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碰撞必將把本國文明帶到或強加于另一個國家,這是弱肉強食的規則,也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強者的俯視,然而在公元七世紀初,兩個強大的帝國孕育而生,他們對外都有著強有力的統治手腕,當強者相遇,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盛世中的大唐“唐”——這個矗立于中國封建頂端的王朝,其盛世程度空前浩大,直到現在,部分海外地區的國家還稱呼我們為“唐人”。 從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唐定都長安起,這個新生的政權開始慢慢步入人生的正軌,并向著高峰永攀。 唐貞觀年間,社會開始安定,人民休養生息,并大力平定邊患,剪除唐王朝四周威脅,唐朝迎來了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其兒子李治主政期間,唐朝國力進一步提升,先后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等國,開創“永徽之治”。 唐朝版圖 即便后來的武則天掌權,也沒有拖大唐發展的后腿,反而向西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向北打降后突厥,她統治期間,被歷代學家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繼位時,帝國的實力達到極盛,北方和東北先后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政權,在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滅突騎施。 唐朝國土面積最大時達1237萬平方公里,且四周先后設立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用來管理本地的少數民族,是世界公認的東方大國。 無比強悍的阿拉伯帝國公元632年,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崛起,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人開始大肆傳播伊斯蘭教,強調凡是穆斯林教徒,不分貴賤,四海之內皆兄弟,各部落應停止殺伐與仇恨。 很快,一個以麥地那為中心的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誕生了,全國以信奉獨一的安拉為核心的信仰綱領。 這個國家在當時被我們稱為“大食”,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很快向四周發起了征服戰爭,首先打擊的是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 很快,拜占庭帝國南部的敘利亞和埃及劃入阿拉伯的版圖,而擁有四千年文明的波斯人也被阿拉伯人征服。 阿拉伯版圖 在四大哈里發(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最初四個繼任者)時代,阿拉伯版圖迅速擴張,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于公元664年占領阿富汗,隨后兵分兩路擴張,北路向中亞進軍,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爾高原遇到唐朝才停下腳步。南路大軍經印度河流域征服印度西北部各大小邦國。 阿拉伯帝國疆域最大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后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又一帝國。 兩大帝國版圖的交匯時刻兩大帝國瘋狂向外擴張,世界這么大,視乎并不影響他們各自的存在,然而阿拉伯帝國向東拓展至蔥嶺與印度河地區,唐帝國向西拓展至咸海以及呼羅珊地區。 讓他們相遇的地方名叫“中亞”,這是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口,既然相遇,那就難免會有摩擦,因為在一個地方是不可能兩王并存。 兩國版圖相交 唐 VS 阿拉伯——怛(dá)羅斯之戰前面說過,唐朝在邊境設立都護府進行管轄,其中在西域地區的為安西都護府,今天的主角叫作——高仙芝,他是安西四鎮節度使。 高仙芝本是高句麗人,高句麗滅亡后,一部分人入唐為官,高仙芝自小隨父入唐,大半生都在唐朝西北邊境作戰,受唐玄宗重用,大唐當時是多民族并存的國家,所以少數民族為將者,數不勝數,例如尉遲敬德、李光弼、哥舒翰等。 高仙芝 公元750年,高仙芝率軍以“無藩臣禮”為由,率軍討伐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石國本是西域小國,哪是高仙芝安西軍的對手,于是請降大唐,誰知高仙芝違背諾言,縱兵大舉殺戮,攻占石國城池,俘虜其國王和部落眾人(高仙芝滅石國,純屬沒事找事),帶往長安請功。 在抓獲的石國君臣中,漏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石國的王子,王子一路向西逃到阿拉伯帝國,請求幫助其報唐軍滅國之仇。 并且一路把高仙芝的所作所為告知西域諸國,使得各國紛紛棄唐而投阿拉伯。對于東方的唐帝國,阿拉伯或許早想決一雌雄,于是答應了石國王子的請求。 石國大概位置 而安西都護府方面,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主動進攻阿拉伯,遂起蕃漢安西軍三萬向阿拉伯進發,大唐聯軍在高仙芝的率領下深入敵軍七百余里,到一個叫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市西約18公里,具體位置未定)的地方與阿拉伯軍相遇。 在《新唐書.石國傳》中記載,“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之。”也就是說,怛羅斯還在石國境內,而石國王子投靠阿拉伯,且怛羅斯據撒馬爾罕城不遠,那里早已是阿拉伯軍的據點,所以高仙芝儼然是孤軍深入,根本沒有援軍的可能。 高仙芝立刻組織對怛羅斯城的圍攻,很快,阿拉伯聯合中亞各小國組成大規模聯軍向怛羅斯城聚集,約有十萬余人。 高仙芝見狀,隨調回圍城士兵,與阿拉伯聯軍展開正面決戰,由于高仙芝手下的安西軍常年與吐蕃和西域各國之戰戰爭不斷,所以這支軍隊堪稱大唐在西域地區的精銳,且擁有強弓勁弩和上好的護身鎧甲。 唐軍騎兵 戰爭之初,阿拉伯聯軍開始大規模進攻唐軍,高仙芝指揮后排兵士依靠弓弩射住敵軍騎兵沖鋒,隨后前方的步兵和兩翼騎兵緊密配合,多次擊敗聯軍。 高仙芝帶來的一萬蕃兵則留在了最后排,因為高仙芝知道他們的戰斗力,他更相信自己手下的唐軍,可誰也沒想到,正是這樣的安排,讓后面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阿拉伯軍反復派出騎兵沖擊唐軍陣營,雖然高仙芝的安西軍都能將它擊退,可奈何敵軍數量具多,雙方都無法獲得最后的勝利,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就這樣過了五天時間,在這重要時刻,唐朝聯軍中的葛邏祿蕃兵突然反叛,關于葛邏祿兵的反叛,有人說葛邏祿見唐軍敗局已定而反叛,也有人說阿拉伯方面收買了葛邏祿兵,不管怎么說,總之,高仙芝的后院起火了。 葛邏祿兵反叛 葛邏祿蕃兵大肆襲擊高仙芝的后方弓弩兵,使唐軍喪失了攻擊阿拉伯騎兵的利器,隨后,唐軍遭到了前后夾擊的局面,陣腳開始出現慌亂。 阿拉伯聯軍見狀,立刻派出重騎兵對高仙芝軍發起最猛烈的攻擊,盡管高仙芝重新組陣,但為時已晚,唐軍步兵和騎兵被葛邏祿蕃兵和阿拉伯聯軍分割包圍,隨后大敗,兩萬安西軍精銳被全殲,高仙芝率領殘兵敗將共千余人逃回西域。 兩軍陣營的軍隊數量關于兩軍的數量,史書記載的也各不相同。 據《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唐朝聯軍共兩萬余人,戰死一萬多,逃回千余人。 而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記載,唐朝聯軍三萬余人,戰死兩萬多,逃回千余人。 這兩種記載都大致相同,都反應了高仙芝在中亞慘敗的局面,至于阿拉伯軍并沒有明確記載。有的說十萬,也有的說后來陸續增兵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陣亡約六七萬人,總之,阿拉伯聯軍在兵力的優勢上是強于高仙芝的安西軍。 究竟誰更強要討論大唐和阿拉伯究竟誰厲害,這個很難說,因為怛羅斯之戰只是一場邊境摩擦戰爭,持續時間較短,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消息也不可能傳到長安,也就沒有援軍抵達怛羅斯戰場,且雙方的領土并沒有較大變化。 論雙方軍隊戰斗力的話,唐軍似乎更強一些,兩三萬唐軍長途奔襲作戰,面對兵力占優勢的阿拉伯聯軍也完全不懼,要不是葛邏祿兵反叛,戰爭的結局可能是另一種局面,且唐軍戰敗后,還能撤離千余人,實屬不易。 要論在中亞影響力的話,唐軍就要遜一些了,特別是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大批邊境精銳部隊和優秀將領被調入中原作戰,唐軍徹底退出中亞勢力范圍,阿拉伯儼然成為該地區老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