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印為稀罕貴重之物。皇帝死后有謚號。根據謚號治印供奉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吧。這里介紹的“漢哀帝璽”就是一例。規格:高9.2cm,寬10.5cm ,重2.3公斤古樸獨特,雕刻精細,沁色自然,包漿厚重。印面、印臺、印蓋均鎏金處理,圖案華麗。采用尋龍尺場共振檢測儀檢測為距離今天2000年,公元1年,漢平帝劉衎(kan)1年器。采用場共振年份檢測儀復核相同。印蓋和印臺的連接結構,包括印蓋和印面內襯臺口,使印蓋得以固定和定位,能夠準確地跟印臺形成特定的配合關系。保護印臺面精心設計的皇權圖案。重慶市古源堂世傳,應邀前去鑒定。寶主言出土于清朝末年,時盛帝璽之木盒已朽。關于漢哀帝之死,正史記載如下:“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宮。秋九月壬寅,葬義陵。”注:“臣贊曰:自崩至葬,凡百五日。義陵在扶風去長安四十六里。”①《漢書》對漢哀帝的評價很高:“贊曰:孝哀自為籓王及充太子之宮,文辭博敏,幼有令聞。賭孝成世祿去王室,權柄外移,是故臨朝婁誅大臣,欲強主威,以則武、宣。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即位痿痹,饗國不永,哀哉!”②稱贊他文學詩詞歌賦水平很高,且才思敏捷,從小就名揚天下。喜歡看人騎射聽武戲。可能患有運動神經元病或者重癥肌無力,以至于“饗國不永,哀哉!”,這里道出了謚號為“哀”的原因。 劉欣繼位后,面對社會危機深重,很想有所作為,他任用大臣孔光、師丹,何武擬定了限田、限奴婢,抑制非法兼并的方案。后遭到了貴族官僚的反對,沒有能推行。 漢哀帝死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補充記載了一個重要史實:“收取璽綬”:“太皇太后聞帝崩,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資治通鑒·漢紀·王莽復出》)這里的太皇太后:即王政君,哀帝即位后被尊為太皇太后。這里的皇帝即漢哀帝。綬是古代官員系在腰間的佩帶,上面可以系印。綬帶顏色的不同,標志著官位的高低不同。而綬帶還與不同的璽印材質、形制配合使用。璽綬是古代印璽上所系的彩色絲帶。借指印璽。《漢書·高帝紀下》:“使 陸賈 即授璽綬,它 稽首稱臣。”皇帝駕崩,太皇太后要做的頭等大事就是“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這里透露出了西漢政治的如下情況:一,許慎《說文解字》印是“執政所持信也。”印璽不僅是皇權所系,而且是國祚的象征。皇帝印璽代表皇權,而皇權不可一日旁落。皇帝印璽本來由其男寵大司馬董賢掌管,碰巧董賢又是個偽娘,乃毫無主見的銀樣臘槍頭,居然就乖乖地交出了印璽,即史載的“收取璽綬”,也就是繳獲了皇權。毫無疑問,她還接收了兵符,把刀把子捏在自己手頭。然后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樞。自此,西漢政局就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代管了。二,王、傅外戚爭權。哀帝劉欣在位時重視自己的傅、丁外戚。他封尚在人世的生母傅氏以尊號——定陶恭皇太后,就是為了排斥王姓外戚(還有著名的趙飛燕聯手傅氏合伙攪局)。當時王莽為了維護王家利益,反對哀帝重傅氏外戚而與王太后爭位,曾被貶回新都。所以,哀帝駕崩的當天,急不可耐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第一時間就直奔未央宮,目的就是要搶在傅氏外戚之前奪印。因為哀帝的皇后傅氏就是漢哀帝祖母傅太后的親侄女。傅太后和哀帝親上加親之策,也是為了強化傅氏外戚的地位。但“姜還是老的辣”,可憐的傅皇后最后竟然也被王政君逼迫自殺。三、王政君奪印可謂駕輕就熟。她歷經元、成、哀、平、孺子嬰五朝,元帝、成帝駕崩以后都是由她統攬大局,頒謚舉辦國喪,直到 迎立新君登基,王政君可以說是西漢政壇的老油條了。當然。她的成功是由于對手大司馬董賢和傅皇后的懦弱可欺。四、漢哀帝的印璽被太皇太后搶跑了,駕崩的皇帝好歹也是九五之尊,總得給點面子吧。太皇太后王政君老謀深算,于是召集群臣議頒謚號,并精心治印供奉。這個就是“漢哀帝璽”之由來。好在國喪的時間非常充分:“自崩至葬,凡百五日”,完全可以精心打造漢哀帝璽。五、王政君又太過于崇拜皇帝印璽了,她不明白皇帝印璽要發揮作用還需要若干附加條件,即權勢。漢朝學者班彪班彪在《漢書》中對王評價政君:“孝元后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余載,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位號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夫!”到他的侄兒王莽權勢熏天之際,你太皇太后手握帝璽不放已經無關大局了。“擲璽責莽”,徒留笑柄。于是,我家王莽先生順利地登上了新朝皇帝的寶座。謚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直至秦始皇認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后又恢復了謚號制度。漢哀帝在位僅僅七年而逝,謚“哀”有同情的意味。璽是皇權的象征,例如璽根據不同形態也分為:戒璽(皇戒)、權璽(權杖),國璽(御印),令璽(金牌)等;漢哀帝璽為謚璽一類。《續<漢書>新解》云:'璽,黃羅傘下、蓋皇帝'。意即:'皇帝在黃羅傘下統治天下,風雨無阻'。淺人往往是豬腦殼,有謂秦漢用竹簡,指姆大寬,怎么能夠蓋這么大的帝印呢?劉熙《釋名》回答了這個問題:“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兩漢及先秦時期的璽印除了直接抑印于陶器等器物上,鈐用封泥作為憑記即是其用印的基本方法。后世的火漆功用與封泥同。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亦有不少關于璽印方面的記述,當年“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意思是用璽印封住詔書。——防止別人偷窺文字內容。武帝詔書用的是皇帝御璽,即國璽。其實,戰漢時代的帛書帛畫不斷問世,而大印更可鈐蓋于絲帛之上。近年來更發現先秦就已經發明和使用紙張了。1、其中,“帝”字應為精力充沛的好事者所為,乃參考了岳麓禹碑的“帝”字加以變化而成(參《中國篆刻大字典》上冊1334頁)。不同的是,這里是“示”字打底,表示此印是祭祀已故的帝王。為帝王專門造字,也是封建時代的一種特權。此系漢哀帝逝后以謚號“哀”皇帝治印的絕無僅有的例證。編碼1是帝璽主人漢哀帝劉欣的象征,西漢的龍形象。也就是璽蓋上濃墨重彩的龍:編碼2按照封建時代的貫例應該是鳳,龍鳳成雙。這里卻又是一條龍,龍配龍?只是此龍尾有鮮明突出的紅色花飾,打扮妖艷,猶如今日流行的偽娘,原來卻是真龍天子的男寵而已。漢朝從劉邦到漢哀好男色之風盛行,幾乎每個皇帝都有一個至幾個美男子作為性愛對象,并且都記入了正史。如高祖的籍孺,漢惠帝的閎孺,漢文帝的鄧通、趙談、北宮伯子,漢景帝的周仁,漢昭帝的金賞,漢武帝的韓嫣、韓說、李延年,漢宣帝的張彭祖,漢元帝的弘慕、石顯,漢成帝的張放、淳于長,漢哀帝的董賢等,真是數不勝數。特點是這些美男多數是宦者,以后的地位顯貴了,仍然扮演著這一皇帝私寵的特殊角色。據統計,自西漢高祖至東漢寧帝,就有10個帝王有過男同性戀的史跡,在西漢25個劉姓帝王中,占了40%。就連一向被后世認為是英明君主的漢武帝,所寵的男子也竟達5個之多(引自網絡)。但今日人們贊頌漢武帝連篇累牘,唯獨在這一點上不原諒漢哀帝之私寵董賢,網絡上更罵不絕口,試圖憑借這條罪狀全盤否定劉欣,是否過分了一點?須知主持漢哀帝璽制作的是劉欣昔日政治敵太皇太后王政君,她不忘在印面圖案上做點手腳,影射一下漢哀;反正人死不能復生,你奈我何?王政君所為可以理解。今日偽娘帶有很強的萌屬性,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角色。隨著偽娘角色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男性動漫愛好者開始喜歡偽娘。今人既然跟劉欣同志沒有私怨,故評價不仿客觀一些。編碼10為兩層外圓圍繞的中心圓圈,是為太極。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易經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思想的圖案表達符合西漢政府以黃老之術為統治思想的時代特征。佛教起源于中國③,故西漢晚期出現佛陀形象自然而然。誠然,也反映了漢哀時期人們對佛陀形象的認知狀況。過去,人們一般認為佛教在東漢漢明帝時期才開始進入中國。實際上,史載有:秦始皇五年,西域沙門室利防等18人攜帶梵本經籍到咸陽,但被趕走的相關記載。可惜尚未證實。由此可見,西漢晚期可能已經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傾向。第一,以等邊三角形強調皇權的鞏固。編碼4、5、6三個獸輔首確定了印臺平面,形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此三點的復數構成正三角形 ,等價于 A+wB+w^2C=0 。為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其三個內角也相等,每個內角均為60度。由于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和三條邊都相等,固定了一條邊以后,等邊三角形就只有唯一的一個頂點。因此,等邊三角形也是最穩定的結構。藝術家用以象征皇權的鞏固,疆土之完整,是謂金甌。此三點將外圓劃分成為三段綠色的半環,環內為許多C形簡化龍紋,象征龍子龍孫,瓜瓞綿延,祝頌子孫昌盛。有詩為證:《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秦朝以前,開國帝王對前朝帝王都會采取趕盡殺絕的方式。但是,從王莽篡權后,新生了一種模式,那就是——善待前朝君王。未殺一人,包括為漢平帝謚“哀”治印供奉,收買人心。盡管漢平帝在位時曾經把自己“貶回新都,閉門思過”。該漢哀帝璽治成以后,當舉行過奉安大典。其實,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能者上,這本來就是上古的規矩。王家出的這個皇帝其實能力蠻超群的。莽姑母孝元皇后史載“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余載,羣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王莽因緣元后長久秉政,三十八歲為大司馬;五十二歲為攝皇帝;五十四歲再為真皇帝。篡位后封孺子嬰(5-25)為“定安公”,奪位之時猶惺惺作態,涕泗橫流,史載如下圖。其紿偽虛矯若此。據上引,王莽機關算盡的謀奪帝位,仍需假藉天命難違以惑眾,故不弒孺子嬰更可印證天命所歸。據陳登武研究“王莽即位后,優禮孺子,保全劉氏,未誅一人,在國史上誠為少見。”莽自漢成帝元始元年(前 16),以三十歲封“新都侯”起,即收拾人心,準備登基,其得國成功的原因如下:首先,漢平帝為《漢書.帝紀》最后一卷,《漢書》中并無孺子嬰之〈帝紀〉只有〈本傳〉,故不能算是得位君主。初,王莽立孺子嬰卻名曰“皇太子”,雖用以繼纂漢平帝之后,卻未讓孺子嬰正式踐祚,帝位空懸而不決,任由王莽改元“居攝”,為“攝皇帝”、“假皇帝”幾達三載。故嚴格來說王莽只是篡漢而非篡孺子嬰,故當時并無所謂“退位詔”或“太后令”的形式,甚至傳國璽因孺子嬰未立,璽由元后保管,為王莽脅迫而繳出。王莽既已有三年實質帝王的恩威并施,如奪一個空懸的帝位,只是在指掌之間,又眾臣與孺子嬰并無君臣關系,何來保漢忠君之念?此與劉裕篡弒一個實質皇帝不同。再其次,王莽之姑母元后王政君,歷經元、成、哀、平、孺子嬰五朝,享年八十五歲,養成王氏一族長期輔政,前后有五人出為大司馬大將軍,此史例并不多見。外戚累世權傾朝野,故史載“祿去公室,權在外家”。王莽待政敵陸續鏟除后,即堂而皇之以攝皇帝禪代漢室,元后雖怒罵王莽如下圖,稱“豬狗不食其余。”然漢平帝崩后,元后不堅持孺子嬰立即踐祚為帝,一反史例用王莽為假皇帝,此乃開門揖盜之舉,虛空帝位已實質承認王莽奪國的正當性。王莽于漢無文武之功,憑巧言虛矯的身段能篡漢得位,其寄托于元后饗國六十余載的權勢,此是王莽最有利的天時條件。最后,王莽仕漢歷經十七年(前 8?9)的權力斗爭,并無顯著文武功績可言,當羣臣盛陳王莽功德時,元后甚至疑問曰:“誠以大司馬有大功當著之邪?將以骨肉故欲異之也?”初,王莽逼殺奴之子王獲自殺,以示大公無私。又誅子王宇與媳只為勾結漢平帝外戚衞氏,明示與政敵勢不兩立,雖親子亦不放過,此有殺雞儆猴之用。王莽又長期極力團結讀書人,響應漢儒論政,不認為有萬世一統的王朝;亦不認為有歷古不變的政策。錢穆認為“儒者主張王朝德衰,天降災異,禪國讓賢由新圣人受命。武帝前,漢儒鼓吹變法;武帝后,漢儒鼓吹讓國。”甚至漢宗室劉向亦主張“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先秦的堯舜禪讓此種以儒家禪讓與陰陽家節制王權學說,合流而成儒學新說。民眾對王室雖無仇恨亦無感情。迨王莽出,得到民眾的擁戴,大漢王朝遂于人民冷漠態度中垮臺。顧炎武亦言“漢儒襲誤承偽,遭新莽之篡。”此說有欠公允。綜合以上的變法讓國思潮,正給予王莽登基的人和條件。王莽失敗之后,原本的所謂禪讓賢者的說法從此就沒人提及,政治理論從此消亡,逐漸轉為皇帝千秋萬世,一統江山的政治制度。惜哉!由堯舜禪讓制演變而來的西漢變法讓國思潮,可以稱為儒家民主主義。相對于萬世一統的專制主義,不失為一個合理的選項。因此,我對于王莽建立的新王朝給以相當的評價。綜合觀之,王莽順應天命登基建“新”,為符天命之所歸,不弒孺子嬰并封為“定安公”,史載“凡戶萬,地方百里,為定安公國。”后,定安公孺子嬰時已長大,被擁立欲代更始為帝,更始遣兵擊破殺之,得年二十一歲,孺子嬰終不能稱帝。在劉宋武帝劉裕創立篡弒史例之前,王莽只篡不弒的先例,為劉宋前各代權臣所效法之,形成一個只篡奪皇位不弒遜帝的通則。 “漢哀帝”是西漢皇帝劉欣死后給他的謚號。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哀帝劉欣生平漢成帝無后,為延續漢家天下,成帝劉驁詔定陶王劉欣和中山王劉興進京,準備從中選一人為皇太子,以續帝位。劉欣為孝元帝劉奭(已歿)的孫子、定陶恭王劉康(已歿)的兒子;劉興為元帝劉奭的三子,也就是成帝的三弟。在討論過程中,御史大夫孔光(孔子的十四世孫)以《尚書》中商殷的兄終弟相繼為例,主張立成帝三弟劉興為太子。成帝在考驗二人的時候,發現劉興文學水平很有限,餐桌禮儀也不懂;而劉欣則“文辭博敏”,對成帝的問詢對答如流,因此成帝傾向于劉欣。同時劉欣的祖母傅昭儀也暗中賄賂昭儀趙合德和成帝七舅驃騎將軍王根,二人在成帝面前對劉欣大加稱贊。終于,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立劉欣為太子。一年后成帝病故,劉欣繼位,是為漢孝哀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平。”哀帝本身體弱,元壽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8月),病故,時年二十八歲。此時離王莽登基(公元6年)還有七年。 劉欣繼位后,面對社會危機深重,用大臣孔光、師丹,何武擬定了限田、限奴婢,抑制非法兼并的方案。后遭到了貴族官僚的反對,沒有能推行。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為了維護王家利益,反對劉欣封生母傅氏以尊號與王太后爭位,被貶回新都。王莽閉門自守,天下為之叫屈。王莽的二兒子王獲因為殺了奴隸,王莽令其自殺償命。王莽在新都閉門3年。有數百人上書皇上,為王莽叫屈。 劉欣有男同性戀者為“斷袖之癖”。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劉欣病死于長安未央宮。死后的謚號為哀帝。①《二十五史.漢書.哀帝紀》頁396,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③王德塤:《五件紅山隕鐵制品改寫宗教史》,載“青銅器鑒賞”公眾號2020年11月3日。王德塤: 1950-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長,西南師范大學畢業,雙專業。貴州省社會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獲得者,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廈門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員、《上古文明研究叢書》編委、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收藏家協會顧問、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貴州鎮寧竹王文化研究會顧問、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