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認知的方法,可能并不那么管用! 原本不打算寫這種科普型、實用型的文章。 原本我的想法是:方法論這種東西,每人都有一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后都是殊途同歸,換誰,也很難寫出什么花樣。 但是我看過90%的,教人如何判斷普洱茶、古樹茶好壞的文章。總結起來就是一條:牛而無毛(看似很牛逼,但卻毛用沒有)。 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會告訴你: 如何看條索,條索必須肥壯、芽頭要飽滿、要油潤、要顯毫,我想說,要是這么判斷昔歸古樹茶(昔歸條索顏色發黑,色澤烏潤,不顯毫),那估計昔歸連三線山頭都不算; 如何看湯色,如何品滋味,如何看葉底…… 從內行人的角度來講,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本質上就是牛而無毛,但距離真實的方法依然很遠! 當然,也傳遞了一個信息:普洱茶的亂象。給我的感覺就是: 1.這群做知識傳遞的、方法論,自己都不是很懂茶,即便懂,也是一瓶不滿半瓶搖,在內容誕生的早期,很容易給消費者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 2.市場教育這幫人是懂茶的,但是不想讓大家懂茶,渾水摸魚,故意讓信息不對稱,這樣才有利可圖; 二、 判斷古樹茶好壞的底層邏輯 判斷古樹茶的好壞,我們通常會從看條索、觀湯色,聞香氣、品滋味,看葉底等方面去剖析。 從這些因子入手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我自己制茶很多年,拿到一片茶的時候,也會從這些角度去分析,這是一套完整的體系。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套體系并不是那么適用,很簡單,因為古樹茶的條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都是多種多樣的,你不可能每個都列舉清楚,也沒有人可以列舉清楚。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擁有這套體系背后的一整套關于普洱茶辨別的底層邏輯。 這套底層邏輯就是:原料、工藝和倉儲(也說藏養)。 這是條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背后隱藏的一整套知識,沒有大量關于茶葉知識的了解以及實地的去考察,是難以獲得的。 我舉兩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1.就拿條索來說,不同的生態環境、樹種呈現出的條索顏色是不一樣的, 比如整個臨滄整個邦東茶區的邦東大葉種古樹茶,葉片普遍偏薄,葉子的背面沒有“毫毛”,也就是不顯毫,這樣的鮮葉含水量比較少(相對于其他產區的鮮葉),芽頭更是少的可憐,基本都是對開葉;在初制工藝階段,萎凋時間短,有的甚至都不萎凋,揉捻階段呢葉片很容易皺,這種條索出來的葉子就比較丑了,黑黑的,瘦瘦的,而且湯底比較多雜質,尤其是在新茶時候,但邦東茶香氣很好,鮮爽度很高,最典型的就是昔歸了; 再比如,勐庫大葉種,又被稱為“勐庫大黑葉”,事實上,勐庫春茶古樹做出來,顏色有點像農村瓦房上的瓦片的顏色,頭春是“瓦灰色”,春尾是“瓦黑色”,油潤油潤的,芽頭也有,但占比也不是很多。當然這只是大概率,有些山頭出來的茶葉條索就偏黑,條索在手中很有質感,也是油油的,比如“大中山”的古樹茶,這是典型森林環境造成的; 2.再拿湯色來舉個例子,你在書本上,肯定會告訴你,古樹茶,湯色金黃,發亮,越亮越好,這是內涵物質豐富的體現; 其實不然,再用勐庫茶來舉個例子,其實勐庫比較頂級的古樹茶,湯色都是帶“綠”色的,黃中帶綠,很通透,或者就是鵝黃通透,那肯定有人杠我,說這是新茶,存放一段時間之后,這個綠色就會消失,這當然沒有問題,但茶友們,其實新茶照樣可以做出這樣金黃透亮的茶湯,不僅不影響口感,還會降低茶湯的澀感,增加茶湯的香氣,但這種工藝是有問題的! 公認的普洱茶初制工藝是:采摘——萎凋(攤晾)——殺青——揉捻——曬干,如果在揉捻和曬干之間加上“發酵”工藝,那茶色不僅會變得金黃透亮,而且香氣、滋味都會上升一個檔次,但是這種茶的后期轉化空間就很小了,放個兩年,湯里就沒東西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判斷體系,沒有個三五年的仔細研究是很難出來的,如果只是通過表面的那一套東西去判斷古樹茶的好壞,那估計學費要交大了! 三、 記住一句話:取其神,忘其形 既然如此,有沒有“速成”的秘訣呢? 答案是當然的。我們的標題是“如何判斷好壞”,判斷當然是綜合的,但最主要還是要依靠嘴巴,我的看法很簡單: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 作為茶友,在喝茶的時候,只要能記住三點就ok: 1.透過口感喝湯感;普洱茶相比于其他茶類最大的優勢就是湯感的厚度,如果湯里沒東西,那所有的甜、苦、鮮都是在扯淡,所以茶友們在品飲時,一定要透過這些能直接感受的東西,用自己舌頭去感受湯感是像雞湯一樣醇厚,還是像雞在水里洗了個澡; 2.透過聞香喝湯香;看到過很多人喝茶時拿著蓋碗蓋左聞右聞,拿著公道杯、品茗杯嗅來嗅去,其實我想說毛用沒有;古樹茶的香氣一定是隱藏在茶湯中的,如果茶湯里沒香氣,那外在的香氣再是高揚、高銳都沒有用,湯香又稱作“水含香”,我個人理解是茶湯與香氣的融合度,是茶湯進入嘴巴后才能感受出來的,融合度高,湯香好,融合度低,湯香弱,感覺茶湯入口瞬間,感受到的香氣,屬于融合度低,茶湯經過舌底,將要咽下去時,感受到的香氣,屬于融合度高; 3.拋棄引導觀本心;我記得有一次幾個人一起在品飲小荒田古樹時(勐庫東半山的一個寨子),喝到第三開還是第四開忘記了,一群人開始在討論這款茶的香氣,大家都說這款茶有明顯的桂花香,而當時的我沒有感受到,聽到這話時,我仔細品飲了第五開,出奇的發現了桂花香。而此后喝過無數次的小荒田,一次也沒有喝到過。而我舉這個例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在喝茶的整個過程中,不要有心理預設、不要被別人引導,遵從自己嘴巴、身體所感受到的,這,才是最真實的。 四、 三大秘訣,幫你快速判斷古樹茶的好壞! 上面一段可以稱作“心法”,這一段說點“招式”,也就是方法論。 招式一:“燜泡法” 這一招是常年混跡茶山的料頭最常用的收茶方法,燜泡法的原理類似審評,客觀,穩定,核心點是找缺點,方法很簡單,一泡茶上來先正常沖泡一開,感受這款茶的基礎滋味;第二開悶五分鐘。五分鐘后出湯,喝一口,含在口中15s左右,讓茶湯充分與口腔接觸,然后吐了。第三開,也是正常出湯,感受茶的耐泡度; 一款茶充分沖泡5分鐘,能將其所有缺點都能充分展現出來,很多正常沖泡時不能捕捉的點、在這個時候都會展現出來,我們要捕捉的包裹: 1.茶葉的異味,我常說“茶生異香必有妖”,這樣燜泡,很容易悶出正常情況下很難捕捉的怪味,比如“煙味”、“霉味”以及一些令自己不舒適的味道,一旦遇到這種味道,直接遺棄; 2.苦澀化開的速度,悶5分鐘,任何茶葉都會出現苦澀味,不要在意,感受苦澀化開的速度,速度越快越好,繼而感受茶湯的回甘生津; 3.這一開不要咽下去,對胃非常不好; 4.第三開,需要感受茶湯的耐泡度,如果發現茶湯厚度斷崖式下滑,比如出現水味,那說明這個茶耐泡度一般,有可能不是古樹;如果茶湯厚度有所下滑,但不是很明顯,說明耐泡度不錯; 招式二:對比參照法 很簡單,在品鑒未知茶葉前,先找一款已知茶葉作為參照,已知的這款茶葉必須是自己熟悉的,能掌握茶性的;你要做的的就是控制客觀條件,比如相同容量的蓋碗、水溫、沖泡手法等等; 先喝已知款,再喝未知款,一泡一泡的對比,秘訣在于,兩款茶的口感,最終是誰的滋味留在嘴巴里,那就是誰勝出; 注意,在品飲過程中,如果感覺快要分不清兩款茶各自的滋味是什么時,記得喝一杯白水,或抽一支煙,斷一下,從頭再來; 招式三:控制變量,只喝一個點。 在喝茶時候,我們能控制的變量還是比較多的,比如人數的多少、時間點的選擇,蓋碗的容量、水溫、沖泡手法,甚至出湯時間的快慢,能控制的盡量控制 秘訣是,每次只喝一個點,多次品飲。 這個方法有點類似宋朝大文學家的蘇軾的讀書方法——八面受敵讀書法。蘇東坡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八面受敵”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 。這個方法對于茶葉同樣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