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了末期,內部有宦官專權,外部有藩鎮割據,唐朝各地已經是遍地烽煙,國家已經行將滅亡了。但在這個人心離散的時候,遠在長安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將領,他趁吐蕃內亂之際,一舉攻占沙州,并遣使向唐朝報捷。在隨后的幾年中,他逐步收復了唐朝西北地區原有的十州之地,并派遣使者奉上西北地區十一州地圖,唐宣宗李忱非常高興,命令該十一州建立節度使。由于當時這十一州地區并未與唐朝當時的控制區域直接相連,唐宣宗被其忠義所感動,將其所控制的藩鎮稱之為歸義軍。統領這片土地的人是發動起義沙州的豪族張議潮,而他也是當時日暮西山的大唐王朝在西北的孤忠。 上圖為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雕像 自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在河西地區的土地被吐蕃蠶食殆盡,至建中二年,堅守多年的沙州也被攻陷,至此,唐朝的整個河西地區全部淪亡,河西人民慘遭吐蕃奴役,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們日日夜夜思歸唐朝。 張議潮,生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甘肅敦煌人,出身于敦煌的豪族。時值吐蕃災荒連年,死人無數。張議潮經過周密的準備,于大中二年率眾在沙州發動了起義,并擊潰了吐蕃,占領了整個沙州地區。張議潮隨即向當時的唐廷派去使者,通報沙州光復的消息,在隨后的幾年中,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甘,肅等共十一個州。 安史之亂時的唐朝 大中五年八月,張議潮遣使第二次去往長安,十一月,唐朝正式成立了歸義軍節度使一職,并命令張議潮擔任此職。隨后,張議潮開始整軍備戰,向占據河西走廊的吐蕃所占據的最后一個重鎮涼州發起攻擊,并于咸通二年克復涼州城。咸通四年,朝廷命令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至此,歸義軍達到了其歷史的全盛時期。但隨后,張議潮在咸通八年離開沙州,前往長安,隨后于咸通十三年病死在長安。隨后,歸義軍陷入了數年的內亂之中。 吐蕃占據河西走廊 張議潮死后,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大體上還能保持相對安定的局面。但到后來,西州回鶻攻克了其所下轄的伊州地區,張淮深的實力和威望開始大幅下降。他死后,整個歸義軍陷入了內亂之中張淮深之子張淮鼎密謀殺掉了張淮深,但他隨后又被張議潮的女婿索勛殺掉,可是這個索勛也在兩年后被張議潮之孫張承奉殺掉。但在此時,境內的少數民族開始逐漸脫離了歸義軍的控制,地盤開始大面積的縮小,十幾所管轄的地方也僅剩瓜沙二州了。張承奉時期,改歸義軍為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但卻再后來被甘州回鶻打得丟盔棄甲,使得張承奉不得不被迫認回鶻可汗為父,成為甘州回鶻政權的附庸,其實力已經大為削弱。 吐蕃吞并安西都護府 后來,沙州另一大豪族的曹議金見到張承奉如此喪失民心,便趁機取代了張承奉,恢復了歸義軍的名號,自封為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和他的后代們吸取了張承奉失敗的教訓,努力的改善和周圍少數政權的關系,并且通過聯姻設法與甘州回鶻,西州回鶻等部落建立了相對平等關系,并積極恢復與中原王朝的同屬關系,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號,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利用唐王朝的在各民族心目中的聲威,以求得在西北少數民族中取得正統地位,對內則繼續吸收瓜沙二州地區的名門望族參與政治,擴大其政治基礎。使得瓜沙二州地區的經濟和民族關系得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他們不但得到了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承認,也得到了境內的軍隊和民眾的支持。曹氏歸義軍歷經七代,但到最后也陷入了內亂和戰爭歸義軍政權最終被西夏的李元昊所滅。 歸義軍政權是在唐末吐蕃奴役漢人而引起的一次正義的反抗,他們身為漢人,心向唐王朝,但怎奈唐王朝已是日暮西山,無暇西顧,國內矛盾激化,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又生活在復雜的民族關系之中,處境可謂十分的困難。歸義軍的建立,不但證明了他們對唐王朝的忠誠,也表現出了他們所處環境和地位的尷尬。他們扎根于唐朝西北方向的大漠地區,就像一顆堅韌的小草,遠離中原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 上圖為西夏黨項族首領李元昊雕像 但他們依舊十分弱小,境內的少數民族也依舊離心離德,直到北宋時期,歸義軍最終被西夏李元昊所滅,可以說是固勢之必然,而這也正是歸義軍政權的悲劇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