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男性患者,于十余天前無明顯誘因感右側脅肋部疼痛,饑餓時呈刀割樣疼痛,飽腹時呈悶痛,呼吸時疼痛加重。無發熱惡寒,無胸悶胸痛等癥狀,納眠可,大小便如常,近期體重無明顯下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癥狀? 出現這樣的疼痛,還與進食有關,難道是胃的問題?但胃痛多在劍突下或左上腹為多,為什么會出現在右側脅肋部呢?莫不是肝的問題?先做個檢查看看吧。當地醫院做了一個上腹部的CT檢查,結果顯示:肝右葉巨大占位性病變,性質考慮為原發性巨塊型肝癌并門靜脈癌栓及肝內子灶形成!為什么一發現就是巨大腫塊? 這就是惡性腫瘤“害人不淺”的常態了。它們在早期常常是沒有癥狀的,繼續發展有可能出現的癥狀也很不典型,因此早期發現惡性腫瘤非常困難。很多平常身強體壯的人(比如這位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自信,有時出現一些不適,也往往會被認為是休息不好、受涼或是吃了一些不消化的東西所致。所以,如果不注意體檢,只等出現了明顯癥狀才來就醫,惡性腫瘤往往已經“安營扎寨”、“步步為營”,在不經意間逐漸侵襲了人體健康,一發現就是“晚期”了,腫塊已經很“巨大”,如何有效治療就成了大問題。面對“巨大占位性病變”如何治療? 我們知道,對于疾病的治療有三種方式,其一就是內科療法“吃藥”,其二就是外科療法“開刀”,其三就是介入療法“微創”。對于這個病例而言,吃藥只是基礎,單用藥物來治愈肝內巨大的“占位性病變”確實有點“異想天開”了;開刀吧,卻又因累及范圍過大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介入微創治療就被推到一線了。而當地醫院由于條件所限,覺得診療方面有難度,就推薦病人到了我院就診。當然,對于這個病例而言,單純介入治療也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問題,后續能否配合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或二期手術等手段?這就需要有病理學的確診依據了。介入診療如何展開? 經過必要的檢驗、檢查后,腫瘤科與介入科進行了科間探討,聯合制定了診療方案。大家認為,患者肝內惡性腫瘤且有癌栓和肝內子灶轉移可以確定;腫瘤負荷很大了,血供又非常豐富,發展也會很快,早一天治療就會早一天獲益,在患者可以耐受介入診療操作的情況下,盡快進行經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是必要的;而為后續治療需要,同期進行經皮肝穿刺活檢,將提高診療效率,對患者實現長期生存的愿望有利。如何掌控介入診療的“節奏”? 肝腫瘤的穿刺活檢,并不是向肝內胡亂穿一針就能解決問題的。小的腫瘤,由于呼吸運動等影響,可能會穿不中腫瘤;大的腫瘤,內部常可出現壞死,也可能穿刺不到有活性的腫瘤組織,而由于腫瘤血供豐富,穿到血管出現大出血的風險也不小。因此,介入醫生設計了操作程序:先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到肝內血管;再在造影圖像和電視透視監控下進行肝內腫瘤穿刺;然后利用DSA機的類CT功能掃描確定穿刺準確無誤;取得活檢組織后,再利用已經進入肝動脈的導管進行栓塞化療,起到殺滅腫瘤并防止出血的作用。事實證明,這樣的操作程序安全、高效,術后的病理報告也證實穿刺到了有活性的腫瘤組織,并明確了肝細胞性肝癌的診斷。插管并穿刺后的類CT掃描三維圖像值得反復強調的提醒或建議 腫瘤的診療方案,并不能千篇一律、男女老少一個樣,根據不同的病人以及病情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個體化設計是必要的。對于晚期巨大的惡性腫瘤,聯合多種診療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也很有必要。因此,醫患雙方以及各學科之間要加強溝通和協作,相互信任,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腫瘤治療的良好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