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這是—本非技能、非開拓視野之書,是—本自我認知的書。2、《了凡四訓》是寫給了凡的后人看的是—本改命的書,它影響亞洲,甚至整個世界。3、古人說:—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命七相八敬神。為什么很多人也知道改過之法也過不好—生?(1)不信(2)信了不做(3)信了、做了,沒有堅持、沒有反饋。菲菲老師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付出是—定會有回報的。4、序(1)開智慧,客觀的去看世界,端正態度,讀書要有敬畏之心,是跟作者對話。(2)《了凡四訓I》回答了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極力向人們證明,真正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真正保佑我們,除了我們自己的所想所為,平安源于內心。(3)改變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德能配位才能持久。( 4)袁了凡修行的人生——保持謙卑,改過、行善。 立命之學1.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2.—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3.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4.《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合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5.夫天與壽,至貳者邊。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天,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天壽不二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天壽,則—切順逆皆該之矣。6.自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7.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1、經典永遠不過時,反復讀。知道不修行是不行的。2、我命由我不由天,要學會超越自己,改命也要時間的積累。3、了凡四訓:( 1)立命之學。學是—套系統完整的、可以學習的,首先要學才有機會改,命想改變,主動選擇去學習。(2)改過之法。法方法,怎么改變命運、調整心態?需要改過,和自己和解,通過懺悔感恩改變自己,改過是有方法的。( 3)積善之方。只改過還不行,還要積德行善,創造價值,方子是能對癥下藥。( 4)謙德之效。改過了,積善了,就進入了持續的謙德之中。4、立命之學( 1)任何東西,有果就有因。( 2)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 3)怎么改變呢?就是要種植新的種子,讓它發芽開花,結出新的果實。從現在開始,你要不斷擴大、充實自我的德行,堅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積累陰德。這就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4)我們對于命運的態度應當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也就是說是竭盡所能之后的放下。(5 )孩子從遠的方面講,要想著如何弘揚祖先的美好德行;近的方面,要想著如何妥善彌補父母的過失;對上要多想想如何報效國家;對下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對外要多想想如何急人之難;對內要多想想如何防止自己心生邪念做壞事。( 6)孩子—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錯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過失改正。5、核心:大道隱于小成,能無知而知嗎?6、給自己的人生種下一個全新的種子,不斷修行、覺察,讓我們自信的去生活,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積善之方1、《易經》說,積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斷延續下去。2、《論語》里曾子說:“沒有人愿意挺而走險去做犯法的事情,掌握權力的人面對老百姓的犯錯,要有悲憫心,更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現了問題。”3、做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直的,也有曲的;有陰的,也有陽的;有對的,也有錯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浮夸的,也有充實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難的,也有容易的;都應當仔細辨別。4、中鋒和尚說:“有利于別人的,就是善;僅利于自己的,就是惡。"我們做善事,能利于別人,就是出于公心,處于公心就是真誠。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是偽善。發自內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別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偽善。為善而不求任何回報,就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行善,就是偽善。這些都應當細細考量。5、行善積德,絕不可以只依賴自己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作為判斷的依據,而應從內心最隱秘、細微的地方,默默的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并加以洗滌、凈化。6、純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絲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純然是愛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絲一毫的嫉憤之心,那就是“曲”。純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絲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這些細微的區別都應當仔細分別。7、什么叫陰陽呢?凡是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就是陽善;做了好事,而別人并不知道,就是陰德。積陰德,會得到上天的回報;積陽善,會享受世間的名聲。名利不過是一種福報。但是名聲也是造物所忌諱的。8、我們討論行善,不應該只看行為本身,還要看這個善行是否會有弊端。不應該只看當前,還要看到長遠。不只要看個人的得失,還要看對天下大眾的影響。 積善之方1、善事是正,惡事是偏。但那些好心辦了壞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壞心卻辦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2、做善事,但心里一點也不想著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論做什么善事,都會得到圓滿的結果。如果心里總覺得自己在做善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一斗米,可以種下無限的福澤一文錢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3、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大概有十種,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機;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4、“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在運用的時候注意兩點: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們可以和他交談,卻不去和他交談,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們不可以和他交談卻和他交談,這叫失言。5、所謂布施,不過就是一個“舍"字而已。通達的人,向內,舍掉眼、耳、口、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一切的東西,沒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6、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惻隱之心。世間我們感覺到的一切,其實都有靈性。糟蹋衣食的罪孽,實在和殺生是一樣的。7、善行無窮無盡,從這十個方面去做并推而廣之,那么德行就可以完備了。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復習立命之學1、從心去修,相信命能改,天命不可為,人命可以為,在可算可見里不斷變化。2、立命之學的核心:信念是否堅定?是否要改變?操作重點:飛黃騰達時,做落寞之想;一帆風順時,多想艱難險阻;豐衣足食時,想到忍饑挨餓;人家對自己好時,想自己有什么值得善待;家道興隆時居安思危;很有學問,還要意識遠遠不夠。從遠的方面,想著弘揚祖先的美德;近的方面如何彌補父母過失;對上如何報效國家;對下如何造福家庭;對外如何急人之難;對內防止心生邪念做壞事。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錯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過失改正,在道道里面是有理可得,聽完要去做,不要有任何的放縱。改過之法1、吉兇的預兆,一般先萌動于內心,而后在言語行動里體現出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2、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先把過失改正過來。改正過失的方法:(1)要有羞恥心。羞恥之心,人人皆有羞恥心,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2)要有敬畏心。神明指純凈的內心強烈的悔改和善念。人為什么喜歡珍珠、寶石、鉆石等等閃光的東西?所有人事物都向往光明,它代表著永恒。只要下決心改正,錯誤就是難能可貴的。改過要趁早,覺悟要趁早,而一旦覺悟,就一定一刻都不能懈怠,一念都不能放縱。敬畏不是害怕。(3)要有勇猛之心。必須發奮振作,說干就干,不能蠻干,不要猶豫,不要消極等待,立即行動。盡可能抓住眼前看見的機會。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1、所有的方子都是對癥下藥。2、易經說,積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斷延續下去。3、靜下心來去,感受何為善事。4、做了善行后,會是消或者積。5、為了有益處去做善事,就違背了自己的初心。6、學問要自己修。7、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偽善?學會辨識。8、讀此書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杠,要不帶偏見的去讀。9、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種什么因結什么果。10、要行善積德,要從內心最隱秘細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力,并加以洗滌凈化。11、陰陽平衡。最大的動物反而性情溫順,比如大象、鯨魚。12、討論行善要作為旁觀者,帶有觀察,不要只看本身,不要只看當前,不要只看個人的得失。13、無災無難是最大的福德,是福是禍,禍兮福兮。有了名利不一定能載得住。 《了凡四訓》謙德之效1、周易說,天道的規律是,盈滿了就會虧損,謙虛了,就會增益。地道的規律是改變盈滿使之流向謙下。鬼神是損害盈滿而福佑謙虛。人道是厭惡盈滿而愛好謙虛。《上書》說:“盈滿必定招來虧損,謙虛必定獲益。"2、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盡力去做善事,廣積陰德,什么福澤求不到呢?3、善事和陰德都是由人的內心決定的。只要常常存有善心,就功德無量。4、抬頭三尺,定有神明去,吉祥也罷,避開兇險也罷,全在于自己。如果能夠心存善念,嚴于律已,對天地鬼神敬重,對別人抱折謙遜的態度,那么,鬼神也會時時眷顧我們,我們才有受到福澤的根基。5、人一旦有了堅定的志向,猶如樹木有了堅實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就應該每一個念頭都不忘謙虛,處處不忘給人方便,自然就會感動天地,這就是所謂的福報是由自己造成的。 |
|
來自: 風兒tgv2guvbcq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