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王莽第一次當政
叔叔王鳳病重時,將侄兒王莽和外甥淳于長推薦給漢成帝和王政君。王鳳死后,王莽擔任黃門郎,成為皇帝的低級侍從;淳于長從黃門郎升任侍中,擔任高級侍從,后來又升到衛(wèi)尉,負責皇帝安全,位列九卿。顯然淳于長比王莽受寵很多。 王莽在擔任黃門郎期間,認識了同為黃門郎的幾個人,如前文提到的揚雄、劉歆。劉歆是宗室弟子(前文提到的劉向的兒子),他們都認為,儒學是挽救天下危亡、建立理想國的法寶;同時,也對此時占據(jù)著朝廷主流地位的經(jīng)學博士們不能實質性推動改革而不滿。 過了一段時間,王莽升遷為射聲校尉,顧名思義就是一群弓箭手的首領。 又過了幾年,漢成帝想立一名美女為皇后(之前許皇后已經(jīng)被廢),這位美女在歷史上非常有名——趙飛燕,她的妹妹趙合德也是歷史級別的美人。 ![]() 皇帝想立后這個想法,最大的反對者是太后王政君。淳于長弄明白姨母(淳于長是王政君姐妹之子,可以參見上一篇的王氏族譜)嫌棄趙飛燕出身不好。皇帝聽說后立刻把趙飛燕的父親封侯。 漢成帝知道母親王政君做了讓步,便想回報王家。他追封王莽的父親王曼為新都侯,由于王曼死去多年,于是王莽順理成章地繼承這一爵位。 (新都侯這個爵位中的“新”,指的是南陽郡的新野,“都”指的是新野的都鄉(xiāng)。南陽至今仍是中國的腹心地帶,也是筆者的故鄉(xiāng)。如果沒有自小從當?shù)貧v史上看到劉秀的事跡,筆者也不會對王莽產(chǎn)生興趣,進而寫下這個系列了。 西漢南陽郡地圖如下,紅色標準區(qū)域就是新都,與今天湖北省接壤。順便也說明我們南陽在古代其實算是南方,怪不得我們吃甜粽子,喝甜豆腐腦~) ![]() 所謂“加官進爵”,爵位有了之后,官職也有提升——王莽從射聲校尉升遷為騎都尉,掌管羽林騎(三國中的曹操、呂布、徐晃都曾擔任此官職)。同時他還兼任光祿大夫,這些都是外朝官職,另外他還有個侍中的頭銜,這是內朝官職,可謂武林高手,內外兼修。 淳于長在立后上有功,沒過多久就被封為關內侯,于是王氏家族一門十侯,權傾朝野。
淳于長和王莽兩個表兄弟,性格上差異也很大。淳于長飛揚跋扈、長袖善舞,王莽則是謙虛謹慎、一絲不茍。 上一篇說到王鳳病重時,淳于長和王莽侍奉湯藥,日夜不休。現(xiàn)在王根病重時,淳于長再也不愿意侍奉了,他的眼里只有皇帝和皇太后。而王莽則踐行儒家的“孝悌”道德,聲望日隆,即使他不愿意爭新任大司馬之職,外面的人也會推動他前進。 淳于長好色,偷偷與一個叫許孊的女子混在一起。該女子何許人也?她乃是漢成帝前任許皇后的姐姐。許皇后知道這層關系后,托姐姐找淳于長,讓他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說好話。 結果淳于長竟然寫信調戲許皇后,沒辦法,調戲皇后包含了強烈的禁忌意味,是其他任何女人都比不了的。許皇后自然倍感屈辱,但畢竟有求于他,也只能暫時忍受。 ![]() 王根病重,打算退休,他必須選定王氏家族其中一人來繼任大司馬,種子選手就是淳于長和王莽兩人。選擇淳于長,皇帝和太后都會很高興,選擇王莽,以他的性格,必定會忠于自己。 王根拿不定主意,淳于長躍躍欲試,王莽陷入糾結。為啥糾結呢?因為儒家的傳統(tǒng)倫理講求仁厚、禮讓,淳于長是自己的表兄,官職比自己高(淳于長位列九卿),但是淳于長的種種作為顯示他不是一個好的輔政者。 這個時候,儒家另外一面發(fā)揮作用,就是我們之前大幅篇幅講解的齊學派(公羊學),齊學崇尚權變,因此才有公孫弘巧殺主父偃,逼走董仲舒(見系列三),王莽對天下的責任心和儒家對于入世地位的渴望,讓他做出選擇。 王莽趁著照顧王根時,說明淳于長提前封官許愿之事,又向姑母王政君揭發(fā)淳于長私通許孊丑事,得到姑母同意后,又向漢成帝講述一遍。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此時還不知道淳于長調戲許皇后的事情,因此漢成帝也不知道,于是便只讓淳于長離開長安,返回封地思過。 沒想到此時王家有個“豬隊友”紅陽侯王立,他趁著淳于長要離開長安,安排兒子上門索要一輛馬車——漢成帝曾經(jīng)乘坐該馬車出門玩樂。淳于長也想翻盤,于是加送金銀珠寶,讓王立在成帝面前說自己好話。 王立是個草包,成帝也知道,所以王立在漢成帝面前說三道四,不得不令成帝生疑。他決定調查王立,王立一害怕,就讓兒子自殺,結果弄巧成拙,成帝對淳于長也起疑心,讓廷尉查辦。 ![]() 淳于長主動交代了與許皇后之間的事情,這讓漢成帝忍無可忍(是個男人都不可能忍受綠帽,精神上也不行),只好賜死淳于長和許皇后——王莽沒有了對手。
王莽接任大司馬一職,時年三十八歲,年富力強,前途無量。 漢成帝一直沒有子嗣,決定立侄兒劉欣為太子,繼承人的確立,使?jié)h成帝登基以來最大的隱患得以消除。 可惜,沒過多久,正在盛年的漢成帝突然駕崩。王政君憑借皇太后的身份出面穩(wěn)定政局,同時嚴查皇帝駕崩之前起居飲食,結果趙合德昭儀聞訊自殺——漢成帝的死成為歷史謎案。 趙合德比姐姐趙飛燕更得皇帝寵愛,所以她要為皇帝的離奇死亡負責,這倒也保護了趙飛燕和趙氏外戚家族。 太子劉欣登基,史稱漢哀帝。 ![]() 按照慣例,新帝登基之后,舊的外戚勢力退場,新的外戚掌權。但劉欣非漢成帝親生,于是出現(xiàn)了同時存在四家外戚的情況:
劉欣即位當天就按照慣例尊王政君為太皇太后,趙飛燕為皇太后,大赦天下。 熟悉外戚傳統(tǒng)的王政君,立刻讓王莽辭去大司馬,這自然是與王莽商議過的,是一種以退為進之法。 此時新皇帝還需要依靠王氏家族,畢竟他被立為太子時得到王政君的首肯。于是告訴太后“大司馬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于是王莽繼續(xù)擔任大司馬。 但是四門外戚同時干政的局面還在持續(xù),矛盾早晚會爆發(fā)。 有一次重要宴會,王政君、傅太后均出席,王政君是皇帝法統(tǒng)上的祖母,傅太后則是皇帝血緣上的祖母,內廷禮官將傅太后的座位與王政君并列,王莽見到后,極為不悅,說“藩妾,何以得與至尊并”,此事大大激怒傅太后。 王莽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與王政君血緣親近,另一方面是他的儒學倫理認為,既然皇帝繼承的是成帝的皇位,自然應該以成帝之母王政君為尊。(明朝嘉靖年間,有個“大禮議”事件,與之類似,讀者如有興趣,可自行查閱。) 在傅太后事件上,王莽雖然有自己的立場,但畢竟引起非議,且內朝官領袖與太后不睦,影響不好,還不如暫時遠離漩渦中心,以圖后進。 幾個月后,王莽第二次請辭,漢哀帝同意了。此時距離王莽擔任大司馬尚不足一年。 十四、漢哀帝的“霸道”余暉
劉欣是西漢末期極有想法的一位皇帝,他是藩王出身,了解地方民情。西漢自宣帝、元帝以來,祥瑞與災異迭現(xiàn),關于漢德已衰、漢帝讓賢的謠言時而出現(xiàn),儒生們雖然倡言改制,但儒家的天人感應理論本身就是謠言的土壤。 因此劉欣可能對儒學頗為警惕,對元帝、成帝篤信儒學不以為然。他的施政策略,是效仿武帝、宣帝,重視漢朝自身傳統(tǒng),講究“王霸之道雜之”,對儒學加以利用但并不篤信。 面前擺在自己面前的大難題就是外戚專權,導致皇權旁落。 ![]() 王莽辭任大司馬后不久,一位臣子叫解光的,彈劾王氏其他子弟“僭越”,如宅邸裝飾僭越,出門排場僭越,施政權力僭越等,皇帝借機將王根去職,王況貶為庶人,兩人舉薦之人一并逐出內廷。 接著,這位解光大哥又上書彈劾趙氏家族,說趙氏暗害其他妃嬪,導致先帝無子。但是若非漢成帝沒有子嗣,哪輪到劉欣登基呢?所以劉欣善待趙飛燕太后,將趙家兩位侯爵削去,使之不成氣候。 這樣,之前蔚為壯觀的四大外戚就變成傅、丁、趙三家聯(lián)合對抗王氏一家的格局。
在漢哀帝打擊王家的時候,王政君下令將家里多余的土地無償分給貧民耕種,贏得良好名聲。 同時,傅太后咄咄逼人,王政君身為太皇太后,每次出門都要避開傅氏和丁氏,民眾對王家深有同情。 漢元帝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漢成帝(母王政君),定陶王(母傅昭儀,子漢哀帝),中山王(母馮昭儀)。 元帝時期,傅氏和馮氏爭寵,王政君根本不入她們的法眼。在打擊王氏之后,她的目標變?yōu)橹猩酵躐T太后。(女人的妒忌真可怕) ![]() 一位皇帝的近侍從中山國歸來后,告發(fā)馮太后詛咒漢哀帝和傅太后,先后派多人去查,毫無所獲,最后傅太后派人刑訊馮太后及其家人,有人不堪屈打成招,說馮太后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山王獲得皇位。 馮太后及其弟飲鴆自殺,以死明志。此案對漢哀帝的前期執(zhí)政造成惡劣影響,不少朝臣同情馮太后,越來越多的人討厭傅氏家族。
馮太后一案期間,有近臣上書提出傅太后和丁太后的尊號“恭皇太后”“恭皇后”,都是來自“定陶恭皇”,而定陶只是一個王國,與其帝國外戚的身份不符,建議制定和皇族相稱的禮儀,并給定陶恭皇在長安建立宗廟。 此時的“三公”丞相孔光、大司馬傅喜、大司空師丹全都反對,傅喜作為傅氏家族成員也反對,可想而知傅太后何其不得臣僚的歡心。 不久之后,大司空師丹被罷免,京兆尹朱博升遷為大司空。朱博接著向傅喜和孔光發(fā)難,傅喜被免大司馬,離開了長安;孔光最慘,罷免丞相,免為庶人。 ![]() 朱博上位為丞相,然后他和御史大夫,共同彈劾已不擔任官職的師丹和王莽。這里面深層次原因為朱博堅定捍衛(wèi)漢帝國傳統(tǒng),這與劉欣追跡武帝、宣帝的執(zhí)政精神高度一致。 朱博的上奏得到劉欣的支持,師丹徹底失勢,被免為庶人;王莽因為王政君的面子,沒有被奪爵,但是取消一切待遇,逐出長安。王家在長安的只有擔任侍中的王邑。 這是對王氏家族的最沉重打擊,距離王莽罷免大司馬僅兩年。王莽不得不待在新都國接受郡守和國相的看管,在中央的影響力幾乎蕩然無存。 十五、王莽第二次當政
回到新都國的王莽,仔細研究了當下形勢,覺得王家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王莽在南陽郡期間,王家最大的敵人傅太后去世了。碰巧天象出現(xiàn)日食,漢哀帝劉欣循例承擔過錯,大赦天下,舉賢良。 舉賢良我們之前講過,像董仲舒,公孫弘都是舉賢良發(fā)掘的人才,這次推舉的賢良里有不少儒家弟子,他們給皇帝上書,說要把王莽請回來。 此時王政君已經(jīng)老邁,傅氏受天下人指責,招有賢名的王莽回來,一方面可以顯示漢室的仁孝,一方面可以減少傅氏的影響,何樂而不為呢?于是漢哀帝很快下詔讓王莽返回長安,但不給予任何官職。 王莽回到長安時已經(jīng)四十五歲,而漢哀帝劉欣才二十出頭,劉欣敢于把王莽召回而不起用,就是覺得王莽會死在自己前面,這樣王家就不足為懼。 王莽此時的心情應該如下圖所示。 ![]() 事實上,王莽回到長安后,堂弟王邑曾經(jīng)以王政君的名義向漢哀帝推舉王莽(由此可知王王政君與哀帝幾乎不往來),結果被漢哀帝識破,王邑被逐出中央,去外地做官了。 王莽甚至想讓御史大夫何武(我們之前講過“何武定三公”,他也是儒臣)舉薦自己擔任太常,太常位高但無實權,皇帝應該不至于反對。 結果何武堅決不愿意,他從宣帝時入仕,歷經(jīng)宣、元、成、哀四朝,之前曾被罷免,剛托寵臣董賢(下文詳述此人情況)的關系而被啟用。由于皇帝對王家極端不信任,他不想因為舉薦王莽而惹禍。 王莽很失望,他感覺自己進入一個死胡同,人生一眼能望見盡頭。
人生就是這么奇妙,傅太后的死得以讓王莽順利重返長安。回到長安后的王莽正迷茫期間,漢哀帝劉欣也駕崩了,時年二十五歲。 哀帝死時,寵臣董賢(當時只有23歲)權力最大,之前我們一直沒有刻意介紹他,現(xiàn)在補上。 ![]() 有個不怎么好的成語叫“斷袖之癖”,說的就是漢哀帝劉欣和董賢的故事。哀帝經(jīng)常和董賢同坐同臥,有一次哀帝想起床,發(fā)現(xiàn)董賢壓住了自己的衣袖。哀帝擔心驚動董賢,就用劍截斷了自己的衣袖,于是后世就用“斷袖之癖”代指男同性戀。 在漢哀帝削弱儒臣和王家的過程中,董賢出了不少力。后來董賢封侯,擔任大司馬,衛(wèi)將軍,領尚書事,妹妹也被封為昭儀,成為漢哀帝時最有權力的大臣。 哀帝死的時候,龍床周邊基本全是董賢的人,如妹妹董昭儀,當值衛(wèi)尉的父親,執(zhí)金吾的內弟,除了中常侍——他姓王名閎,是王莽的堂兄弟,這個人沒什么主意,所以他悄悄地找姑母王政君,告訴皇帝駕崩的消息。 王政君用最快的速度趕往未央宮,并派人讓王莽迅速準備進宮。二十三歲的董賢在政治上顯然不是老手,竟然在王閎的呵斥下,將傳國玉璽和印綬交給了王政君。 王政君詢問董賢是否懂得如何為哀帝治喪,董賢只有二十三歲,怎么可能有經(jīng)驗,于是以王莽當大司馬時,處理過漢成帝喪事為由,讓王莽輔佐董賢。
王莽進入未央宮后,立刻找尚書彈劾董賢,王政君便下令禁止董賢出入禁宮,史料記載如下:
大意是王莽接管了兵權,百官朝奏,宮禁安保都歸王莽管。之后王莽借口董賢年少,得不到朝野支持,就把董賢的大司馬印綬取消,董賢當夜就自殺了。 一場宮廷危機無聲無息渡過,只有在宮內才能感受到,王政君、王莽姑侄一夜未眠。 新的一天早上,群臣畢至,內外咸集,才知道天下沒了皇帝,太皇太后臨朝,前任大司馬王莽再度出現(xiàn)在未央宮前殿。 漢室忠臣會認為,在皇帝突然死去、天下險些被董賢篡奪的危急時刻,王氏家族挽救了國祚,保衛(wèi)皇室安全,使?jié)h家天下可以延續(xù)。 皇帝駕崩,原來的大司馬董賢自殺,這都需要選定人選來擔任,而最迫切的就是大司馬一職。 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詔令公卿推舉人選,自然“舉朝皆舉莽”,但是有兩個例外,前將軍何武和左將軍公孫祿互相舉薦對方為大司馬,理由是:
意思是皇帝年幼,不應該讓外戚大臣當權,應該親疏交錯,暗指外戚不能擔任外朝官領袖。 何武和公孫祿的舉動,引起朝野不小的反應。大家都推舉王莽,沒想到還有兩個“刺頭”,但是他們是少數(shù)派,王政君任命王莽為大司馬。 一個月后,王莽選定時年九歲的中山王劉箕(音ji)子,史稱漢平帝。 ![]() 漢成帝、漢哀帝都沒有子嗣。皇位繼承人只能從漢元帝的后代里尋找。 漢元帝有三個兒子,嫡子是漢成帝,傅昭儀所生的是定陶恭王,定陶恭王的兒子就是漢哀帝劉欣;另一個妃子馮昭儀所生的是中山孝王,中山孝王的兒子就是箕子——漢元帝三個兒子的子孫分別都做了皇帝,皇位反復橫跳,也是奇事。 劉欣和劉箕子按照輩分是兄弟,照理說不應“兄終弟及”,但漢元帝的后代里僅剩下箕子, 箕子從中山王升格為皇帝,按照慣例他的母族應該入朝,他的舅舅應該擔任大司馬等重要職位——漢哀帝劉欣即位時,王莽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次,他自然不會讓歷史重演。 王莽另選了一位宗室當中山王,代替箕子奉祀中山孝王。這樣的話,朝廷就有理由繼續(xù)封箕子的母親為中山王太后,令她留在中山國,不得來到長安當皇太后。 九月,箕子正式即皇帝位。當日大赦天下。九歲的箕子孤身入朝,母系勢力不在長安,王氏繼續(xù)掌控漢廷中樞。 注: 本篇介紹王莽從黃門郎開始的政壇沉浮,王莽由于仁孝謙虛而得以接任大司馬之位。但是漢成帝的突然離世,使得情況增添變數(shù)。 繼任的漢哀帝劉欣,目標是實行武帝、宣帝時的漢道,加上他身邊外戚勢力強大,一度將王家壓制得抬不起頭。 可惜哀帝也不長命,加上他寵信的董賢根本沒有政治才能,所以在大變發(fā)生時,只能被動應對,最終被王莽逼死。 王莽擁立九歲的漢平帝,但卻運用政治手腕,使得平帝的外戚勢力無法影響朝廷,王家得以大權獨攬,為之后的“篡漢”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
|
來自: 新用戶1547218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