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全面爆發后,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當時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番號為一一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其實這三個師番號都要原來屬于張學良的東北軍。可能大家都知道,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關押,蔣介石趁機改編東北軍,而撤銷的師編制番號就給了八路軍。 新編成的八路軍,每個師差不多一萬余人的編制,而115師正副師長分是林,聶兩位擔任,120師正副師長分別是賀,蕭兩人擔任,129師正副師長分別是劉,徐兩人擔任,以上這六位在建國后都是享受元帥與上將軍銜。而作為每個師下屬的“旅”分別都有兩位正副旅長。像八路軍115師344旅兩位正副旅長,他們在后來解放后可都是大將軍銜。
344旅;正旅長在抗戰時期由徐海東擔任,他是湖北大悟縣新城鎮人,在土地改革時期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戰將,時任紅25軍軍長。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時,25軍在徐海東帶領下多次粉碎敵人的反圍剿戰斗,成為紅四方面軍一支王牌勁旅。 在后來紅四方面軍進行轉移時,紅25軍作為一個單獨的作戰集體,獨自完成了長征之路,多次突破敵人的防線。成為第一個到達陜北的紅軍,更主要的是,紅25軍一路走來人員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從這就能看出,徐海東的行軍打仗的才能多牛掰。更主要的是,在紅一方面到達陜北后,他主動出錢,出槍幫助紅一方面軍渡過難關。他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得到了毛爺爺的稱贊;“對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
在抗戰全面爆發后,徐海東擔任344旅的旅長,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斗,還有晉東南粉碎日寇九路圍攻的戰斗。不過在1938年8月,徐海東病倒在華北戰場上,后回到延安休養,從此就一直處于休養狀態。可能是因為在土地改革時期負傷太多留下了病根,一直未得好轉。所以在接下來的解放戰爭,他并沒有參加任何戰斗。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1955年授銜時,徐海東依然被授予大將軍銜(排名第二),他能夠被授予大將軍銜,除了他帶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紅25軍外,還有就是對革命的貢獻。
而344旅副旅長是黃克誠,他是湖南省永興縣人,是在1925年參加革命的。其實他在我黨史上主要從事政委工作,很少擔任軍事主官。不過黃克誠很有戰略遠見,在解放初期,就是他提出進軍東北,認為東北是個好地方,工業發達,是天然的大后方。還建議多派兵挺進東北,越多越好,最好是十萬人以上。 黃克誠這一建議向延安方面發過后沒有幾天,毛爺爺就下達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作戰計劃。要知道,當時蔣介石的部隊大多都在南方,只有東北在蘇軍撤走后,沒有什么任何部隊駐扎,占領東北是最佳時機,后來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占領東北這一步棋是對的,足以可見黃克誠很有戰略眼光。因此,在解放后他也是大將軍銜。
還有344旅;參謀長盧紹武,他是廣西武鳴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他先后歷任連,排,營,團參謀長職務。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讓他在革命戰斗年代立了不少功勞。因此,在抗戰時期他擔任344旅參謀長職位。雖然,盧紹武,與徐海東,黃克誠并稱344旅三巨頭,但是,在那個時代參謀長的職位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建國后他只是少將軍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