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一些重大且關系著國家命運的拐點,就像是被精心設計好的一般,經歷過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之后,我們才能看到總有些事情契合著一種水到渠成的必然。而偉人也是一樣,因著某種同樣的內心情感,最終走到了同一個陣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光發熱。在九十多年前,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加速催化下,中國兩位偉大的革命締造者,用滾燙的初心和堅韌不拔的信念,為中國的軍隊訂進去了一顆強有力的鉚釘。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受了怎么樣的苦難?又是如何化解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真相。 領導的誕生------朱德的脫穎而出 1927年的8月1日,南昌起義正式打響,譜寫出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而就在這場偉大而又殘酷的戰爭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關鍵性人物,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朱德。其實在剛剛要準備規劃起義的期間,朱德并不是核心人物,甚至都不在管理層,因為在此之前,他的身份特殊,被驅逐出南昌地區。但即使是這樣,朱德也沒有退后氣餒,尤其是在得知中國共產黨有了在南昌進行武裝起義的計劃之后,內心更是興奮,冒著生命危險秘密返回了南昌,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來掩護起義軍與任何他能夠做到的事情。 ![]() 據之后陳毅回憶描述:在南昌開始暴動的時候,其實朱德并沒有什么社會地位,甚至都不是那么重要,大家之所以尊重他,只不過因為他是個老同志罷了。而朱德的脫穎而出,是在南昌起義勝利之后,國民黨反動派調集了大量的軍隊對共產黨進行瘋狂的反撲,無奈之下,共產黨的起義軍隊決定南下,前往廣東地區。而這個時候,剛好需要借道滇軍,朱德便首先擔任起了這個開路的任務,被委任為第9軍軍長兼先遣司令。 9月20日,起義軍前進到三河壩,上級決定分兵應敵,朱德便率領第9軍和第11軍的25師,駐守在了三河壩一帶區域。在他的領導指揮下,起義軍浴血奮戰,直接擊退了敵人的多次強渡偷渡三河壩。本來這場戰爭似乎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但是就當朱德率領部隊從三河壩撤離之后,遇到了從潮汕地區撤退下來的二百多人,這時候的他才知道,起義軍的主力已經基本崩塌,各個領導人都已經分頭撤離了。而當時的處境非常的危險極端,起義軍失利,而密集于潮汕地區和三河壩的國民黨軍隊仍然人數眾多,他們來勢洶涌,企圖消滅起義軍,而目前朱德手下的部隊,幾乎都是在短時間內各個小隊匯總起來的人,精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隨時都面臨著瓦解的可能性。 此時這支隊伍應該何去何從呢?這個任務就像是千斤的重擔壓在了朱德的身上,關系著中國革命的發展與數條戰士們的性命,那么,這下一步,究竟該怎么走?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朱德迅速果斷地做出決定,召開了干部會議,首先就分析了嚴峻的形勢,我們現在被國民黨的重軍力量包圍,這是首要問題,只要我們跳出包圍圈,就是勝利。 ![]() 毛澤東力排眾議,暫緩秋收起義 南昌起打響之后的一個多月,就爆發了秋收起義,起義部隊繼續向長沙挺近。而這次秋收起義的核心人物,就是毛澤東。也正是毛澤東,提出了震驚世界的理論:槍桿子里出政權。 1927年的8月18日,湖南省委進行了第一次會議,也就是秋收起義的謀劃階段,此時的毛澤東任職書記,九月初期,毛澤東召開了關于秋收起義的軍事會議,討論其具體的部署情況。9月9日,秋收起義正式打響,但是情況不容樂觀,我們起義軍是短時間內臨時組織的,群眾缺乏作戰經驗,再加上起義軍的有些指揮員指揮不當,讓起義軍在這次斗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那么,現在就是決策的階段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們面臨著重大的損失,這場仗還打不打? 為此,毛澤東召開了緊急會議,力排眾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他們決定先撤離湘東地區,直接進入到江西,以保存還比較完整的革命力量。但是就算選擇了這一條道路,依然是困難重重,在轉戰過程中,條件極其艱苦,缺糧少水不說,各種傷病還不斷,除此之外,部隊還經常遭受到土匪和野生武裝力量的襲擊,所以說,放著大道不能走,只能穿梭在山谷小道上。氣候溫暖的尚可,可當時時近冬天,戰士們依舊穿著單薄的秋衣,甚至于有些還穿著短褲,涼草鞋。沒有糧食,戰士們就餓著肚子,也沒有足夠的藥品,更沒有能夠補充的制彈藥,就這樣慢慢地消耗,部隊的戰斗力越來越弱…… ![]() 但是就算困難重重,這依舊不能擾亂戰士們的心聲,讓人無比痛惜的是,一些高級干部因為意志不夠堅定而紛紛選擇離開,甚至于有的還不辭而別。軍心的散亂,讓這支部隊再次面臨著解體的危機。就在這關鍵時刻,朱德站了出來,他滿懷愛國熱情的話語:我們的大革命敗了,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是我們依舊還要革命,新中國也需要發展?,F在的黑暗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革命總會成功的。我們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因為受到了他這份革命熱情的鼓舞,大部分人選擇了留下,走的人也越來越少。在這次思想整頓時,朱德將思想教育、組織整頓與軍事訓練融為一體,為我軍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秋收起義之所以面臨著重大的困難,其與南昌起義還是略微不同,與南昌起義的正規軍隊相比,秋收起義軍的情況更加復雜,沒有建立基層黨組織,黨不能切實的掌握部隊整體,再加上部隊里面還有雇傭兵,作戰失利或者條件艱苦都有可能會影響意志不堅定的人動搖。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主持了三灣改編,強調要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首先就是要整編部隊整體,將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一個團,就是后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其次就是要設立黨代表制度,層級分明,各司其職。最后就是,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的民主制度,官兵人人平等,經濟公平,解除舊軍隊的雇傭關系。有了確定的規劃之后,就開始了部隊的整編,事實證明,這次三灣改編,讓這支人民軍隊表現出了一個全新的風貌。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順利會師 但是實際上,這個三灣改編還是給了我們后人非常多的啟示,但是具體來說,還是各有各的想法,但是,歷史的奇跡總是在分叉口扭轉,其中毛澤東與朱德就是關鍵人物,更是決定中國革命走向的重要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共產黨人那顆始終堅持革命熱情的初心,更是民族大業崇高無私的擔當,還有我們中華兒女勇敢向前的夢想追逐。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所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還有朱德和陳毅所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剩下的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地區勝利會師。在這一天,會場的周圍滿是紅綠標語和彩旗,主席臺上交叉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的鐮刀斧頭、黨旗以及寫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軍旗,軍旗上畫著馬克思與列寧的畫像。此次會師,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歷史事件。兩軍會師之后,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于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而推動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為此,毛澤東還為井岡山根據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政策:收回全部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禁止買賣和荒蕪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無人耕種的土地歸于政府所有,生產剩下的糧食和作物,自由支配,也可以自由買賣,這一政策,體現了公平公正,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與支持。 正是因為這次順利會師,使得這兩位因為同樣的初心與目標,在這個戰火紛飛的發展年代,一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共同戰斗,共同為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指揮著一直備受摧殘的紅軍完成偉大的兩萬五千里征途,用事實向我們證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現在,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這是歷史,更是永遠種在我們中華兒女心中的豐碑,在我們所有人的心里,那只永不低頭的軍隊,那抹永不褪色的中國紅,永遠是我們心中崇高而偉大的向往,而這兩位像燈塔一樣的巨人,依舊活在我們心中!他們留下的理論與言行,是我們前行的風向標。 |
|
來自: 毗陵橋上星如月 > 《Z中國共產黨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