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可以算是人類最早最基本的概念了,大概在山頂洞人時期,人類已經懂得了祭祀,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了鬼魂這樣的概念。到了商朝的甲骨文里,就有了“鬼”這個字。 這世界,真的很可怕,如果真的有“鬼”,從古至今,我們的周圍比比皆是呀! 很慶幸,我們都沒有見到真正的“鬼”,有“鬼”,也只是我們“心中有鬼”。觸景生情,月黑風高,荒郊野外,螢火飄飛,孑然一身之時,我們便會不寒而栗,戰戰兢兢,毛骨悚然。 但我們也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現代社會,“鬼”好像越來越多。有一首熟悉的詩寫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壞人就是“鬼”。好人被欺凌壓迫至死,總是咬牙切齒:“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你的”。壞人只是撅嘴一笑,因為他知道他自己死后會變成厲鬼。 現代社會的“死亡”,包括那些“躺平”的人,不思進取的人,很可惜,他們成了這個社會的“孤魂野鬼”。 至于那些為非作歹的人。那些貪官污吏和社會上的一些蛀蟲。這些“死”了的人,鬼魂游蕩,無惡不作。 古有“宋定伯捉鬼”,今有紀委查“鬼”,捉不完,查不盡。因為“鬼”由人“死”而生。 現代社會“死亡”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有“溫柔死”、“發財死”、“浪漫死”、“無痛死”、“娛樂死”、“節儉死”、“驚艷死”、“夢想死”、“莫名死”、“驕傲死”…… 一個駭人聽聞的“死亡”,叫做“社會性死亡”。 “社會性死亡”,是一個網絡流行詞,其含義多指在公眾面前出丑,已經丟臉丟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鉆進去的程度?,F在多用來表示自己面子全部丟光,類似于“公開處刑”。 這個“社會性死亡”,那些“網紅”、“明星”居多,曾經處心積慮一夜暴紅,緋聞纏身,便會一夜“社會性死亡”。近段時間的吳某凡,他已經進入了“社會性死亡”。 “社會性死亡”的人,不會成為真正的“鬼”,但他比“鬼”更厲害。花言巧語,蠱惑人心,還有團體的魑魅魍魎。 更可怕的是“群體性死亡”,今年甘肅某山地馬拉松越野賽事故的死亡;美國抗疫不力導致的大量死亡;網絡上的“相約自殺”…… 為什么要選擇“死亡”呢?好好活著,讓這個世界,少一個“鬼”,你就是最厲害的。 還是喜歡以前看過的一首詩:這個世界是那么地大,而你是那么的小,但這個世界沒有了你,卻又是多么地不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