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8.2020 ▽ ▽ 上學的年紀,總想在生活里尋找到自己的角色,然而我看著身邊的人與各自的生活交手,想去幫忙卻被告知:“不用你,你去學習吧!”于是只占著一個學生的角色,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如今,終于不用再為了鋪天蓋地的考試卷子而日夜兼程了,可我卻不知道,如此琳瑯滿目的世間生趣,哪份雀躍是屬于我的。 上學的時候,以為學習很重要,關乎未來,關乎一切。現在看來,其實上學沒那么重要,我們在放學后了解到的世界,比教室里了解到的更完整。只是那些年我太在意成績了,否則我不會是現在的我,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在意得失,在意別人的評價。 別人的認可很重要嗎?我想,在時代發展的現狀里,評價還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歷史里有很多說不清對錯,但是影響深遠的事件。了解它們使我明白,原來“做自己”的內核,是“做別人”。 例如“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我們曾自毀了很多文物,當時被破壞的,都是曾經被看好的。那一時期,很多名人遭遇迫害,他們都曾是被人追捧的對象。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們終于還是成了激流下的犧牲品。 當然,頗有深意的是,在文革結束以后,所有曾被迫害的人都被恢復了名譽,所有曾反對過文革的人都成了英雄。那些曾暗自做過文革時期明令禁止的事情的人,都被視為功德無量。 余秋雨曾在文革時期,偷偷為周恩來總理舉辦過追悼會,當時是重罪,但他逃進了山里避難,出來后發現,這件事已經成為了功勛。 其實時代的風趣就在這里,大眾永遠會有一個評判標準,一概而論對應所有群體。然而人們大部分都只能生活在一個時代里,思想的培養,成就了我們只擁有屬于自己時代的價值觀。 這種觀念說不上好,也說不上錯,就像老一輩的人總是勤儉持家,直到物質豐厚的年代也不愿扔剩飯剩菜,導致兒女抱怨其不顧身體一樣。然而,在他們的觀念里,糧食比自己的身體重要多了。 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呢?一是生活環境,二是從眾心理。 群居的人類生活使我們需要協同,不僅在行為上被要求一致,思想上的統一也至關重要。這種統一性,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價值。然而當這種追求和價值都依賴于大眾對我們的看法時,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失去自我的開始。 莊子崇尚逍遙游,他的理念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所謂“無己”,我想便是佛教里講的放下“我執”,不要太看重自己,反而就是在成就自己。因為這個世界太過多變了,依據各個時代的規則去做自己,其實只不過是在洪流中成為其中一股從眾的水波而已。而“無功”也就是放棄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認可,因此去掉社會強制的枷鎖,不被“功德論”裹脅。 至于“無名”,便是脫離了社會群體的一種存在,至此日月無恙,天地無掛,山河不驚。 回想我們的生命,成功、失敗都不是我們自己定義的,而是社會禁錮我們的理由。我們追求卓越,追求物質與榮譽,其實不過是在一步步成為別人想象的自己。而撇下那些世間看重的華服,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到底是誰?要怎樣去生活? 這個世界,城市里高樓萬丈,那些透過落地窗的燈火,讓一座座城市擁有了自己的價值。那些穿梭在辦公樓里,身材纖細的女強人們,被唐朝輕蔑唾棄,被宋朝嗤之以鼻,被當代追捧至極。那些走在潮流最前端的人們,對大眾的評價最為在意。 拋下那些為了“成為自己”的心機,我很疑惑,生活里的角色那么多,為什么不能安排一個隱藏的角色,讓人們“三無”地活著呢? 雨萌小站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