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他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杰出代表,對后世影響深遠。 ![]() 幼年出家 懷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禪師,惠融禪師亦醉心書法藝術,他倆人的書法藝術遠近聞名。人稱他們為 “大錢師”、“小錢師”。 懷素的叔父錢起是唐代大歷年間(766—779年)的著名詩人,有 “才子”之美稱,曾任翰林學士,官至考功郎中。時任金吾兵曹的鄔彤,錢塘人,也是唐代一位頗有名氣的書法家,他的《金剛經》、《尊勝經》等書法作品,至宋代仍有人珍藏。 懷素生長在這種濃厚文化氣氛的環境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得他自幼就對書法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諸如東漢草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被染黑;三國魏人鐘繇晝夜習字,睡夢中還時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劃劃,天長日久將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進小樓,三十年如一日地練字,禿筆成冢等故事,他都爛熟于胸。這些書壇上的精英就成了懷素學習的楷模。 ![]() 芭蕉葉苦練字 懷素早年苦于無錢買紙,曾將一個漆盤和一塊方形木板專門用來練字,隨著歲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盤都被寫穿了底,寫禿了的筆頭堆積起來,就像當年智永禪師的“禿筆冢”,壘得猶如小山一般。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效法古人在芭蕉葉上題詩的辦法,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干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特別是芭蕉葉滑潤的、不易著墨的特點,促成了懷素后來那種靈動疾速、忽斷忽連、乍干乍濕的筆觸和點畫。 ![]() 僧界狂人 精湛的書藝,使得年輕的懷素在家鄉湖南一帶很快獲得了廣泛的聲譽,被推許為 “草書天下獨步”。每逢暖日高懸、涼風習習,氣候宜人的日子,騷客酒徒總是聚集一堂,擺開箋麻素絹、宣州石硯,準備好粉壁白墻,然后縱酒酣歌、高談闊論。酒酣耳熱之后,懷素總是習慣性地斜倚在繩床上閉目休息一會兒,然后,突然縱身起床,揮筆疾書,如入無人之境。有時趁酒發興,不僅是粉墻、紙張、素絹,就連衣裳、器皿,也都成了懷素的草書園地,常令觀者嗟嘆不己,時人謂之 “醉僧”。 懷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他性情疏放,銳意草書,卻無心修禪,更飲酒吃肉,交結名士,俗世交往非常廣泛。除了書法別具一格、匠心獨運以外,他還能賦詩吟句,與當時文化名流如李白、戴叔倫、顏真卿、錢起、陸羽等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飲酒恣情,瘋狂極致,杰作連連。以 “狂草”名世。 ![]() 傳世作品多 懷素傳世的書跡較多:計有千字文、清凈經、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腳氣帖、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四十二章經等。 就以上懷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風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為三種: 一是尚未完全擺脫前人作風的,如:圣母、食魚、苦荀、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 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領作風,如:清凈經、四十二章經、自敘帖(堪稱標準的懷素書)。 三是循和平澹的書風,如小草千字文,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自敘帖》紙本,原跡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自敘帖》是懷素草書的代表作。就草書而言,在晉唐以來的傳統之中,有以羲之父子為最具學究派特質的主流,而屬于反傳統者,當推懷素的自敘帖式的“狂草”一路。據說顏真卿曾以張旭筆法授與懷素,所以或許可說是“張旭-顏真卿-懷素”是一脈相傳的,從遺留下來的作品看來,顏真卿在楷書及行書方面,已呈現出反傳統的趨向。就草書言,懷素大概是從張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獨自的書法。 《小草千字文》。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懷素晚年草書又從驟雨旋風轉到古雅平淡,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論書帖》,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說是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 ![]() 史上最瑰麗 懷素的狂草書法大大拓展了中國書法藝術表現力的邊界,奏出了雄健昂揚的盛唐之音,其公開表演似的創作過程多為當時社會名流所記載。流傳至今的《自敘帖》是書法史上狂草第一名作,對后世影響極大。 懷素狂草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瑰麗非凡的華彩樂段,是書法藝術所映射的精神世界的孤品,故極珍貴。后世書家再也未能超越懷素的健勁疾速,所以堪稱絕唱。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賬號:全媒宗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