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超限效應”,是指一種因刺激過多、過強和過久而引起的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超限效應”時常出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往往習慣于不止一次地重復同樣的批評。父母第一次批評,孩子可能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感到內(nèi)疚,可是如果父母批評起來沒完沒了,孩子就會感到不耐煩甚至與父母對抗,導致親子關(guān)系緊張甚至惡化。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并達到所期待的教育效果呢? 1. 給孩子布置任務時,只限定“一項” 冗長的講話無論講得多么好,聽眾也很難聽進去,而與此相比,對具體的內(nèi)容“只講一點”,即使講話的能力差,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講的內(nèi)容一多主題就分散了,講得再好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印象。所以在提醒孩子注意這個那個的時候,父母一開始就要表明“我只講一點”,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負擔減輕了,做好聽的準備。如果羅列太多,無論多么好的意見,孩子從一開始便不想認真地聽,會導致“對牛彈琴”。 2. 更加注重激勵過程,而不是比較結(jié)果 有位家庭教育成功的媽媽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說:“雖然媽媽對你的成績有點失望,但媽媽以這期間你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你有這樣的自制力和堅持力,媽媽相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肯定孩子付出努力的過程,就能充分發(fā)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這樣就拉近了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創(chuàng)設了一種能夠彼此容納、溝通的氛圍,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影響和損害時,會自然而然地進行自我保護,在態(tài)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場合,看到孩子的毛病,就是一頓訓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父母的批評是正確的,也會使孩子感到“丟面子”,自我價值受到貶低和損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逆反心理。 3. 批評要針對事情,表揚要適度 父母對孩子進行批評時,一定要針對事情而不要針對孩子。因為有時孩子做事的動機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當,才造成不良后果;有時孩子犯錯誤是因為不成熟,缺乏社會經(jīng)驗所致。表揚同樣也需要把握“尺度”。有這么一個例子,某學生上課總是調(diào)皮搗蛋,自己不認真聽講還影響他人,因此各科老師上課總是批評他。時間長了,批評根本不管用,于是班主任想出一個新方法,讓各科教師把對他的批評改為表揚,發(fā)現(xiàn)他有任何進步或者“閃光點”就立刻大力贊揚。剛開始他很受感動,表現(xiàn)也大有改進,可是突然有一天,當教師以同樣的方式表揚他時,他卻大為惱火,說“我已經(jīng)進步了,還不夠嗎?”原來,聽慣了批評的他,最初聽到表揚時,覺得老師真的是看到了他的優(yōu)點。可后來當老師們重復地表揚他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老師的表揚缺乏誠意,而且許多是有意拔高的,因此他覺得老師只不過是在哄自己,名義上是表揚,實際上是讓他注意這些方面,有明褒暗貶之意。這雖然是教學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但家長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4. “比較級”的說法,讓孩子更愿意接受 明智的父母跟孩子常用“比較級”的說法。有時父母對孩子沒把握完成的事情,可以先指出其一處做得好的地方進行表揚,然后再說:“這兒如果這樣做會更好些。”使用這樣的“比較級”說法,會使孩子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使用“會做得更好”這種“比較級”的說法,是以“現(xiàn)在做得還可以”為前提的,由于前面已經(jīng)用認真的夸獎做了鋪墊,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就會高興地迎接挑戰(zhàn)。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利用教育藝術(shù),避免“超限效應”的出現(xiàn)。父母在平時與孩子的交談中要適當?shù)亓酎c“空白”,讓孩子有自己思考、反省的空間。對孩子的批評應該點到為止,切不可“窮追不舍”,要用科學的方法構(gòu)造一座心靈的溝通之橋,只有這樣,才能使成長中的孩子把父母視作信得過的良師益友,從而自愿接受教育,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
|
來自: zjsxShenwx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