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唐詩長河經過初唐詩人的開拓,奔流而下,再經過初唐盛唐詩人的疏浚,直向大海,汪洋恣肆,到了另一個境界,田園詩、邊塞詩、宮庭詩、山水詩……各種題材豐澹富麗,氣象萬千。 咱們先走進田園詩舒適的天地。 盛唐田園詩第一個人物當屬孟浩然。孟浩然是襄陽人,他的一生,是個三步曲,隱居-求功名-再隱居。前期隱居讀書是為求名,滿懷著希望。四十歲考試沒中進士,再回去浪游隱居,就很抑郁(其間張九齡貶到荊州,兩個是老相識,張九齡很欣賞孟浩然,請他做過一段從事。可張九齡沒做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關于孟浩然求仕有兩個故事。 一個說,王維很欣賞他,帶他到衙門里,正好玄宗皇帝來視察,孟浩然躲到床(一種坐具)下,玄宗發現,說久聞大名,把你的新作讀一首來聽,孟浩然念了一首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玄宗聽了很生氣,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為這個,孟浩然落第了。 另一個說,有個專門尋訪遺賢的官韓朝宗發現他是個人才,在其落第后帶他到京師,要推薦給朝廷,并約好了日期。誰知道突然有個朋友來,孟浩然就和朋友喝酒,朋友說,你和韓公有約定。孟浩然說,既然喝上了,還管他別的事兒呢!繼續喝酒。韓朝宗等不到他,很生氣,就不再推薦。 這兩則故事都見于《新唐書》,但后人很懷疑其真實性。然而,即使是虛構的故事,也是對孟浩然性格的真實描寫。李白很欣賞他,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兩人都是任性的人,惺惺相惜。 孟浩然死得也很任性。他背上生疽,治得剛有好轉,王昌齡到襄陽來了,兩人相見那個高興呀,喝酒吧,吃肉吧,一切中醫禁忌的東西,他都不禁了,結果,病又加重,死掉了。 孟浩然留存到今天的詩有二百六十多首,五律最多,對五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山水田園是他詩的主要題材。他的隱逸是為入仕,入仕不得再隱逸是為抑郁找解脫,因而他的田園詩沒有陶潛的參加勞動的真切體會,也沒有陶潛參悟人生的思想深度,更沒有陶潛追求理想的熱情,再加上性格的原因,他的詩風恬淡孤清,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對于唐詩的發展來說,是擴大了題材,純凈了語言,提高了格調。皮日休說他“遇景入韻,不拘奇抉異”被古人認為是確論,現代聞一多評論他的詩“淡到不見詩了”,也被認為是確論。 看他的詩。 夏日南亭懷辛大 作者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注釋 山光,多數時候指山色,如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于藍。”杜牧《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九重樹影連清漢,萬壽山光學翠華。”有時指山中氣候,如:常達《山居八詠》:“溪浸山光冷,秋凋木葉黃。”羅隱《秋霽后》:“凈碧山光冷,圓明露點勻。”這里指傍山將落的太陽。同樣的用法如韋應物《過昭國里故第》:“風散花意謝,鳥還山光夕。” 閑敞,悠閑寬敞的地方。這里是形容詞借代作名詞用了。這種修辭手法在詩中常用。如辛延年的《羽林郎》:“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李清照詞:“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這里的娉婷本來是形容詞,指女子美好的姿態,這里都借代指美女了。 試翻譯如下 傍山夕陽向西落,池上月亮漸東升。我披散著頭發享受黃昏時的清涼,推開窗戶我躺在悠閑寬敞的地方。微風吹來荷花香,竹葉滴落露水響聲清亮。想要取出鳴琴彈奏一曲,可惜沒有知音前來欣賞。因此我更加思念老友,半夜怕要勞駕夢去想念他了。 賞析 這首詩很可見皮日休與聞一多評論孟浩然詩的特點,沒有奇崛的意象,也沒有好像著意構建的結構,極像流水賬:天黑了,涼快,我乘涼很自在,一自在就想彈琴,一彈琴想有知音聽,就想起了我的朋友辛大。 然而,這首詩讀起來并不是寡淡無味,而是詩味盎然。這是因為孟浩然以極簡單極精煉的筆墨,描繪出一個清凈舒適卻也帶著淡淡感傷的意境。看其用詞的指向,“散發”與“臥閑敞”互相照應,寫出無拘束的身心;“夕涼”與“開軒”互相映襯,寫出極愜意的環境;荷風送香,得味覺之快感;竹露滴清響,得聽覺之清爽。在這樣的環境中,身清心凈,便有了彈琴抒情欲望,可一彈琴,想起知音,卻見不到,便生了淡淡的憂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