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刑偵技術的發展、DNA等科技的廣泛運用,再加上監控攝像的普及,使得懸案越來越少。 但在上世紀,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那個時候警方只能通過目擊證人、現場遺留物證,甚至靠“側寫”來縮小兇手的范圍。 因此一旦兇案發生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就很難發掘到有價值的線索。 沒有線索,案件就無法推進,因此遺留了很多懸案。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迷你劇就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 一起惡性兇案震驚全國,當警方承受著巨大輿論壓力必須要在規定時間里“交差”的時候,他們竟然為了捉兇手,讓女警犧牲色相來勾引犯罪嫌疑人。 可結果卻大跌眼鏡—— 《瞞騙》 Deceit本劇改編自發生在1992年英國的真實案件,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實可查的。 雖說是迷你劇,但更像是紀錄片。 女警叫莉茲,和其他男警員動不動就拿槍沖到第一線所不同的是,她是一名臥底警察。 每天晚上,莉茲都會潛伏在地下酒吧里。 和目標造成偶遇,進而套話,找借口加入他們的團體,以便于能獲取這些人罪犯的證據。 由于她身份的特殊性,常常會在警方沖進來時不由分說被拷走。 監獄里她都不知道進去多少次了,雖然每次她的上級都會過來撈人,但受傷破相那都是家常便飯。 最慘的是,任務圓滿結束,上級將所有榮譽攬在自己身上,接受同事們的掌聲。 而莉茲,仿佛不存在一樣,只能默默地開展她的下一個任務。 這天,她被上級叫到了辦公室,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臥底任務需要她去執行。 前段時間英國國內發生了一起非常惡劣恐怖的殺人案,一個單身媽媽被歹徒當著2歲兒子的面強暴后,連捅49刀拋尸在樹林里。 由于孩子年齡太小根本無法描述案發經過,因此案子并沒有很好的突破口。 換言之,就現在所掌握的線索看來,恐怕要成懸案了。 可是案子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媒體將所有的矛頭都對準了警方,炮轟警察不作為,以至于兇手依然逍遙法外。 警方不堪重壓,無奈只能找側寫師來幫忙。 什么是側寫師? 側寫師,更像是心理大師。 通過對作案手法、現場布置、犯罪特征等的分析,勾畫出案犯的犯罪心態。 然后推斷出兇手的人種、性別、年齡、職業背景、外貌特征、性格特點乃至下一步行動,以便警方縮小搜捕范圍。 協助警方調查的側寫師給出了兇手的形象。 兇手是個男性,很年輕,大概率在年輕時受過虐待、性侵,所以對性有著異于常人的需求,簡而言之,他是個性變態。 同時他也是個暴力分子,所以他應該沒有固定的交往對象。 性格問題使得他每天深居簡出,孤僻、冷漠,而且極有可能會繼續作案。 根據側寫師的這些信息,警方通過走訪,果然在案發附近排查到了這么一個符合的男性,科林。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側寫不是證據。 這也是上級找莉茲的主要目的,接近科林,找證據,給他定罪。 聽上去好像很簡單,莉茲每次臥底都免不了要犧牲色相。 但這次不同的是,她要接近的是一個危險的變態,而且還要和他談戀愛。 為了不露出馬腳,側寫師給出的方案是先讓莉茲和科林通信。 要想引起性變態的注意,那只能比他更變態。 所以這第一封信,莉茲丟掉了以往作為警察的嚴肅認真,假裝自己是個浪蕩的妓女,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性暗示。 很快,她收到了科林的回應。 在看到莉茲寄去的暴露的性感照片之后,科林直接就將她作為性幻想對象,當場來了一段不可描述,然后還將這段體驗感受寫進了回信里。 莉茲讀完馬上生理不適起來,但上司和側寫師卻非常興奮。 很好,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繼續。 就這樣,莉茲和科林開啟了一段“信”戀,因為要強迫自己入戲,莉茲只能不斷釋放自己邪惡的一面。 這導致她每天晚上都止不住做噩夢,而噩夢里無一例外她都將自己代入到了被殘殺的那個單身媽媽身上。 不是被強奸,就是被虐待,驚醒后就整夜整夜失眠。 終于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后,上級開始安排她和科林見面。 而見面不同于書信里的交流,則需要莉茲有更高的談話技巧,去引誘科林說出可能和兇案有關的線索。 可以說為了完成任務,莉茲徹底將自己原本的人格摧毀了。 在見到科林之前,她做了無數的訓練,包括自己身份的包裝,要如何去勾引這個男人等等。 然而見面并沒有她想象的那么“激烈”。 科林在信里呈現的形象和他在生活里的完全是不同的樣子,而且他在莉茲面前表現得很敏感。 這是一個信號,證明他已經對莉茲產生了依賴。 而莉茲在見面之后就開始“欲擒故縱”,比如電話打一半掛斷,又或者撒嬌然后欲求不滿。 很快這段關系發生了傾斜,也許是莉茲手段高超,也許是側寫師把控太準。 總之在三人小組的合作之下,科林被莉茲牢牢攥在手里,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癩皮狗”。 他甚至對莉茲說了“我愛你”。 臥底計劃成功了一大半,而且已經走到了關鍵,那就是讓科林說出作案的細節。 可是每當提到這起案子時,科林總是避而不談,要么找話題繞過去,要么就置身事外。 不管莉茲怎么努力,就是從他身上挖不倒有價值的線索。 這不可能啊! 一定是哪里沒做好! 莉茲決定使出殺手锏,她直接攤牌說她之所以給科林寫信,是因為她以為科林就是那個兇手。 然后還威脅說,如果你不是的話,那我可能就是愛錯人了。 這招以退為進終于讓科林不情愿地聊起了那起命案,上級領導聽完突然喜笑顏開,莉茲你立功了! 雖然科林還是沒承認,但他無意提到了一個細節——被害者的死狀。 警方沒有對外界公開過,內部知道的人也寥寥無幾,也就說除了兇手,不可能有人知道。 是他,就是他! 而此時距離兇案已經過去了半年之久,輿論需要一個反轉,社會需要一個喜訊。 科林被捕后,新聞媒體大肆報道,人民群眾拍手叫好,莉茲也因為臥底有功終于得到了嘉獎。 然而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卻并沒有讓整個案子迎來轉機。 一年的羈押期后,科林被當庭無罪釋放。 因為法官認為這種“引誘”的行為有釣魚執法的嫌疑,且科林被捕之后拒不認罪。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知道被害人死狀,那都是莉茲跟他暗示過的。 所謂證人證言,也是莉茲跟誘導他說出來的。 整個事件最為戲劇性的就是結局,科林真的只是一個有點性癖好的口嗨怪胎而已,并不是大家認為的殺人犯。 因為真正的殺人犯在14年之后靠著先進的DNA技術被抓了。 回顧整個臥底行動,不可謂不荒謬。 警方為了盡快破案,暗示可以使用非常手段,莉茲就這樣被推進了火坑. 在妓女和警察兩個身份之間來回轉變,以至于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而結果竟然是白忙活。 而她的上級因為在毫無證據的前提下輕信科林就是兇手。 從而弄錯了調查方向,導致真兇逍遙法外十幾年,上百名女性在此期間受到傷害。 而科林在被無罪釋放之后,申請了國家賠償70萬英鎊,交了穩定的女友,反而生活走上了正軌。 電影最后定格在了14年后,莉茲和科林在街頭偶遇的一幕。 荒誕、唏噓,又讓人無可奈何。 感情的游戲,總是深不可測,入戲太深,無法抽離,最終摧毀的只能是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