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楔子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是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活動。府谷縣是走西口的重要區域。府谷縣現在全縣二十多萬人口,在內蒙的府谷人大約在二十多萬以上,可以豪不夸張地說有一個在口里的府谷人,就有一個在口外的府谷人。現在我們把這種移民活動的叫做“走西口”,在當時老百姓把這種移民活動叫做“走口外”。 府谷人什么時候開始走口外,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據老人們一輩一輩傳說,在每個歷史時期,程度不等都有這種移民活動。在清朝乾隆年間這種移民活動形成了高潮,府谷一代接一代川流不息地到口外去逃生,去謀發展。 滿清政府入主中原,于順治年間,為了避免蒙漢之間的矛盾沖突,曾經在長城以外劃出40里的一段地帶,禁止蒙漢雙方進入這一地區放牧、墾植。久而久之這一地帶長滿了荒草,草豐地肥,變成了黑色土壤象一條漫長的黑腰帶,所以人們把這一地區稱為黑界地。民間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當時清庭官員來此劃定黑界地的界限,這條界限一直劃到關內麻鎮的石榴峁村,漢人一看,這樣劃要吃大虧,他們用好酒好肉招待清庭官員,直到把他灌得爛醉如泥,稱著夜色,拔下已經釘好的木樁,拉著那位官員,一直往外走,趕天明來到古城,他們找一個類似石榴村地形的地方,原釘好木樁,清庭官員醒來一看,地形也差不多,就稀里糊涂的回朝交差去了。這40里的地帶是利用黑夜借來的所以也把這段地方叫作“黑借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親征葛爾丹,經過河曲、保德、府谷、神木時,官員率紛紛反映:“沿邊州縣,土地貧瘠,官民生計維艱,希望能允許出邊墾植?!倍鯛柖嘭惱账善兆嗾?,“愿與民入伙同種地,兩有裨益”??滴趸实蹤嗪饫祝斈瓯阆逻_了“禁留地”開放令:“有百姓愿出口種田者,準其出口種田,勿令爭斗。倘有爭斗之事,或蒙古欺壓民人之處,即行停業”。允許在原勘定的50里禁留地內劃出20里到30里的墾植界限,讓漢人耕種。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開邊”。 從此,蒙旗王公開始自招漢民開墾農田,內陸漢民一批又一批進入鄂爾多斯和土默特以及河套地區(今臨河、五原、杭錦后旗、烏拉特前旗等地,遠遠超過了黑界地的范疇。) 西口在哪里,“口”原是明朝隆慶以后在長城沿線開設的“互市”關口,后演變為對蒙貿易的關卡。習慣上稱大同以東張家口為“東口”,稱大同以西的殺虎口為“西口”,后將西口移至歸化城,即呼和浩特市(長城以里叫“口里”,把長城以外地區叫作“口外”,把內蒙古的西部地區叫做“西口外”,簡稱“西口”。府谷長城上的口子是明朝年間余子俊修長城時在麻地溝和清水分別留下的口子,那時是為了便于蒙漢之間的商貿交流而留下來的。府谷人習慣上把這兩個地方叫作口子。麻地溝的口子在玄天廟門洞。出了洞為“口外”,進了洞為“口里”。到了清朝古城為邊陲重鎮,城中關帝廟成為蒙漢分界處,東南為漢人轄地,西北為蒙人范圍,古城關帝廟門洞成為通往蒙古的口子,洞外為“口外”,洞里為“口里”,是府谷人所說的西口。 起初的墾植都是春出秋回。春天帶著牛犋籽種墾種一片土地,秋天打下糧食拉回口里渡日,因為是臨時居住,也不建房屋,只是搭個草棚就地生火吃飯,三五人一伙,六七人一群,湊合著渡日,當時把這種居住形式叫做伙盤,至今依然有不少村子的名字叫作某某伙盤。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滿清政府處在風雨漂搖之中,為了補充日漸空虛的國庫,清政府以出租的形式大量招幕漢民進入內蒙古種植,這樣漢人就大量地涌入蒙古腹地,租種了大量土地,久而久之占有了這些土地,成為蒙古的永久居民。 府谷是靠天吃飯的地方,荒旱年頭,連樹皮草根也吃不飽肚子,民間流傳著河曲保德州,十年幾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的民謠,這也是府谷的真實寫照。成群成群的府谷人,攜家帶口,拖兒帶女踏上漫漫的西口逃荒之路。府谷人稠地窄,西口外地廣人稀。非常適宜農耕種植。只要有一身好苦,都能過上溫飽有余的日子。出了口外站住了腳跟,父子弟兄,同村鄰居、姑舅兩姨親戚朋友相隨而來,出口外謀生存,謀發展,這才有了二人臺走《西口中》“二姑舅捎來一封信,他說是西口外好收成?!钡某~。 原來走西口的形式大多是男人先出去了,干上一兩年掙了些錢,攢下了一些糧食,然后回口里搬父母親、老婆、孩子。其實是先安家有了落腳點,才舉家走口外。內蒙古現在好多村子都是成片的府谷人,有的整村或鄉都是府谷人,都是這種裙帶關系產生的結果。還有一種走口外的形式是蒙漢貿易。蒙漢之間,地土相連,在歷史的長河中,蒙漢間戰爭和對抗是短暫的,更多的時間還是和睦相處,在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貿易往來一直是連續不斷的進行著。蒙古盛產皮毛、糧食,而口里則盛產干鮮水果,咸鹽、茶葉和各種紡織品、手工業產品。蒙漢之間互通有無,常相往來。府谷東部地區黃甫、麻鎮、古城、清水所產的檳子、果子、海紅果最好的市場就是達旗、包頭一帶。一輛木轱轆牛車,拉上五六百斤水果,頭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納林,快一點七天到包頭,慢一點八天到包頭,習慣上稱為緊七慢八。這樣的活動一年大約二到三次,趕七月十五賣一趟果子,趕八月十五賣一趟檳子,秋后賣一趟海紅子。 還有另外一種走口外的形式叫做托嘴,托嘴指的是口外有了很親近的親屬,日子過得比較寬裕??诶锶硕扉e來無事,趕上牛車拉些口里的土特產到口外一邊賣土特產,一邊幫親戚干些活,人和牲口就都住在親戚家。開春口里安種地了或者是到了年關就又回到口里。 走口外最多的還是出去攬工受苦:杭蓋地掏根子,后大套挖大渠,南海子拉大船,大發窯背大炭。這些活路都是走口外的口里人尋求生活出路的重要途徑。這種走口外的移民形式一直到民國民間達到高峰,1949年以后仍有大量的老百姓到口外去謀生,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口里人日子逐漸富裕起來了,大規模的煤炭開發使府谷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府谷人不用走出家門就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施展自己的才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種移民活動才告停止。(1) |
|
來自: 新用戶62676du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