”,明人甘餳以銅、玉摹刻秦漢印章成《集古印正》,或許正是有感于此吧 。

    (4)玉印

    玉以其“溫潤而澤”,在古代中國被賦予“比德”的功能,《說文解字》稱玉為“石之美有五德者”,先人對玉的崇拜已經滲入社會意識之中。先秦 官、私古璽都有玉質,自秦漢以來,官方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玉印后來在皇后、諸侯王印中也偶有使用,如著名的“皇后之璽”、“淮陽王璽”等。但在私印中, 玉印卻似乎不。

    第一章篆刻概說受等級的限制,使用極其頻繁,現存戰國、秦漢時期的玉印約有五百馀方,以漢代居多,戰國次之,秦代最少。玉印雖在古代璽印遺存中所占比例很小,但由于玉印質 料的珍貴,很少受自然力的侵害以及獨特的制作方法,使玉印呈現出端莊秀雅的獨特風格,向為后人所喜愛。

    (5)石印

    元明文人篆刻藝術產生的前提之一是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其實,據考古發掘,石印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而且一直到宋金時期都有使用,當然,這些石印的質地多是煤精石、滑石 和其他的雜石,或過于堅硬,或過于酥軟,與后世篆刻所用的葉蠟石不可同日而語。古代的這些石印多是殉葬用的明器,如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西漢墓葬中先后出土有數十方滑石印,或有印 文,或無印文,甚至還有僅作墨書而未及鐫刻的,而已鐫刻的石印也大都刻畫草率,形制也很粗陋,像“羅長之印”(圖1.2-14)、“長沙頃廟”則是其中之佳者。

    (6)其他

    在古代璽印中,還有以木、瑪瑙、琥珀、陶、骨角、象牙、琉璃等物治印的,如木印有“王光私印”(圖1.2-15)。20世紀30年代還曾在朝鮮樂浪漢墓遺址出土過“ 樂浪太守掾王光之印”、“臣光”兩面印;瑪瑙的硬度更甚于玉,在漢代私印中也有發現,如“桓啟”、“趙安”等印;琥珀印如藏于天津博物館的 “楊禁私印”(圖1.2-16)、“李君之印章”等;陶印多見于戰國古璽,應是在陶制器物上戳印文字之用;至于骨角、象牙印在古代印章中亦有偶見,但象牙作為私印 印材是在元明以后才廣泛使用。

    3.按印的形制分。形制指的是印章的印面形狀、印體樣式:

    (1)印面形狀

    印面形狀不論官私印章,都以方形最習見,其次是長方形,如秦漢時期的半通印,此外還有扁形、圓形、心形、連珠形,這類印形多為古代的姓名印、吉語印和肖形印所用,其中連珠 印形式最為多樣,如圖1.2-17、圖1.2-18。

    (2)印體樣式

    印體樣式主要有一面印、多面印、套印幾類。多面印和套印都是私印,多見于漢魏時期,這類印章除了使用輕捷、方便以外,也頗符合印主崇尚新奇的心理,以致形成一股風尚。

    ①古代印章絕大多數是一面印,即僅在印體的一面刻有印文,印例在此從略。

    ②多面印主要有兩面印和六面印兩種。

    兩面印一般印體較扁,呈方形,在中間多橫穿有扁孔或圓孔,以便穿上帶子佩帶,故亦稱穿帶印。兩面印在印體方形的兩面都鑄刻有印文,如“王鞅、臣鞅”(圖1.2-19王 鞅、臣鞅1.2-19)、“鮮于富昌、臣富昌”等印。兩面印的印文內容很豐 富,有一面作姓名印,另一面則作表字印、臣妾印、吉語印、肖形印者,也有一面作吉語印,另一面作肖形印,或者兩面皆作吉語印、兩面皆作肖形印者。

    六面印流行于魏晉時期,其印體的上方另外矗立一方稍小的方章,形制很特殊。六面印的印文都是鑿刻,印文字體有不少采用了懸針篆,其內容除姓名、吉語外,多與書簡有關,如 “言事、言疏、白事、白箋、白記、印完”等,如這方晉“宣成令印”(圖1.2-20)六面印,分別刻有“宣成令印、臣納、菅納白膛、菅納白事、納言疏、印完 ”六種內容。

    ③套印出現于西漢中期,流行于漢晉時期。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雙套印。它是在一方大印之內,留出空間再套人一方小印,又稱為子母印,簡稱套印。套印精美者小印與大印的空間結合得十分緊密。有的母印印鈕作龜甲及四足,子印印鈕作身首之 形,合起來后成為完整的龜鈕印章。有些母印的印鈕作母獸,子印印鈕作子獸,合起來后呈母抱子之形,頗見巧思,如這方“李長史印、李寬心印”(圖1.2-21)。

    三套印。又稱三套子母印,是母印中套一中印,中印再套一小印,也即由大、中、小三方印套合而成一個整體。一般母印作獸鈕,兩子印作瓦鈕,也有精致的母印及中印作辟邪鈕,小 印作龜鈕。如這套“馬忠印信、馬忠、白方”(圖1.2-22)朱文印,印拓依大小依次排開。

    套兩面印。即雙套印中的子印套人的是一個兩面印。如“郭意信印、郭意、意”印等。

    雙套兩面印。即在一個兩面印之內,再套上一個小的兩面印,如“王少翁、日利、王駕、長光”(圖1.2-23)套印。

    套印都是私印,印文主要是表字、吉語、書簡、肖形等方面的內容。

    4.按印的文式分。文式是指印文呈現的樣式,針對印文的狀態,有陰文、陽文、朱文、白文以及朱白文相間印之分。

    (1)據印體上的印文。一般而言,凡物凸出者為陽,凹人者為陰。故古代璽印中印文凸出者應為陽文,凹人者為陰文。

    (2)據鈐蓋出的效果。據鈐蓋的方式或受鈐者,又有不同的情況。

    ①鈐印于泥上。古代璽印最主要的用途是封緘,方法是以印鈐于泥上,若印文為凸,鈐于泥的效果為凹,則為陰文;反之,鈐于泥的效果為凸,則為陽文。封泥傳于后世, 印樣是以拓碑的方式所拓而成,呈黑色。因古代璽印多為陰文,故傳世的封泥多陽文。陽文清晰易識,這也是古代璽印多陰文的原因之一。

    ②鈐印于紙上。東晉以后,紙張開始大量代替竹簡,官方規定公文行走皆棄簡冊而易之以紙,遂使用印方式有了重大改變,印章不再鈐于泥上,而是以朱色顏料鈐于紙上。 這樣,印體為陰文者鈐于紙上為白文,陽文者鈐于紙上為朱文。

    私印還有一種特殊的文式,即朱白文相間印,也可叫作陰陽文相間印,以前者的稱呼為習見。這類印的章法安排很活潑,一般而言,字數少的為朱文,字數多的為白文,由 于朱文線條間的距離與白文筆畫的粗細相當,頗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五、璽印的制作

    歷代官印皆有官方專門機構負責制作,《后漢書·百官志》記載漢代“少府屬官有蘭臺令史”,本注稱其職責是“掌奏及印工文書”,東漢時 的班固曾擔任過蘭臺令史,以學識淵博的學者擔任此職,可見朝廷對官印制作的重視,也可理解漢印為何會取得如此高的水準了。從私印的普及程度上看,市坊間也應當有專人經營私印的制 作。

    縱觀古代璽印的制作,主要有三種方法,即鑄、鑿刻、雕琢。

    1.鑄

    古人如何鑄印,早期史籍并無明載。清人姚晏在《續三十五舉》中對此有較詳細的敘述:“一翻沙,先刻成一印,將沙泥錘熟和捏在外,候干 【臺灣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剖出印,仍合成,留 小孔,化銅人之,此精與不精,全在先刻之印。二拔蠟,以蠟為印,刻篆文并制鈕,鈕下置一桿,以錘細泥和膏涂蠟印外,候干再涂,至極厚,去桿,則鈕外有一孔,人快火炙之,蠟必由孔 熔出,化銅人之,此精與不精,全在先刻之蠟。”①

    翻砂的關鍵在“先刻之印”,該印模應是木、石、鉛這些易刻之物。據羅福頤先生稱,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鉛質無穿兩面印,分別刻“五原候印”和 “五原都尉章”,一方新莽時期石質無穿兩面印,分別刻“洽平馬丞印”和“鞏縣徒丞印”。漢代授官制度是一官一印,而上述兩方兩面印是一印雙職,故 應是作為母范之用。古代有大量同官秩的印鈕,形制相同,故印體母范不必大量保存,鑄造時僅以印鈕母范和現作的印文母范相合,再翻砂澆鑄即可。

    拔蠟法現在又稱失蠟法、熔模法,主要用于制作器形、裝飾特別繁復,又很難用翻砂塊范法鑄造的器物。拔蠟法的記載最早見于宋代,但從考古發掘來看,春秋時期隨縣曾 侯乙墓中出土的樣式繁雜、鏤空的青銅禁,就非失蠟法不能作。但古代璽印是否也用此法鑄造,因蠟模早已銷熔,史籍又缺載,無從探知。從傳世古代璽印中看,戰國三晉的寬邊朱文小璽, 制作精美,朱文線條細若游絲,卻挺拔遒勁,筆道很深,似非此法不能作。漢魏時的一些私印、吉語印,如“延年益壽與天毋極”、“綏統承祖子孫慈仁永葆二親福祿未央萬 壽無疆”(圖1.2-24)等印,也應是失蠟法所為。

    2.鑿刻

    鑿和刻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動作。鑿應是在固定印坯后,以錘擊刻刀(鏨)而成,刻則是以手執刀,以指腕之力完成。在實際制作中,應是二者結合運用完成。元吾丘衍稱 :“漢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過寸許,朝爵印文皆鑄,蓋擇日封拜,可緩者也。軍中印文多鑿,蓋急于行令,不可緩者也。”②以后,前人多將一些風格較為荒率的軍中用印指 為鑿印,如“祁連將軍章”、“鷹揚將軍章”(圖1.2-25)、“關中侯印”等,而將一些較工整的印章如“濕成丞印”、“武陵尉印 ”(圖1.2-26)等視為鑄印。其實這一說法未見元以前人引用,只是想當然而已。我們可舉出大量工整的鑿刻印,除了上面所舉的兩方西漢官印外,東漢時期以鑿刻之法治印的就更多了 ,如“棵榆長印”(圖1.2-27)。東漢、晉魏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印章幾乎都是鑿刻而成,①《歷代印學論文選》,第402頁。②(元)吾丘衍:《學古篇·三十五舉》 “十九舉”,《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6頁。

      如“漢匈奴破虜長”印、“漢鮮卑率眾長”印等,而且幾乎所有古代的金印、銀印都是鑿刻的,像這方著名的東漢初期“瑯琊相印章”(圖1.2- 28)銀印就極為典型,該印章法工整有序,用刀痕跡極為清晰。而像上述較為草率的將軍印則大多是魏晉乃至六朝時期的印章。

      3.雕琢

    雕琢主要用于玉質類印章。玉的硬度很高,即使以現代技術煉出的合金鋼來手工刻治玉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多采取噴砂的方法。傳說古人治玉曾

    一種可以“切玉如脂”的“昆吾刀”,還有用藥將玉軟化等方法,但很難證實。據現代人研究,古人治玉印采取的是琢的方法,即以鉈、磋等非刀具性工具鉈治,再 加以磋磨而成(圖1.2-29)。三國孫權稱帝時曾自制一套御璽,吳亡后,孫皓“送金璽六枚,無有玉”(《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虞喜《志林》評日:“吳時無能刻玉, 故天子以金為璽,璽以金,于文不異。”可見琢玉之不易,稱霸江東的孫權竟不能為玉璽。古代工匠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藝,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印章藝術品,著名者如“辛偃 ”、“桓啟”、“婕仔妾蛸”、“薄戎奴”(圖1.2-30)等,筆畫或遒勁挺拔,或婀娜剛健,風格圓轉清麗,典雅大方。因玉質類印章少有殘蝕,筆畫 清晰,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成為明清以來的篆刻家重要的取法、學習對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AV喷水高潮喷水在线观看COM|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99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留学生|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蜜桃臀无码AV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免费|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九色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欧美变态另类zozo|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狠狠婷婷色五月中文字幕|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