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給教師的建議》96-100 第20封信 尊敬的老師們: 大家好! 隨著端午的來臨,這個特殊的學期也即將結束了。我們一起共讀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已經全部讀完,各自的收獲只有各自自己知道。 我知道本人的認知有限,我們的共讀只是幫助到大家能夠堅持讀下來,并不能引導大家能夠真正讀進去。我希望大家今后還要經常翻閱這本書,將這本書作為職業伴侶。因為書中許多建議,可能許多老師一下子還不能明白,還不能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這是一本常讀常新,常讀常提醒的教育類經典書籍。 慢慢來,慢慢讀,不管你在哪里,書總是在那的。 第九十六條建議 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 后進生是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最頭疼的事情,為了提高教學成績,大家都很想這部分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但是,據我觀察我們大部分老師所做的后進生轉化工作,幾乎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我們經常只是為了提高十幾分的分數,而讓學生天天留下來,背誦或者默寫老師所布置的可能有考到的材料。 于是,我經常會思考:我們如此輔導后進生有意義嗎?小學是后進生,到了初中還是后進生,最后還是上不了大學。 我們一起來來看看蘇霍姆林斯基是如何做的?后進生為什么落后,是必須先搞清楚的。他在35年時間的教育教學中,研究了107個孩子,發現后進的原因除了遺傳、日常生活等方面之外,主要的還是兒童的早期教育。 這里所指的早期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不健康的、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關系,特別是家長的酒精中毒癥,對孩子的智力落后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家庭情感生活的貧乏,總是跟智力生活的局限交織在一起的。一個缺乏“笑”的 家庭,孩子的思維就得不到完善的發展。因為“笑”是認識的渠道之一,是一種觀點。 另外,孩子在出生后的2、3年里有沒有受到完滿的母親教育,也是影響智力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曾經組織老師們讀過《發現母親》,當時一些女老師還頗有意見,覺得我是男權主義。其實,人的成長過程的確是如此的,早期尋找的安全感,那就是母親的作用;到后期需要的方向感,又變成了父親的作用。這在兒童文學作品中,也是有許多類似的描述。如《小鹿斑比》,大家可以拿來看看,會有一些感觸的。 我們知道了這個原因,就應該從這個方向去進行補救,也就是需要對家長進行培訓和教育。 另外一個角度,那就是對學生本身,我們又該怎么樣去做呢? 不是把學生找來讓他背誦和默寫,因為這不能培養他的思維能力,也不能訓練他的記憶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強背強記對學生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是有害的。他指出,應該要讓學生暫時忘記這些記憶的東西,而去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給學生提出一些他能夠思考的問題,讓他自己去達成目標,提升他們的學習自尊感。這些孩子都是沒有完成閱讀自動化的,所以給他們讀故事,和他們一起編故事,創作詩歌等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 最為重要的,教育這樣的兒童還需要我們百倍地細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通過這章的閱讀,我們再來反思我們的后進生轉化工作,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我會質疑后進生轉化時效性? 第九十七條建議 怎樣教育學生愛勞動 在這條建議中,我會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我們學校當下的勞動教育。前面講的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非常高,與我們學校的現狀是一樣的。那是因為孩子們都沒有勞動,所以對勞動充滿好奇心。但是,一旦將勞動進行到底,孩子們就會失去了好奇心,失去動力。我們日常勞動教育就已經出現這個問題,他們干活越來越粗糙、不細致、希望早點結束。 那么,書中是如何描述讓學生愛勞動呢? 我想先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創新,讓勞動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活動,而不是千篇一律,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這似乎是人的本能反應——“喜新厭舊”。另外一個關鍵詞——成就,也就是讓學生在勞動中能夠發揮自己的價值,看到自己的價值,獲得一種尊嚴。 其實,這兩個關鍵詞適合所有的人類活動。只要滿足人類的這兩個需求,想讓他們不愛勞動,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第九十八條 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 關于這一點建議,我們已經談得很多了。這一百條建議中,經常要談課外閱讀,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認同這個道理。此處,我就不多談自己的體會。只不過,在認同的同時,更需要的是我們的操作和執行。 我覺得老師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點來進行研究,比如就以家庭藏書這一項,大家可以開展藏書評比,可以開展家長的閱讀理念培訓,盡量做到每一個家庭到小學畢業時,能夠擁有500冊的藏書。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誰要是做到這一點,這個班級一定會非常出色。而且,六年下來,老師自己也已經成為閱讀方面的高手和專家了。 第九十九條 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這是教育合力形成最強大的組合。如果再加上社會教育的加入,那么我們這個國家的教育,就變得非常強大了。 蘇霍姆林斯基辦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視家長學校的建設工作的。他甚至入學前,就已經開展家長學校的工作。這種提早介入,其實就是為后期減輕更多的麻煩,完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還編寫家庭教育的材料,可以讓家長閱讀和學習。 讀完這條建議,我們就能夠看到我們自己在這方面所做的有多么有限。如何豐富家庭藏書、如何培養孩子愛勞動、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如何讓孩子孝敬長輩、如何理解孩子犯錯等這些方面都可以成為學校研究的課題,最好讓每一個老師能拿著這些題目去給家長上課。 今后,我們學校的家校工作,就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做。 第100條 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上課時,教師不僅要注意到自己的關于本學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學生。我覺得這一點,真的要讓年輕老師引起十分高度的重視。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就在課堂。課堂上有沒有確保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很多老師,站在臺上講自己的“備課”,學生在下面干什么都不清楚。我的理解是對學生的狀態不敏感,只關注自己的教學思路。或者當課堂紀律不好時,便使用高分貝聲音或者“小蜜蜂”來“壓倒”學生的聲音。用這種高分貝聲音來遮擋自己,聽不見學生的吵鬧聲。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效果怎樣?有智慧的老師,上課時輕聲細語、抑揚頓挫、收放自如、自由舒展,那是教師真正關注學生的課堂樣態,而不是關注講課稿。 老師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在教室前面架設手機進行錄像,觀察一下自己的課堂。 其次,還要幫助學生進行整理,教會學生將學過的東西進行抽象化的梳理,形成整體思維。這點尤其是在學期期末結束的考試前非常有價值,有智慧的老師總是會幫助學生進行整理,讓他明白我們到底學了哪些東西。而沒有智慧的老師,只會做試卷,一張一張地做。 最后,作為教師還要經常學習,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里,老師們每一個月都要聽一場關于課堂教學的心理學專門報告。教師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狀態其實就是學生的狀態。 至于后進生的成績提高,前面雖然已經專門提到過,但是這里他又再次提到不要死記硬背、要學會讓學生獨立思考、要分層作業、要學會有耐心對待。 不過,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這條建議也只是給到我們一部分建議。其實,整本書都是在講提高教學質量的,難道不是嗎? 好了,一百條建議,以二十封信的形式與大家交流,到此就全部結束了。希望大家也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閱讀,養成讀書筆記的習慣。謝謝一直以來關注我們共讀的外校老師,謝謝你們每一次的閱讀! 祝大家一周愉快! 與大家同行 周國平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四日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