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了一些現代詩,有一些想法,感覺不吐不快,作為文學愛好者之一,應有自己的主張。 文字并不是越玄虛越好,樸實可以有華。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文字難懂嗎?不難懂。意境卻非常深遠,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語言跨度大,極富跳躍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索,但都會讓人感到溫暖,有所向往,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 文字應該是樸素中見奇,而不是曲折中見怪。再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實就是非常樸素的兩句話用到一起就有了奇效。這就是語言功夫和魅力。而不是把文字弄得云里霧里,讓人不知所云。 有些所謂的自詡的詩人,甚至把自己稱作北京詩人,上海詩人等等,我以為不是很妥,你能否代表一個地域詩歌的水平是個問號。詩人,并不是寫詩的人就叫詩人。詩人不是自己封的,要文化界的公認,要大眾媒體,一定級別刊號公開發行的刊物的認可。 這些詩人,一天可以寫很多首,甚至幾分鐘之內可以寫很多首,真的是才華橫溢,登峰造極嗎?你問他自己,主題是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自己都說不清楚。稍稍花點時間,仔細多看幾首這些詩人的作品,無非都是幾句常說的話的不同排列組合而己。 一首詩的創作應該是有靈魂,有靈感的。不是無話找話,無病呻吟,想寫就能寫的。有了靈感,確定主題思想之后,要考慮結構和語言;成稿后應該反復揣度;發表后讀者的看法,社會的影響,產生的效果。是否達到了自己的初衷,還有沒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文藝作品要對社會負責,而不是自娛自樂,自以為是,只管自己開心就行了。 語言本身就是一門高超的藝術,詩的語言要求更高。所以一首詩必須要從立意開始就要認真思考,反復打磨,需要時間。不妨寫好一稿后,放幾天,也許發現,觀點本身就有問題,可能會全部推翻重寫。 奇才有沒有,肯定有。不能因為我自己不是奇才就否定奇才。但畢竟鮮見。 縱觀古今,李白、杜甫的文字魅力我等望塵莫及。近代周恩來總理的語言技巧高超,周密嚴謹;毛澤東主席的語言豪邁浪漫,大氣磅礴,都是奇才。 現代詩歌創作愛好者,先不要急于稱作詩人,要走出誤區,千萬不能步入歧途。不是語言越拗口,越離奇就是好詩。詩的語言要是表面上通俗易懂,似乎平實,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感覺其背后蘊藏著深厚的哲理,豐富的情感,人生的啟迪。 或者讀來有著很強的畫面感,讓人感覺似乎是在看電影,是在欣賞一幅流動的畫。既有畫面,又聽到聲音。好比電影藝術家們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一樣,可以有時空的跳躍,穿越,各種似乎毫無關聯的鏡頭的拼接,但不是語言讓人如坐云霧,無法理解。 無論是現代詩還是古體詩詞,都應該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才是好的作品,才是有意義的作品。要寫出有層次,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還得有人生體驗和不斷的感悟,要有高遠的境界,深度的思考,要有感而發。決不是簡單的觸景生情,一時興起。景致可以生情,興起可以觸發,但必須有思想支撐,思想深度夠了,境界站得高了,再有外部因素觸動才會有靈感,才有動機和動力。或者說靈感是基于一定深度的思想基礎的。 否則,只能是就事論事,平平淡淡,上不了層次,達不到境界。更不能左右讀者的情感,既不會欣喜若狂,也不會傷心落淚。這樣就缺乏應有的感染力,起不到教育作用和效果。(華德耀2020年5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