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最常見的病癥之一是消化系統的疾病,其造成的原因多為“脾胃不和”,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不愛吃飯是脾胃不和的表現。其實脾胃不和不單是不愛吃飯,還有一些其他癥狀,比如:食后易吐、肚子脹、打嗝、夜里睡覺不安寧、哭鬧或者打滾等,還有的表現為大便不調等等。 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簡單說,就是脾和胃鬧別扭不配合了,或者一個很強、一個很弱不協調了。 中醫認為,脾與胃是相表里的兩個臟腑,他們挨在一起,關系密不可分。 脾和胃的關系: ● 胃喜濕惡燥。主受納,主降濁。我們吃進東西后,胃就負責接受。經過胃的腐熟,進行初步消化,把完整的食物變成易于分解的小塊,然后下行進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至大腸,然后成為大便排出體外。這是由胃氣的下降來推行的,叫“降濁”。胃喜歡滋潤,“燥”會傷胃。 ● 脾喜燥惡濕。主運化,主升清。吃進來的食物經過胃的粗加工,要再通過脾來轉化成為身體能夠吸收的物質,再運輸到全身各處。再運用升清的作用,將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向上輸送至心肺和全身。濕邪是最傷脾的,健脾的時候我們經常要先“燥濕”。 消化吸收就是由脾胃協調升清降濁來進行的過程。而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二臟不能正常發揮功能,不協調,不協作。胃不能受納水谷,胃氣不能降了,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脾氣不能升清了。 ▌脾胃不和是一個大的概念 脾胃不和只是一個總的說法,其中有多種病理變化,如胃強脾弱、肝脾不和、水土不服等。 1、孩子最常見的是“胃強脾弱”: 孩子很愛吃,但是怎么吃都吃不飽。能吃但瘦,一吃就積。這個很明顯就是脾胃不和的表現。 胃火太旺燒得難受,不斷吃東西,粗略加工就丟給了脾;脾虛能力跟不上,就會怠工停工,孩子一吃就積。 2、通常大家會忽視的是:肝脾不和。為什么脾胃不和與肝有關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調脾胃升降。如果肝氣不舒就容易“升不上去降不下來”,脾胃出現問題。 導致孩子肝氣不舒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情志受損,肝氣不舒會引起脾胃不和,這種脾胃不和嚴格來講叫做肝脾不和。 3、常見的孩子腹脹、水土不服、嘔吐等等,其實也是脾胃不和的一種。 家長平時可以多觀察一下,脾胃不和的孩子,平時是容易肝火旺的,比如眼屎多、口角生瘡等等。如果寶寶經常鼻頭黃,眼袋發青,那孩子的脾胃也不會太好。 小兒脾胃不和的7大表現 中醫認為,小兒肝陽旺盛,而脾常不足,生長發育不好,或是瘦弱愛生病,與脾胃不和有關。 1 吃飯上 寶寶會有什么表現:食欲不振、挑食、厭食,或者食量過大卻體型偏瘦。 2 舌苔上 正常的寶寶舌苔應該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如果寶寶脾胃不和會出現舌苔白膩、口中有酸腐味的情況。 3 皮膚上 1)面色發黃,皮膚粗糙、干燥、黯淡。尤其是鼻尖、臉上顴骨發黃,兩眼之間山根處青紫——這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飲食過量導致的。 2)色素沉積,有眼袋、黑眼圈,甚至出現斑丘疹、小兒慢性濕疹等嚴重情況。 4 消化上 1)經常腹脹、腹痛,甚至會出現嘔吐物或大便中有奶瓣或未消化完全食物的情況。 2)大便不通,大便干如球狀、大便不成形、排便困難等。 5 體質上 寶寶因脾胃不和,營養吸收不好,會出現手心發熱、抵抗力差,還有反復感冒的情況。 6 睡眠上 睡覺不踏實。夜里愛哭鬧,還會有咬牙、磨牙、睡覺時眼睛漏縫、喜歡翻滾、爬、蹬被子、趴著睡——這是因為胃部食物太多,胃不和則臥不寧。 7 精神上 會比一般寶寶顯得“懶惰”些,不愛運動,或稍微活動就愛出汗,愛發脾氣,常哭鬧。 調理脾胃,家庭常用的13個小兒推拿手法 1、外勞宮 溫中健脾作用突出,對陽氣虛損,脾胃虛寒,久瀉不止,受涼腹痛,尿床疝氣等有不錯的效果。 外勞宮溫中和胃的作用,也就是溫里寒,溫中下焦之寒。如果是孩子誤食冷飲,或者風寒入里導致的腹痛,腹瀉,或者高燒的時候渾身怕冷,都可以用外勞宮。 2、四橫紋(或掐四縫) 有行氣散結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癥都可用,消食導滯,止咳化痰,主要調理傷食、厭食及口瘡、扁桃體炎等癥。 3、運八卦 有行氣的作用,腹瀉便秘,積食厭食,咳嗽痰多都可以用它。 大家疑惑的主要是運八卦的方向,經常出錯。一定記住:不是順時針就是順八卦,逆時針就是逆八卦!為便于大家記憶,左手的順時針是順八卦,逆時針就是逆八卦!右手反之。 4、清補脾 可以補血生肌,去濕化痰,作用很強大。現在的寶寶營養過剩,容易乳食積滯,經常生病的,大多數都會脾虛,清補脾特別適合消化不良愛生病的寶寶。 脾穴,是離心推?還是向心推?不懂辯證,出手便錯。離心推是清法,向心推為補法。便于媽媽操作,這里的建議就是來回推清補脾是安全的! 5、揉板門 不僅對上吐下瀉有特效,而且對食積、腹痛或泄瀉、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癥效果都很好。不僅對孩子有效,對成人特別是脾胃有不舒服的也很有效。不妨用勁揉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呢? 板門穴,又被稱之為脾胃之門,位于肌肉豐厚處,可以用揉法,也可以用捏擠法,常用于乳食停積、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癥,多與推脾經、運八卦等合用。 6、清胃 有和胃降逆、止嘔止吐的作用,與上面提到的板門穴功能相近。 7、清補大腸 有調和氣血的作用,促進腸道運動,清理臟腑濕熱。主要治積食厭食,肛門紅腫,泄瀉便秘。 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自指根到指尖來回推拿。 8、分腹陰陽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是治療腹部疾患的常用手法。 家長要先用溫水將手泡熱,或者是雙手搓熱后再開始給孩子揉,揉的時候可以從孩子中脘至肚臍中線向兩肋方向分推,治療肚子痛、腹脹、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癥。 ![]() 9、摩腹 調理氣機,理氣活血,健脾和胃,日常保健,可以順時針36圈,然后逆36圈的倍數按摩,力度以寶寶舒服為宜,能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 注意:一定不能只順揉腹,順逆結合用為佳。因為天天順時針摩腹,可能會導致氣虛。順摩腹可調理積食,實秘等;逆摩腹,可調理寒瀉,脾虛等。 ![]() 10、捏脊(積) 又叫“搟皮兒”,是一個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的手法,尤其消化道病癥。保健作用就非常大,能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可以讓孩子長的高,吃的飽,睡的香! 操作起來,也很簡單,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推動,不離肌膚。容易出現的錯誤,還是捏的方向問題。捏積要從下往上捏,陽氣順勢生發,對陽虛氣虛體寒孩子效果好,適合早晨和上午捏。下捏則適合一些陰虛嚴重,積食、發高燒等實熱的孩子。 ![]() 11、揉中脘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與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嘔,常用于治療胃氣上逆、噯氣嘔惡等癥。 ![]() 12、揉足三里 當脾胃有問題、陽氣或陰氣不足、有腹疼腸鳴等的時候,都可以用足三里這個穴位來進行調理。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橫指(用孩子的手取),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脹、 足三里發熱的感覺才好。如果沒有感覺說明你并沒有找對穴位。家長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先試一試。 ![]() 13、推七節骨和下推天柱骨 推七節骨可上可下,調理腹瀉和便秘。熱證的便秘下推七節骨,寒證的腹瀉上推七節骨。 ![]() 下推天柱骨主要用于止嘔止咳、消化道病癥,在惡心嘔吐的時候用的較多,不分寒熱。 ![]() 對于初學者來說,小兒推拿穴位的推法一般都是按照每分鐘200次左右的頻率,調理病癥的一次推拿時間在半個小時以上。延長推拿時間,只要穴位準確,就可以提高療效。 病情輕時,每穴操作5分鐘左右即可,病情重時,每穴可以操作10分鐘左右。 注意:如果新手媽媽找不好穴位、掌握不好力道,這里不建議擅自給寶寶做推拿按摩,可以去正規醫院找醫生進行更為專業的小兒推拿,這樣媽媽放心,孩子也更好恢復健康。 寶寶脾胃不和四大注意事項 1、寶寶的脾胃與成人不同 寶寶的脾胃功能并非一出生就已發育成熟,脾胃功能是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慢慢發育成熟的。尤其是新生寶寶的胃,特別稚嫩。而且新生寶寶的胃和成人的胃有很大的不同,它僅有彈珠大小,而且是橫躺著的。 2、需恰當的喂養常識 在喂養過程中,任何小疏忽都會影響寶寶的脾胃功能。如果媽媽沒有儲備必要的喂養常識,不恰當的喂養方式會造成寶寶脾胃不和。 比如,有的媽媽總怕寶寶吃不飽,喂養過多,寶寶的脾胃不能承受,而損傷脾胃。喂養寶寶也要每餐只要七分飽;有媽媽總想給寶寶吃更多營養的食物,而沒有注意寶寶此時的脾胃還不能過多食用寒涼的食物,像雪梨、菠菜、螃蟹。寶寶的脾胃同樣喜歡平性的食物,像蘋果、櫻桃、葡萄、花椰菜、南瓜等;還有的媽媽寶寶過了1歲,依然會在睡前加餐。其實12個月以前的寶寶,吃夜奶很正常,可當寶寶過了1歲,作息越來越正常,此時便不宜在深夜給寶寶加餐。過度加餐,脾胃會因得不到休息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脾胃不和。 3、藥物需酌情使用 寶寶免疫力差,難免生病,然而治療的藥物也會影響到寶寶的脾胃功能,比如過量使用苦寒的藥物會傷脾陽,過量使用辛燥的藥物則會傷胃陰,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也會導致脾胃不和。 4、病后康復疏于調養 寶寶在生病后需要特別對待,易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媽媽在寶寶康復時疏忽調治,讓寶寶像平時一樣進食,也會影響寶寶的脾胃功能。 Tips要鼓勵寶寶鍛煉咀嚼能力 有些寶寶在7個月會出牙,媽媽要隨著寶寶的生長情況給寶寶提供鍛煉咀嚼能力的機會。要盡量鼓勵寶寶充分咀嚼,以減輕胃腸道消化食物的負擔,不僅可以保護胃腸道,還會促進營養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寶寶:沒食欲、大便不順暢 媽媽這樣做:不妨給寶寶準備一些調和脾胃、運脾開胃的食物,不僅能恢復寶寶的食欲,還能調節寶寶脾胃不和的情況。比如,幫助消化的山楂,消食通便的竹筍,健脾胃、潤便的紅薯。 寶寶:大便干、手腳心熱、有“地圖舌” 媽媽這樣做:需給寶寶多補充些多汁食物,像清熱止渴的冬瓜、通便的芹菜,以及各種粥品、蔬果汁、菜水等,會有效幫助寶寶調節脾胃不和。 寶寶:食欲旺盛、形體偏瘦、大便不成形 媽媽這樣做:可以給寶寶多吃些健脾和中、益氣、祛濕的食物,比如山藥、薏米、蘑菇等。將薏米、山藥和大棗同煮成粥,是給寶寶調理脾胃不錯的選擇。 (來源:母嬰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