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海街道中學 范佳珺 以下視頻來源于 上虞陽光健心 時長 15:49 之前電視劇《小舍得》的熱播,家庭教育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回看劇中幾個家庭的悲歡,我從中收獲了兩點關于改進家庭教育的思考。 避免超限效應 子悠在一次考試中,突然瘋狂地撕起了試卷。子悠為什么會瘋狂地撕試卷呢?其實這與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有關。因為媽媽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對子悠的刺激過強、過多、作用時間過久,導致子悠壓力過大,最后引起子悠的反抗,在考試中撕了試卷。 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應主要由下面幾方面的原因導致: 1. 父母以自我為中心; 2. 溝通時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3. 教育時沒能注意“度”的把握; 4. 處理問題時沒有換位思考。 那么,父母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呢? 可以使用四字法則——“看問想換”: 一看。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提醒或教育時,先看一看孩子教育后的反應。 二問。如果教育后孩子的情緒是不耐煩的,父母就要停下來問一問自己:“這個問題最近對孩子有沒有講過?”如果講過,就忍住不要再講。 三想。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講過,就再想一想,“這個問題是不是現在一定要講?”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先不講。 四換。如果講話的內容真的很重要,當時不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會產生重大影響,那就考慮換一換,可以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地方、換一個方式或者換一個人來講。 抓住最近發展區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一味拔高和過度訓練成為一種提優的方式,卻忽視了自己的孩子是否適應這種方式,如此教育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家長朋友,您聽說過“最近發展區”嗎? 它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家庭教育就是要著眼于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孩子的不斷學習,克服不同的困難,不斷發揮其潛能,實現從孩子現有的水平向可能的水平發展。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抓住“最近發展區”呢? 1.了解孩子實際情況,確認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家長可以通過自己觀察,或與孩子的任課老師交流,了解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教學目標之間的差異,結合孩子上課的表現和在家學習的習慣,確定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2.“腳手架式”的引導,幫助孩子走向下一個“最近發展區”。 腳手架是一種臨時性的結構,其關鍵的特點是 “輔助”和“支持”。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像建房子一樣,不斷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等孩子能獨立完成和掌握時,再及時撤出。比如孩子學騎自行車時,父母會在旁邊扶著車子,幫助孩子學習騎行,等孩子慢慢掌握技巧后,父母要學會放手,讓他自己獨立騎自行車,這就是“腳手架式”的幫助。 3.使用“提示法”引導孩子發現并解決問題,協助孩子抓住“最近發展區”。 如果孩子陷入困境,我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口頭語言、一些書籍工具等,給孩子一些提示,鼓勵他再次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在學習語文時遇到不懂的生詞,父母不應該直接告訴他這個詞怎么讀、什么意思,而是應該提示他:“我們有沒有什么可以借助的工具呢 ?”孩子通過提示會想起詞典這個學習工具,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習的獨立性。 走出相關誤區 在抓住“最近發展區”時,家長也需要警惕一些“誤區”: 1.一成不變 孩子一生中的最近發展區會有很多個,即便孩子已經成功學會某個技能,父母也不能沾沾自喜,讓孩子固步自封。每個人都有惰性,呆在原地只會讓人懈怠。 2.預期過高 父母大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平凡的,所以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就會非常高,甚至與孩子當前的潛在能力并不相符。這樣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受挫或損傷孩子的心理,效果適得其反。 3.過分干預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插手過多,過分干預,就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探索與學習的機會,這種大包大攬的家庭教育是以剝奪孩子成長為代價的,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初衷。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要警惕這三個“誤區”,如果已經不小心進入“誤區”,父母應該及時改變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正確的方式抓住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總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理性且科學。不斷鶴續鳧,急功近利,而是充分了解孩子,順應孩子的成長發展規律,給孩子多一些接受、支持和尊重,挖掘出孩子的更多潛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