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六十。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看原文∶“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其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這句話也是承襲前文“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從字面上非常好理解,“并”就是聚合的意思。“陽者其精并于上”,“陰者其精并于下”就是陽氣和身體的元精聚合在一起并于上,陰氣和元精并與下聚合在一起。 還有一個詞就是故而手足不便也,便就是順的意思,也就是利的意思,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便利手。大多數人都是右邊利手,就是右手比較有勁、靈活,左手不如右手靈巧。比如拿筆,大多數人都是小的時候一開始學寫字都是右手拿筆,但是也有一些左撇子是左手拿筆的,但是都被老師糾正過來了,都用右手來寫字了。大多數人都是右手便利,左手不如右手便利。右手右腳比較靈便,《黃帝內經》的看法是因為“陰者其精并于下。”面南背北而立,西方正好是右邊,就是右手邊,所以右手便利。左邊是東方,東方陽氣和身體的精氣生于上,所以東邊,也就是左邊的眼睛視力,還有耳朵的聽力就比右邊強。這是《黃帝內經》從陰陽二氣升降所推演出來的身體左右不平衡,左右強弱不同的道理。 咱們從字面上就非常好理解,就是黃帝問到這是什么道理?帝曰∶何以然?這個問是接著前面所講的“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手足不如右強也。”就是黃帝接茬問,為什么這樣呢?岐伯就是黃帝的老師,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就是東方屬陽,陽性是向上的,所以人體的精氣集合于上,集合于上部則上部聰明而下部虛弱,所以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利。 那么哪邊的耳目聰明呢?左邊的耳目聰明。因為東方屬于左邊。“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就是西方屬陰,陰性是向下的,所以在身體的話,精氣在右邊是往下聚合的,叫做并,就是聚合的意思,人體的下部就是手足,所以在西邊,也就是在身體的右邊,手足便利,但是耳目不聰明,因為精氣神已經充養到手足了,相對來講耳目精氣神就少于濡養了,所以手足就便利,耳目不聰明。 如果“俱感于邪”,如果左右同樣感受到了外邪,“其在上則右甚”,如果邪氣在上部是右側比較嚴重,因為在人體上部的右側精氣也比較弱,右側下部的精氣比較足,所以如果在身體的上部的話就是右側,薄弱的地方比較嚴重。如果在下的話,就是邪氣要是在下面的話則左甚,因為陽氣往上升,從哪升呢?從東邊升,就是從左側升,精氣神都升到左邊來了,就是人體的下部是左邊精氣不足,但是右邊的精氣足,所以如果在下面的話就是左側的身體更加嚴重一些。這是什么?這就是“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這就是“天地陰陽所不能全”在身體上的左右、陰陽二氣,包括精氣神的強弱是不同的,因此邪氣也就能趁虛而入而稽留在這個地方,就會得病,這就是這段話的整體的含義。 我們再往下細講,不同的注家他們有什么意見?“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張景岳在《類經·陰陽類》里邊注解∶“并,聚也,天地之道,東升而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于子中,極于午中,從左升而并于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張景岳是明朝人,一般人直面他的注解就能理解,他說的意思就是天道東升西降,這來源于我們古人對于自然的觀察。古人站立的方位是面朝南,背朝北。左邊是東方,右邊是西方,所以說左升右降,也叫東升西降,所以古人說左青龍,右白虎,就這意思,其實就是東方是青龍,西方是白虎,這就是四方有四神獸。這都是古人用神獸來代表四方的意思,也就是五行的意思。 天之道,東升西降,人體對應的是什么?人體對應的精氣就是從東邊升起來,從西邊降下去。后世有一個醫家叫彭子益,他認為天道左旋,地道右轉,旋就是轉的意思,左旋就是從左邊往上升。右邊他不用旋字,用轉字,右邊往下轉,右邊是西邊,所以西邊是降下來的,這樣就非常明確了,就像張介賓所講的“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于子中,極于午中”。 我們要是有一個立體的圖,大家就能理解,子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子時,半夜子時,此時的方位是在最下邊,要是掛一個大圖的話,就像一個太極圖,是圓形的,子時就在太極圖的最下面,陽氣從左邊往上升,升到最頂端,就是在圓球當中的最頂端,就是午時的位置。“從左升而并于上”,就是“陽氣于子中,極于午中,從左升而并于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精氣往上升,升到左邊,所以左邊的耳朵眼睛比較聰明,左手不便。左邊的手,因為陽氣沒有升上來,得不到濡養,所以就不便利。從古人的眼光看來,手和腳都是在下面的。眼目耳鼻氣竅都是在上面,所以在上面的得到濡養,但是在下面的得不到濡養,手足在下面,所以左側的手足得不到濡養。(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