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決策出兵》 1950年10月5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場會議上,彭德懷贊同出兵朝鮮,他發表了意義深遠的講話: “我支持出兵,因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懷還說:“美帝國主義既要來侵略,我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時候吃,決定于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 彭德懷是前一天下午才從西安趕到北京,他起初并不知道毛主席有讓他掛帥出征的想法。當時中央內部關于出兵朝鮮意見不統一,彭德懷這番發言一針見血,得到了不少人贊同,當然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 就是在這場會議上,黨中央、毛主席最終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并任命彭德懷為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8日,毛主席正式簽署《給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要求志愿軍高度戒備。 同日,彭德懷飛往沈陽,主持召開東北邊防軍高級將領會議,要求各部在10天內做好入朝作戰的準備。也是在這一天,周總理率領代表團秘密前往蘇聯。周總理此行有一個重要目的:就蘇聯空軍掩護和武器裝備支援問題跟斯大林當面談判。 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沒想到,就在26萬志愿軍即將入朝時,斯大林卻臨時變卦了,他聲稱蘇聯空軍還沒有準備好,“蘇聯空軍尚未準備好,要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才能出動。”然而,1992年6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給美國參議院戰俘和失蹤人員調查委員會的信中寫道: “我們認為,有1309架美國飛機在朝鮮上空被擊落,262名美國飛行員得救。” 無獨有偶,2000年2月抗美援朝一級戰斗英雄、前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回憶錄中也提到了蘇聯空軍支援這件事:
一個疑問產生了,斯大林從猶豫是否出動空軍,到最后秘密派出空軍,這里面究竟有何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件事還是要從金日成的親筆求援信說起。 仁川登陸現場 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被攔腰切斷。不久,平壤被美軍攻陷,朝鮮人民軍壓力陡增,金日成意識到如果得不到中國和蘇聯的支持,北朝鮮很快就會被美國完全占領。 10月1日,金日成分別向斯大林和毛主席寫了求援信,要求雙方給予直接軍事支持。斯大林先于毛主席收到信件,他意識到如果北朝鮮被美國占領,遠東的格局將發生極大改變,蘇聯遠東地區也會面臨嚴重的威脅。 但是,蘇聯此時無法跟美國直接發生沖突。這可怎么辦?斯大林想到了毛主席,他知道中國是最不愿意看到美國完全占領朝鮮,到時將對中國東北產生極大的威脅,要知道臺灣當局已經倒向美國。 想到這一層,斯大林想到了一個辦法:由中國派出軍隊,蘇聯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空軍掩護。反觀毛主席這邊,他對金日成向他送來求援信并不意外,因為之前他就指示成立了東北邊防軍,目前正在鴨綠江邊整訓備戰。 毛主席這是未雨綢繆,可真正要出兵朝鮮卻難以下定決心,而中央內部反對聲也比較大。從后來解密的蘇聯檔案來看,斯大林在收到金日成求援信不到半個小時,就以口述方式給蘇聯駐北京大使尼古拉·瓦西里也維支·羅申發了電報。 金日成親筆求援信 斯大林要求羅申立即轉告毛主席和周總理,建議中國出兵支援金日成。斯大林也知道這件事讓中國很為難,為此特意在電報結尾處說:“關于此事,我沒有也不打算透露給我們的朝鮮朋友,但我相信,當他們得知這一消息時,無疑會感到高興。” 毛主席沒有立即回復斯大林的建議,他主持召開了多次會議,并將會議結果向斯大林發電。在其中一封電報中,毛主席就說:“我們中央很多同志意見還不統一,對此事必須謹慎行事。”新中國成立剛滿一年,百廢待興,對手又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央內部不少人不贊成出兵也是人之常情。 面對斯大林的建議,毛主席第二天再次約見羅申,口述了中共中央對出兵朝鮮初步看法的電報。電報大概意思有3點: 第一、目前來看,靠幾個師很難解決朝鮮同志面臨的問題,我軍的裝備極差,同美軍作戰沒有必勝的把握; 第二、如果我們直接出兵,將引起美國和中國全面開戰,那時很可能我們東南沿海、東北等地區將被敵機轟炸,甚至可能導致敵人登陸作戰。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嚴重了; 第三、我們將繼續召開中央會議,對于是否出兵作最后的決定。 毛主席在寫電報 斯大林收到復電后,仍然希望中國能出兵,這一次他在電報中強調美國占領整個朝鮮半島對中國的威脅,并明確指出蘇聯愿意給志愿軍提供最先進的武器和空軍支持。這一次斯大林就蘇聯空軍支持作出詳細部署:
斯大林如此承諾,堅定了毛主席出兵朝鮮的決心,何況出兵朝鮮意義重大。可真正到了志愿軍即將出兵時,斯大林猶豫了。周總理一行于1950年10月10日抵達莫斯科,此時距離志愿軍入朝僅剩下8天時間。 斯大林遠在黑海之濱的克里米亞度假,周總理又馬不停蹄趕往那里。10月11日下午,周總理當面向斯大林通報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朝鮮。周總理說:“中國要出兵朝鮮,面臨著太多的困難。如果出兵,首當其沖就是敵機轟炸。所以,蘇聯必須提供軍事上的援助,尤其空軍的掩護非常有意義。” 斯大林點了點頭,表示了認可,他對周恩來說:“我們之前已經從朝鮮完全撤軍了,現在如果再派軍隊去很困難,這相當于跟美國直接交戰。中國可以出動軍隊,到了作戰時我們出動一定數量空軍來掩護,但他們只能在后方和前沿活動,不可以深入敵人后方。” 中國志愿軍空軍 周總理清楚斯大林的憂慮,一旦蘇聯飛行員被敵人俘虜,會在國際上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壓力。周總理繼續詢問蘇聯出動空軍的具體時間,斯大林支支吾吾,于是就有了本文前面那一幕。這不是開玩笑嘛,關鍵時刻掉鏈子。會談結束后,斯大林跟周總理聯名給毛主席發去一封電報。 電報通報了雙方會談情況,斯大林表示蘇聯暫不出動空軍,這讓毛主席始料未及。毛主席很生氣,斯大林之前電報已經承諾將出動空軍掩護,怎么突然說變就變呢?毛主席預感事態嚴重,需要再次研究是否出兵。 毛主席當即致電彭德懷、高崗回京: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毛主席和彭德懷、高崗等同志再次討論后,認為即便蘇聯暫時不出動空軍,志愿軍還是應該入朝。彭德懷嚴肅地說:“現在如果不入朝,一旦美軍繼續向北進軍,等到了鴨綠江邊,封鎖了江面,當時我們就被動了。還是那句話,晚打不如早打。” 會談結束當晚,毛主席致電周總理,讓他轉告斯大林志愿軍將按照原定計劃入朝。1950年10月19日晚,26萬志愿軍兵分三路秘密跨過鴨綠江。中國竟然真的出兵了,這讓斯大林大感意外。 毛主席和彭德懷 10月25日,志愿軍第40軍118師取得了入朝第一戰的勝利。斯大林終于相信,中國不是“親美分子”,他下定決定派出空軍掩護志愿軍。此外,蘇聯也感受到了美國的威脅,遠東地區的空軍基地遭到轟炸。早在10月8日,美軍就派出戰機轟炸了海參崴附近的蘇哈亞列卡空軍基地。 美國最開始不承認空襲事件,蘇聯亮出鐵證后,又以“飛行員失誤”道歉。這兩個原因作用下,斯大林必須有所回應。于是,10月29日,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告知周總理,莫斯科方面已經同意“空軍在安東擔任防空,并可飛越中朝邊境。”11月1日,蘇聯空軍先期32架戰機在第64防空集團軍軍長羅波夫的率領下,秘密抵達丹東浪頭機場。 為了防止身份暴露,蘇軍做了詳細保密措施。比如蘇軍戰機機身標記全部抹掉,用中國“八一”標記;飛行員換上志愿軍軍服;飛行員不可駕駛戰機到敵人后方作戰;不準在電臺中講俄語;如果不幸被俘,即便自殺也不能泄露身份;如果交戰中產生對話,就稱自己是中國的俄羅斯族等。 資料顯示,僅11月上旬蘇軍飛行員就擊落了至少23架敵機,有效地保護了鴨綠江上橋梁以及鴨綠江以南約75公里之內以北范圍內的交通補給線和重要軍事設施。不過,蘇聯戰機南不過平壤至元山一線,西不越過海岸線,他們的活動范圍是有限制的,即“米格走廊。” 米格走廊 11月30日,蘇聯空軍總指揮部所有成員全部抵達沈陽。12月4日,蘇聯空軍總參謀部向斯大林匯報,派往中國的空軍部隊已達到了11個殲擊機師(注:第17、20、28、50、65、144、151、297、309、324、328師)、2個轟炸機師(注:第162、186師),以及第64殲擊航空軍指揮機構等。 經過兩次的派遣,當時在中國的蘇軍空軍部隊總官兵人數達到了17950人,其中將軍5人,軍官5058人。除了直接派遣飛行員參加戰斗外,蘇聯還派出大量教官培訓中國飛行員。早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航校第一批2300多名飛行員都是由蘇聯教官來教授。 蘇聯教官也是全力以赴,甚至中國航校里的教學大綱也是完全按照蘇聯模式來編寫。到了中國出兵朝鮮后,我國飛行員也開始參加戰斗,中蘇聯起手來給敵人以重創。可美國畢竟是最為強大的國家,吃了虧后立即做出應對。 1951年初,美軍占領了朝鮮半島中部地區的一些機場,這使得蘇聯空軍面臨著很大壓力。鑒于此,斯大林下令投入最精銳的空軍部隊,組建了由第324近衛殲擊機師和第303近衛殲擊機師組成的第64獨立殲擊機航空軍。 蘇聯空軍飛行員 這兩個殲擊師是蘇聯空軍的王牌,絕大多數飛行員都參加過二戰,尤其是第324師是蘇聯空軍的第一王牌,師長為伊萬·闊日杜布大校。這兩個王牌師參戰后,也是“米格走廊”成型的時期,讓美國空軍吃了不少苦頭,可謂暴揍美軍。 戰后美軍飛行員稱蘇聯兩個王牌師的飛行員為“Honcho”,這個詞源自日文,有班長、頭頭的意思。美國口中的“Honcho”是形容蘇聯飛行員技術高超,經驗極其豐富,一旦遇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點不能有僥幸心理。 除了作戰豐富的飛行員外,到了1951年夏天最新型的米格-15比斯型戰機投入使用。雙方在半年時間里,在北朝鮮上空交戰多次,蘇聯飛行員憑借新型戰機的高速性能和重火力優勢,給美軍戰機造成了很大威脅。 抗美援朝初期,“聯合國軍”就向朝鮮半島投入了各類戰機1200多架,這個數量是中國的整整6倍。雙方飛行員飛行時間更是天差地別,志愿軍方面平均不足100個小時,美軍方面則超過1000個小時,很多都參加了二戰,身經百戰。 美國戰機 隨著蘇聯空軍參與,中美不對稱的空戰逐漸發生微妙扭轉。到了1951年1月底,有了蘇聯空軍的配合,我方戰斗力飆升,這在美軍內部引起巨大反響。比如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就感慨地說:“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便成了世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很遺憾,筆者查閱的大量資料,發現朝鮮空戰雙方戰果至今沒有準確說法。因政治因素,中朝美三方各自給出的數字都不一樣。我們以雙方主力戰機米格-15和F-86的戰績來對比,看看三方給出的數字。 蘇聯方面公布總擊落F-86戰機651架,自己損失米格-15戰機335架;中國方面公布擊落F-86戰機211架,自己損失米格-15戰機224架;美國方面公布損失F-86戰機231架,至于參戰數量則保密。 三方公布的數字差距較大,至于準確數字或許永遠是一個謎了。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在大連旅順口區水師營鎮三里橋西的旅順蘇軍烈士陵園里,曾經有一片區域在半個世紀里不對外開放,里面葬著202名蘇軍飛行員。 旅順蘇軍烈士陵園里蘇軍飛行員墓地 注意,這些犧牲的蘇軍飛行員只是參戰的一部分,還有不少運回蘇聯安葬。蘇聯如此大規模派出飛行員參戰,美國難道不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在蘇聯參戰不久就收到情報,可一直沒有敢揭穿。 1988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智囊團公開一份機密文件,里面提到當年美國為何不敢公開承認蘇軍參加朝鮮戰爭。美國方面認為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必須隱瞞這件事,一旦公開就意味著跟蘇聯開戰,到時美國沒有必勝的把握。 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解除最大的威脅,美俄關系走向正常化,蘇聯時期的很多機密檔案漸漸得以解密。于是,我們就看到了本文前面葉利欽寫的那封信,指出蘇聯飛行員當年擊落了1309架美國戰機。 葉利欽沒有指出這1300多架戰機中志愿軍空軍擊落了多少,所以這個數字有一定水分。時間來到1995年,俄羅斯一家官方報紙刊登了題為《噴氣式飛機之戰的王牌飛行員》的報道,里面有下面這一一段話:
葉利欽 兩名蘇聯飛行員就擊落了28架戰機,可見其戰績多么的驚人。不難想象,正是蘇聯空軍的有力支援,使得志愿軍后勤補給線得以比較好的保護,進而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的戰斗。朝鮮戰爭是邊打邊談,談的時間超過打的時間。 1953年4月,朝鮮停戰談判恢復,雙方不久就戰俘遣返達成協定。這是一個契機,美國高層認為繼續打下去直接陷入戰爭泥沼,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蘇聯沒有必要再向遠東增兵,中國也只是派了志愿軍,繼續打下去也沒有勝利的希望。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簽訂在板門店簽訂。斯大林早在4個月前已經去世,沒有等到朝鮮停戰這一天,但他為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