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到了三河壩紀念園。三河壩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因汀江、梅江和梅譚河交匯處得名,地勢險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要地。 成員們在紀念館參觀 三河壩戰役紀念館有一句話“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這是因為在著名的三河壩戰役中,為掩護朱德主力部隊撤退, 蔡晴川率200人主動留守,為主力部隊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順利會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碑是為紀念在三河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筆枝尾山。在三河壩戰役中,以朱德為代表的南昌起義軍將士們,與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所展現出的忠貞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擔當的大局意識、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及戰斗精神,哪怕時至今日仍舊熠熠生輝,給無數后輩們以啟迪。 (圖為朱德像) 朱德身上,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在三河壩戰役后,由于南下主力失利,朱德所率部隊成為了隨時可能被敵圍殲的孤軍。即使在這種危險時刻,他仍然堅定地說:我是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把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 ![]() ![]() ![]() ![]() ![]() 舉義南昌城:第一次國內戰爭后期,特別是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內部嚴重分化,以蔣介石等人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勢力采取了限共、分共、消滅工農組織等政治和軍事手段,扼殺以中共為代表的革命力量。在革命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獨立發動了南昌起義,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揮師南下:南昌起義勝利后,起義軍按原定計劃主動撤離南昌,為爭取得到共產國際的武器、經濟援助,先得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后取廣州,再舉北伐,一路南征,南下廣東。 ![]() ![]() ![]() ![]() ![]() ![]()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國民黨反動派紛紛調兵遣將“討伐”起義軍。八一起義軍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目的是依靠海陸豐農民運動的基礎,重整旗鼓。 起義軍于9月18日進抵廣東大埔縣城,作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主力向潮州、汕頭進發;第9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第11軍25師和第9軍教導團共約3000多人,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 ![]() ![]() ![]() 在三河壩戰役中,起義軍不足四千,面對的是蔣介石部隊近兩萬人。在敵我兵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無疑是艱難而無畏的決定。朱德義無反顧地擔當重任,戰勝來犯之敵,指出堅守三河壩的意義就是牽制敵人,為主力南下創造有利條件。 當時,擔負掩護部隊撤退的二十五師七十五團第三營蔡晴川營長率領全營起義軍迎來了三河壩最慘烈的一戰。一萬多敵人從四面包圍陣地,起義軍勇士們打完最后一顆子彈,甩出最后一顆手榴彈,跳出戰壕,與敵人展開肉搏。除極少數幸存者外,全營200多名勇士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筆枝尾山和韓江。 ![]() ![]() ![]() ![]() ![]() 西進湘南:朱德率領起義軍沿閩粵邊境,避敵主力,轉抵贛南,期間部隊進行了整頓,史稱“贛南三整”;在湘南與當地黨組織共同舉行了湘南暴動,較好地解決了武裝斗爭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的問題,開始了由正規戰爭向游擊戰爭轉變。 會師井岡山: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和湘南起義的農軍在寧岡礱市勝利會師,兩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創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 ![]() ![]() ![]() ![]() 三河壩戰斗是南昌起義部隊入粵后經歷的一次異常激烈的戰斗,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參加南昌起義的肖克老將軍對三河壩戰役曾這樣評述:“沒有三河壩戰役,便沒有井岡山會師,沒有井岡山會師,羅霄山脈(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及其對南方游擊戰爭的影響就不會那么大。” 經過三河壩戰斗,起義軍保留了寶貴的有生力量,傳播了革命火種,并最終被朱德帶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使中國革命武裝斗爭揭開了新的一頁。而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則真實地向我們再現了我軍建軍史上那一段崢嶸歲月和值得永遠紀念的歷史。 END 編輯:吳燁&曾幸鴻 攝影:紅城舊事隊 初審:吳燁 終審:王曉梁 廣東海洋大學 紅城舊事隊 2021年7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