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武漢】和派圓針專業診治膝關節、股骨頭壞死、面癱、頸肩腰等疼痛及疑難雜癥技術研修班←點擊查看 隨著超聲的普及,超聲引導神經阻滯越來越受到麻醉醫生的重視。胸部神經阻滯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手術和術后鎮痛,系統認真的學習非常有必要。 胸神經阻滯Ⅰ(pectoral nerve block Ⅰ,PecsⅠ):2011年Blanco首次描述了超聲引導下胸神經阻滯,為了與之后提出的改良法相區別,將其命名為PecsⅠ。 具體做法為將高頻線陣探頭置于鎖骨下中外1/3區域,類似于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探頭放置方式,
這種方法主要阻滯胸內、外側神經,特別適用于胸大肌深面放置假體、擴張器等手術。 (1)胸內側神經(medial pectoral nerve):由C8~T1的脊神經前支組成,發自臂叢內側束,由胸小肌的深面進入并支配胸小肌,有部分纖維穿出鎖胸筋膜分布于胸大肌的下1/3。(下圖銀色神經) (2)胸外側神經(lateral pectoral nerve):由C5~C7的脊神經前支組成,發自臂叢外側束,穿過鎖胸筋膜后走行于胸大肌深面,與胸肩峰動脈的胸壁分支靠近,支配胸大肌。(下圖銀色神經) Péez等提出的PecsⅠ與Blanco提出的位置大致相似,但是探頭放置的方向垂直于身體長軸,主要識別胸大肌、胸小肌、胸肩峰動脈和頭靜脈這四個解剖結構,采取平面內技術穿刺針由內向外將局麻藥物注入胸大小肌之間。研究結果認為該入路的優點在于遠離胸膜和血管,規避了阻滯路徑上的骨性結構如喙突,且易于置管。 胸神經阻滯Ⅱ(pectoral nerve block Ⅱ,PecsⅡ):2012年Blanco等提出改良的胸神經阻滯即PecsⅡ。 適應癥:適用于腋窩淋巴結清掃、前哨淋巴結探查、乳腺癌根治術等術后鎮痛。 方法:將超聲探頭放置于鎖骨中外1/3水平,識別腋動靜脈后向遠端腋窩方向移動探頭,直到胸小肌的邊緣。 在第3和第4肋水平,將局麻藥物10ml注射于胸大肌與胸小肌之間,20ml注射于胸小肌和其深面的前鋸肌之間和前鋸肌深面。 阻滯范圍:感覺阻滯范圍可達T2~T4,有時可達T6。具體阻滯范圍見下圖。
下面為阻滯神經的解剖與支配。 (1)胸內側神經(medial pectoral nerve):由C8~T1的脊神經前支組成,發自臂叢內側束,由胸小肌的深面進入并支配胸小肌,有部分纖維穿出鎖胸筋膜分布于胸大肌的下1/3。 (2)胸外側神經(lateral pectoral nerve):由C5~C7的脊神經前支組成,發自臂叢外側束,穿過鎖胸筋膜后走行于胸大肌深面,與胸肩峰動脈的胸壁分支靠近,支配胸大肌。 (3)胸長神經(long thoracic nerve):起自C5~C7的脊神經根,在臂叢的后方斜向外下進入腋窩,沿側胸壁前鋸肌表面伴隨胸外側動脈下行,分布于前鋸肌和乳房的外側。(下圖銀色神經) (4)肋間神經(intercostal nerve):由T1~T12脊神經的前支組成,乳腺的神經分布為第2~6肋間神經的皮支。肋間神經走行于肋骨下緣,與肋間血管伴行,位于內外肋間肌之間。內側皮支在胸骨旁伴隨血管穿出胸大肌,支配胸內側皮膚,外側皮支在腋前線或腋中線部位穿出,分布于胸外側區和胸前區外側部皮膚。第2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較粗大,橫過腋窩支配上臂內側,稱為肋間臂神經,分布于腋窩和上臂內側皮膚。 有不對的地方請您留言更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