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娃未來更優秀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變化。 對于家長來說,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無疑是很幸福的事情。不過這種幸福往往維持不了很久,很多寶媽都表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養孩子的幸福感更多被操心和勞累所代替。看著原本和自己親密無間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冷漠,相信家長們內心一定很失落。 大家有沒有和這樣情況一樣的,有的和兒子的關系一直很融洽,在上中學之前簡直就是個'磨人精',天天跟在母親后面撒嬌。在兒子的眼里媽媽什么都是最好的,還經常把長大要孝順媽媽掛在嘴邊。但這種家庭和諧的情況從孩子上初中的時候開始就發生了變化。有的時候放學回家和爸媽也說不到幾句話,吃完飯就去房間。家長在飯后不久開始敲孩子的房間門。沒想到孩子卻在里面大吼:'煩不煩啊?能不能讓我安靜一會,是不是又要開始念叨啊?'這種情況大家可能都會有吧。 其實孩子這種倔強的脾氣從小學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歸根結底原因出在學習上。 幼兒園時期她主張讓孩子玩,上了小學之后課業壓力大,就換了一種教育方式,每天逼著他寫作業,還給孩子報補習班。孩子當時就很不樂意,經常出口頂撞父母,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婷婷不得已只能采取嚴厲的方式,就這樣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老話說:三歲看到老。一個人的性格從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端倪。 孩子言談舉止中流露出來的信息,有可能就是未來他們的樣子,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多留意多觀察,若是發現不對應該及時引導。 1、我知道你生氣,但我們得談談 面對孩子發脾氣,大多數父母的反應是暴怒,不是指責孩子就是冷暴力,但卻很少有人表示愿意'放低身段'和孩子談談。其實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平等的對象來對待,多和孩子交流,他們會更愿意信任你。 2、你這么說話媽媽傷心了 家長不僅要學會和孩子溝通,更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孩子一怒之下說出傷人的話時,家長不應該和孩子'對罵',甚至在道德上'碾壓'孩子的自尊。如果做父母的能第一時間對孩子的沖動表達出真實的感想,相信更能讓他們反思自己。 3、用其他話題引開 很多網友都回憶過小時候的經歷,和爸媽吵架最終都是在一頓飯中解決的。一開始爸媽和孩子互相不理睬,但是等孩子生過悶氣之后,父母往往會第一時間叫孩子吃飯,矛盾也就迎刃而解。所以,在彼此關系緊張的時候用其他話題引開也是明智的選擇。 能正確的引導會給孩子帶來什么 1、自我反省的覺悟 父母和孩子如果總是站在對立面,教育和批評的時候措詞太過于嚴厲甚至傷害孩子的自尊,那么兩代人的隔閡注定越來越深。若是父母引導的好,孩子反而有自我反省的覺悟。 2、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崩潰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如果也不冷靜下來,結果就是一家人都在生氣鬧的一團糟。但如果父母能夠好好引導溝通交流,孩子的情緒也會逐漸穩定,今后發生類似的事情時,也能坦然面對。每個人都有脾氣,孩子是如此,大人也一樣。但作為長輩應該先學會自我控制情緒,才能慢慢影響到孩子,否則兩顆心只會漸行漸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