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58&extra=page%3D51我做皂已經很多年了(從2005年到現在),大部分都是送朋友和給自己用。做皂多了就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了。下邊是我做皂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小經驗,也許對做皂的大家會有些幫助。1.關于加熱。教材上都是講油與堿的溫度要一至才會做成功,幾年前我也是拿著兩根溫度計來測溫度,到40度才會混合。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做皂的時候,不加熱油,兩邊溫度不太一致也是可以做成功的。 現在我做皂,不考慮兩邊溫度一致的問題。 加熱:只融化例如乳木果油,可可脂這樣的油,兌入其他油中,保持室溫。 堿水,自然冷卻到不燙手的時候。兩邊混合即可。你的手就是最好的測溫計,都是室溫就剛好。冷一些也沒問題。 這樣攪拌的時候有可能會延長攪拌時間,但是成皂也很細膩,并很少有失敗的風險。 2、關于水堿的比例。教材上的水堿比例,一般都是水是堿的2.5~~2.6倍,好像前田的配方更多些。我基本用1.7倍水---2.3倍水之間。 是否大家做皂的時候用2.5倍水的時候,做好會發現,皂皂的PH值測出來是10?也就是試紙是黑色的。有時候,溫度高做出的皂皂也會有很高的堿性。 但是目前我做的皂,剛出來就是綠的了(8)。做好入模,清理盆子的時候也不用帶手套,因為油堿反應的相當好,不會燙傷手。在做皂的時候我也不帶手套,控制好每個步驟就好了。 用水少的好處是:堿中水的比例少,能促使油更好的與堿反應,這樣可以使T的速度更快,皂液更穩定,不容易產生皂粉。實際上水在做皂的作用只是融合堿。所以水的量剛好融掉堿即可。有資料顯示1.5倍水是最適合的。不過溶解堿的時候也會揮發些水,我就基本用1.7倍了,有時候少1滴跟多兩滴都是沒問題的。控制水量不少于1.5倍堿量就可以了。 這里,有的朋友擔心水少會讓皂皂出來不夠細膩。目前經過實踐,水少的皂皂不會不細膩。可能皂皂外觀干爽一些,使人覺得會不細膩。但是使用上是不會有差異的。加水少的皂皂,不會因為在晾皂的時候水揮發而引起皂的變形,所以會更美觀一些。 喜歡看起來更滋潤一些的皂,可以在快T的時候,添加一部分水,到2.5倍左右就好。 (PS:2月4日補充 今天把最近做的皂都測了下ph值。果然,加1.7倍水的皂皂試紙都是綠色8左右,剛脫模洗手也是很滋潤的,加2倍水的皂皂雖然也是綠色,但是剛脫模洗手卻有點澀澀的感覺。加2.5倍水的皂皂試紙都是深藍色(9-10),只能晾1個月以后再測測。所以,水越少的,堿與油的中和越充分,皂化反應越快。) 做皂的水量也需要根據季節與配方進行調整。 如北方的夏天,比較干燥,水分會揮發的比較快。另外溫度高的話,也會使皂發熱更快,水少的話容易導致皂體有裂痕。適合2倍水以上制作。 水量少會引起T速增加,所以速T的配方也不適合水少。有些配方因為硬度較高,所以水少可能引起皂皂在晾的過程中干裂。 比較保險的水量是2.0-2.3倍之間,既不會引起嚴重的變形,也能讓皂皂順利做好。 3.關于皂粉:有些油做出的皂比較容易出皂粉,比如白油、紅棕櫚油、純橄欖油、酪梨油等。為了讓做出的皂更美觀,控制水量減少皂粉,1.5倍水的皂。幾乎不會出現皂粉,即使不保溫。2.5倍水的皂,出皂粉的幾率大一些。需要入模后保溫。 另一個小經驗:脫模后減少與空氣的接觸。我脫模后直接放到食品袋中1-2天。再拿出來,肯定不會有皂粉。 4.關于油:做時間長了自然會摸索出油的比例,硬度適合的皂。我不喜歡軟趴趴的皂,有很多做皂者在宣傳皂的時候說自己的皂皂很軟,因為用了很多好油。大家洗的時候開始還能保持形狀,半塊后基本就在盒中趴趴了,很難看也難用。 開始的時候,我做的也這樣。INS不超過140。但是皂用到最后的時候基本心情很焦躁,最后不得不把那些粘糊糊扔掉,還是很浪費的。 現在我做的皂基本控制到INS145左右,這個是我覺得比較適合的硬度,既能保持形狀,也能保持洗感。當然純油皂不在其中,硬度只能靠晾皂。使用的時候要記得放在容易干燥的地方,保持不長時間浸泡到水中。 另外:用了珍貴的油也是可以有方法保持硬度的。比如加乳木果油,少量可可脂、芒果脂或者用棕櫚核油代替一部分椰子油或棕櫚油。 純橄欖油及茶花籽油的皂,雖然INS比較低,但是成皂并不會軟,因為密度較大,比較堅硬并耐用,但是泡沫很少,大部分都是可以拉絲的。添加了米糠油或者蓖麻油的皂,比較容易軟,皂體比較容易吸水。添加蓖麻油的皂避免過軟,可以增加點可可脂。 其他的一些自己的體會: 1、純皂比較容易腐敗(尤其是純榛果皂),做過幾次后,我就基本少做了。平時不做加了蔬菜,蔬菜汁的皂,只是噱頭,肯定會很快的腐敗。 2、加了某些花瓣的皂,出來后花瓣會變黑。皂皂比較難看。比如玫瑰花。喜歡的話,可以加一些研磨的花草粉。雖然可能也會變色。但是比大片的黑黃色花瓣好看多了。 各種花草入皂的顏色變化,大家可以去看我的日記里面轉的花草粉粉入皂效果那篇文章。 3、加牛奶,羊奶的做法是鮮奶放冰箱凍成冰塊后打碎入堿水。不能直接加,高熱的堿水與奶混合會發生反應出黃沫沫。其實我個人認為,用鮮牛奶,皂還是有腐敗的風險。這樣對皮膚反而不好。如果想做奶皂的話,可以加無糖的全脂奶粉。補充:有皂友的方式是T后加入牛奶,這樣也是OK的,這種可能更容易腐敗。 牛奶在入皂后,由于升溫較快,因此牛奶皂的顏色會受到溫度的影響而變化。溫度低,奶皂就是自然的白色。溫度高,就會呈現乳黃色到褐色不等的顏色。所以,千萬不要誤認為,牛奶皂就應該是白色的。 如果對用冰塊溶堿沒有信心,又想保持牛奶皂又漂亮使用度又好,可以用少量的水溶堿,跟油混合,在攪拌的過程中一點點的添加牛奶參與攪拌。這樣成皂既保持了牛奶的效果,又不用擔心溶堿發生問題。 乳制品添加進皂皂,使皂皂成熟后非常的細膩。并自然散發著奶香。使用感比用水入皂更加的柔和。 當然,如果喜歡添加一些蔬菜,豆漿,牛奶,雞蛋等入皂。那么請盡快用完。用不完的放在冰箱中保存,以延長皂皂的壽命。 4、米糠油,因為這個油比較便宜,所以剛開始做皂的人大約會屯很多。用起來也比較舒服。但是最好不要超過總油量的5%,加了會加速T。10%以后,成皂容易軟(即使沒有珍貴的油,用大量米糠油也能做出軟皂)。并且會使皮膚感覺到干燥。 5、可可脂用量不超過5%,基本3%,只是增加硬度,超過5%的硬度會很好,但是洗感也下降了。洗后會覺得皮膚悶悶的。再高的話,皂皂容易碎裂。 6、椰子油,棕櫚油,加起來最好不要超過30%,多了會感覺洗臉完比較干。 7、蓖麻油,是一款很糾結的油。不要超過5%,否則很難脫模。成皂比較軟,但是洗臉也會使皮膚柔軟。可以做出有透明感的皂。 8、紅棕櫚油,超過20%,能出現漂亮的金黃色皂,多了會變橘紅色。少了無色或淡黃色(顯臟)。成皂容易出白粉,要控制溫度或少接觸空氣。配合乳木果油,洗臉比較保濕。 9、不減堿,這樣可以使油與堿更好的融合。但超脂,有些珍貴的油,成分可以更好的保留下來。有些可以延長皂的壽命。在夏天做皂,盡量不減堿也不要超脂,這樣皂皂可以保存的期限會更好一些。 10、最喜歡的油:買了很多油,嘗試很多皂,最后剩下來自己最喜歡的油。無論是洗感與營養,兼備。 a、甜杏仁油:可以做出抗敏感皂與小bb皂,曾經給一個超敏感的妹妹做了用甜杏仁油的皂,她表示不會過敏很舒服; b、未精致酪梨油(墨綠),洗完很舒爽,同時做出的皂皂天然的淡綠色,很美。比添加了石泥的皂更討喜。我自己用肯定會做酪梨皂。但是這款油,也比較容易出皂粉,所以做好需要保溫。 c、山茶籽油跟橄欖油,這個算基礎油了,幾乎每種皂都會加。兩種油的硬度基本一樣,但是洗感不同。山茶油會更柔和一些。但是山茶油的保存期沒有橄欖油強,所以推薦在冬季使用。在夏天,似乎它的保存期限還沒有榛果油時間長,所以要謹慎入皂。 d、小麥胚芽油,做超脂,可以延長皂的壽命,同時營養豐富。 e、米糠油,不超過5%的用量可以加快T的速度。同時會使皂有點透明感。 強烈推薦月見草油,雖然這油容易壞,但是用來擦臉,絕對可以去掉皺紋,魚尾紋以及使皮膚感覺平整。買好一些的及少點,平時不做皂的話,可以用一點來擦臉,作為晚上的精華來用最實惠了。 不太喜歡的油:白油(只做了一次。覺得皂皂的洗感一般,這油有點悶)。荷荷吧油(超脂,成皂比較軟)。蓖麻油(難脫模,成皂太軟)。紅棕櫚油(洗感好,但是容易起白粉) f、馬油及鴯鹋油,動物油都有比較好的硬度,如果對動物油的味道沒那么敏感,可以采用動物油入皂,可以增加皂皂整體的硬度,并且適肌性很好。馬油入皂比較清爽,鴯鹋油算中性的一些。使用后都能使肌膚略微變白一些,可能是動物油的特性。另外有朋友嘗試過用豬油入皂,成皂也是白白細膩的,并且起泡度也良好。所以初學者可以直接在家里用大豆油,豬油等手頭可以找到的油來做家事皂。 11、平等對待每一款油。。。雖然有自己喜歡的油品,但是我還是認為應該平等對待每一款油脂,就像精油一樣。每款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不論貴賤。合理的搭配組合,一定會有想不到的驚喜。 對于以上的油量建議,只是我的個人經驗,不一定非要參照那些比例,只不過按照這樣的比例來做皂,比較沒有風險性。其實大家也可以嘗試自己來寫配方,并且調整油品的比例來看看皂皂的特性,在臺灣的皂書中,有很多配方也可以來借鑒。 -------------------------- 南方與北方的氣候不同,所用皂皂的配方也需要適當更改。 夏天濕熱的地區,適合高比例椰棕的配方,使用起來感覺比較舒適,并且由于硬度高了,皂也不容易出現融化的狀態。 北方干燥的地區,可以用低比例椰棕的配方,皂體感覺比較柔和。 同樣的一個清爽配方的皂,低椰棕,INS在135-140之間的皂,在北方用剛好,但在南方的夏天,會覺得比較滋潤。所以需要調整。 -------------------------------- 豆漿入皂:與牛奶一樣,把豆漿過濾好凍成冰塊,慢慢溶堿,這時候豆漿盡量加多一點。1.7倍的量就不適合了。可以采用2.3-2.5倍的豆漿溶堿。溶解完畢后,變成了膏狀,直接用這個類似糊糊的東東加入油中攪拌即可。 豆漿入皂在攪拌的時候堿味比較大。用黑豆漿或者其他豆的時候,溶堿可能會變色。但是不要擔心,做好的豆漿皂還是蠻好看的。 轉帖 漢宮秋月 2021年8月22日(星期日)18:22: |
|
來自: 漢宮秋月rsbcc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