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立夏 “一本好書是一位大師的嘔心瀝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懷念。” 這句話寫在小說《書店》的扉頁上。小說原文中,這句話后面一句是,“這樣的物品當然是必需品。” 想到身在歐洲的兩位網友對話。在英國的說,下個月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店鋪將開門營業,可以逛書店了!在法國的回復:法國政府把書歸為生活必需品,所以書店一直營業。 看后莞爾,又感寬慰。還是有人在乎長遠的事,雖然以現實眼光看來這些存在不能立時發生效用。 法國政府的這一觀點對《書店》女主人公弗洛倫斯也是安慰。世界上總還有一些地方與她生活了十年的小鎮不同。 大概所有的小鎮有相同氣息。安定,穩固,自給自足,往來都是打過照面的人——此時我腦中浮現故鄉的小鎮。 小鎮自有秩序,有著頑固一面,“改變態度很難”。它將人圈定在不同階級、身份中。這里的每個人不僅需遵守法規,更需遵照橫亙在法規之上的當地行事方式、風土人情。 小鎮居民已形成自己的生活邏輯。他們習慣了小鎮氛圍,感到安適,絲毫不覺拘束壓抑。不與他們相同的人才是“奇怪的”。 穿著不同的人,日常沒有過的舉動,與有權勢之人的相左意見,都成為流言趣聞。今天發生的事,明天似乎會傳遍整座小鎮。 弗洛倫斯成為小鎮人的“眼中釘”。或許在開書店之前她已經有這個身份了:生活簡樸,衣裝陳舊,丈夫離世的獨居女人。還有一次,她竟然在田野幫農夫拉住馬的舌頭!更為“出格”的是,她違背將軍夫人的意愿,在一處有爭議的房產開起了書店。 還是有一些友善的支持。農夫,童子軍的男孩,鎮上女孩一家,當地的自然風光,以及書籍,都給弗洛倫斯帶來安慰。 讀完《書店》,起初感到平靜的失望。有點不透氣,像是不徹底的呼吸。書中沒有讓人期待的局勢扭轉,或是弱者得勝。沒有戲劇性轉折。 來書店幫忙的女孩在大考中失利,沒有超常發揮。這幾乎決定了她將來的命運。 小鎮唯一支持書店的“怪人”并沒有與弗洛倫斯迸發愛情。他在生命最后為書店的聲援被掩藏在謊言之下。 書店短期盈利,逐漸慘淡。將軍夫人一直強硬,不斷施壓。她的權勢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稻草。 沒有拯救書店的奇跡出現。 小鎮像是一頭巨獸,震顫幾下,吐出了偶然吞下的“異物”。然后回歸秩序,繼續“正常運轉”。 “小鎮并不需要一家書店。” 故事結束在這一重音,我不滿足,并為弗洛倫斯的遭遇感到氣憤。然而回想時,漸漸發覺現實生活與故事并無二致。 個人在秩序或潮流面前力量微小。個人的感受遭遇似被全然吞噬。 但對弗洛倫斯來說,勇氣和耐心經過了考驗,開一家書店的愿望也已實現。“盡管失敗了,但如果你累了,失敗也沒那么令人討厭。” 小鎮的安適包含在對閉塞和保守的忍耐中。即使在今天也一樣。城市鋼筋水泥,堅硬冷漠,卻也包容萬千。 弗洛倫斯最終離開小鎮,坐上了開往利物浦的火車。 我想為她喝彩。 圖片?電影《書店》2017 △△△ 獨立小樓 --- 從一磚一瓦開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