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數碼圈炸了,起因是一段視頻,一家巨型半導體公司公開揭露了自己“造假”的證據。 圖中這個穿著皮夾克的白發男人其實是個“假人”,這個今年4月發布的長達1小時48分鐘視頻,直到近期揭秘之前的4個月內,全球十幾億的網友都沒發現其中的端倪。 現在的3模技術真的有這么牛么? 其實也沒有,這個建模是用一個新發布的基礎模擬平臺——Omniverse所打造的,它不僅可以讓用戶身臨其境地連接到虛擬世界中,用戶還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來創建獨一無二的數字場景、完美的3D 建模、現實生活里設計精妙的建筑等。 而這個公開揭露自己“造假”的視頻,只是證明這個平臺有多牛的一個小彩蛋,4個月前時長接近2小時的視頻里只有14秒是3模的“假人”。 當下,整個芯片行業都認為AI是下一個浪潮,人工智能也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賽道,而AI將會成為半導體行業的最大浪潮。 半導體行業以往的每個浪潮都會誕生一個New King,像PC時代殺出重圍的英特爾,手機時代的王者高通。 所以在大熱的人工智能時代,誰會成為下一個半導體之王? 1 人工智能究竟為何物? 在聊AI之前需要先明確,現在頻頻進入大眾視野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誕生之初的用意,就是需要它能在短時間內進行人類無法達到的運算程度,因此電子計算機也被稱之為電腦,指的就是部分替代了人類大腦的功能。 而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最早也來自于計算機之父——Alan Turing(圖靈),當時他做了一項有名的圖靈實驗:讓一臺機器和一個人同時坐在幕后,請一個裁判同時與幕后的人和機器進行交流。如果這個裁判無法判斷自己交流的對象是人還是機器,就說明這臺機器有了和人同等的智能。 維基百科上給人工智能的定義是“通過普通計算機程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 (銀翼殺手2049中的仿生人喬伊) 這么說起來有些太過空泛,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解釋一下。 人工智能就是一個類人的機器,簡單的來說是“人工智能=感官+人腦”。原理大概是給一個機械的軀體裝上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并且給予他連接的神經元,構成可以獨立判斷思考的大腦。 而在電影里其實也有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在《復仇者聯盟》里有著和人類一模一樣軀體和思考能力的幻視;《銀翼殺手》中擁有人類具有完全相同智能和感覺的復制人;《2001:太空漫游》中意識覺醒的電腦“哈爾9000”。 (復仇者聯盟中的機器人幻視) 其實人類早就有了制造仿生人的想法,1972年,康奈爾大學的教授Jelinek到IBM休假,彼時IBM想開發出具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這給了他一些靈感,此后花了4年的時間研究開發出了一個基于統計法和大數據的語音識別系統。 而電腦發展至今,所提升都是其運算的強度,但最根本的下指令這個步驟還是離不開人,正是因為電腦缺乏了感知社會的眼睛和耳朵,只有電腦像人一樣有效的收集和利用信息,才能稱之為人工智能。 給電腦裝上一套外觀相似的五官和計算的大腦不是難事,但要給他配備生物體一樣的功能確實有些困難,否則特斯拉為什么現在還在攻克L5級別的自動駕駛,而主流的輔助駕駛還停留在連路標都無法識別的程度。 這事兒這么難辦,很多半導體企業還是要去做,其實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是摩爾定律其實已經走到盡頭了。 在摩爾定律提出的初期,微處理器的性能還能保持住每年提升 50%的增速,但半導體物理學的局限意味著如今 CPU 性能每年只能提升 10%。 也就是說現在已經跨入了“后摩爾時代”(More than Moore),縮小數字集成電路已經無法為芯片性能帶來幾何的增長,而是可以依靠電路設計和系統算法優化來提升芯片性能。未來是屬于加速計算是人們公認的一條美妙的前進道路。 2 圖像處理者的野心 回到開篇的那個穿著皮夾克的白發男人。 他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男人,而是英偉達的掌門人黃仁勛。 這位看似酷酷的家伙,是一個天才。1979年,16歲的“小黃”就進入了俄勒岡州立大學研讀電子專業,在大學期間他就有著宏大的職業規劃,想成為全球的圖形皇帝。 而還沒有畢業的黃仁勛就已經進入了AMD工作,成為了一名芯片設計師,但也僅工作了短短兩年時間就跳槽到了彼時做圖像處理芯片的公司LSI Logic,黃仁勛在這家公司干了整整8年,也就是這八年的時間里給他積累了經驗,邁向了圖形處理芯片的創業道路。 黃仁勛在93年離開了相伴8年的LSI,創辦了如今的NVIDIA,彼時的他剛剛滿30歲,像在圖形芯片市場大干一場,而當時還沒有起步的市場就已經有將近30家公司在做這種芯片了。 而如今,英偉達的股票已經到了將近200美元/股,市值也接近500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前半導體王者2000億美元的英特爾和1500億美元的高通。 很多人對于英偉達的印象,恐怕還停留一個賣顯卡的芯片公司上,它的市值又憑什么超過了行業里的兩位前輩? 其實就是憑著下一個人工智能時代中,必不可少的圖像處理芯片(人工智能“感官”部分)。 做GPU出身的NVIDIA早就往著更宏大的目標邁進了,希望能打造一個元宇宙(Metaverse)的平臺,開啟人工智能的時代。 黃仁勛在介紹Omniverse的時候說過,“The metaverse is coming. Future worlds will be photorealistic, obey the laws of physics or not, and inhabited by human avatars and AI beings.” (元宇宙的時代馬上要來了,未來世界將會是人類化身和人工智能,住在真實的物理世界或是非物理世界之中。) (英偉達CEO黃仁勛) 老黃和NVIDIA的意圖很明顯,如果未來人們注定要活在一個虛擬的環境當中,那英偉達就要最先搭建好這個平臺。 而這個虛擬世界也是無比宏大的,不僅僅是用在以往人們所想的《頭號玩家》電影里“綠洲”那樣的網絡游戲中,甚至也可以擴展到商業和工業領域。目前,寶馬利用Omniverse平臺創建一個數字工廠,為未來真正工廠的建造提供一個模型。 (寶馬的數字工廠) 另一個方面,英偉達也進入了自動駕駛的范疇,其最新推出的自動駕駛芯片組DRIVE Atlan,單顆芯片的算力能夠達到1000TOPS,完全可以應對L4和L5級別的自動駕駛。 但有著先發優勢的英偉達,真的可以順利的登頂半導體之王么? 3 另類的“半導體”公司 特斯拉在所有人的眼中,應該是純電車中的遙遙領先的絕對王者,但其實他是一個隱藏的新型半導體公司,汽車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具象化的體現。 實現自動駕駛其實是邁向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2019年4月,特斯拉公布了其自主研發的FSD(full self-driving)芯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單芯片的運算能力為72Tops,而雙芯片板卡的算力能達到144TOPS。而在此前,被認為是最強的自動駕駛芯片英偉達AGX Xavier 自動駕駛算力為32TOPS。 而公認為是能耗低、計算能力高的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平臺,也被FSD所沖擊,特斯拉FSD制造以成本降低20%,能耗僅提升20%,成為了新的性價比之王。 與只提供芯片的英偉達不同,特斯拉靠著完全自主設計的硬件體系使得軟硬件更加適配,而在軟件開發上更加游刃有余,綜合提升了自動駕駛性能。 不過,特斯拉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馬斯克曾經在一季度的電話會議上表示,“特斯拉正逐漸成為一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公司。” 而美東8月19日,特斯拉在“AI日”活動上推出了人工智能訓練機器系統Dojo及7nm的Dojo D1芯片,并同步推出了公司的下一個大型項目:Tesla Bot。 與以往其他公司發布的卡通外觀的機器人不同,Tesla Bot有著與人類幾乎一模一樣的外表和靈活的四肢。從公布的身高體重來看(1.75米、113斤),還是一個身形纖細的機器人。 Tesla Bot(右) 雖然還不知道這款機器人具體能做什么,但它將會在明年正式亮相。 而支持機器人運作的Dojo系統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類的精神網絡的系統,它且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兼顧各個方向的情況,算是專門為人工智能的眼睛和大腦而設計的。 一直遙望星辰大海的馬斯克表示,制造機器人是合乎特斯拉的產品邏輯,因為特斯拉汽車是機器人。他也“口出狂言”稱,特斯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公司”。 不過特斯拉也說,這份研究它不會獨享,保持開放的態度。對其他的汽車制造商也開放人工智能技術的授權。 這么來看,特斯拉這個新型的“芯片”公司,也很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浪潮下的New King,它也會成為英偉達最大的敵人。 4 結尾 讓我們來暢想一下未來,如果人工智能(AI)已經被確定為了下一個科技時代的重要角色。那AI時代的王者將有可能出現在有圖像處理芯片先發優勢的英偉達,和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有所突破的特斯拉之中。 誰會成為半導體行業的下一個“微軟”呢?其實資本市場也不是很清楚。 英偉達目前的市值是5000億美元;而特斯拉的市值是6600億美元,兩家公司你追我趕打的難舍難分。 從最新的消息來看,英偉達預計會在2022年的上半年刷新移動GPU的產品線;而特斯拉也會在2022年推出Tesla Bot。 具體是誰,我想很快就會有一個答案。 相關證券:
(來源:格隆匯的財富號 2021-08-21 16:39) [點擊查看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