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顯達 在主席的詩詞中,一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生動描述了紅軍長征中異常險惡的一場戰斗。如今,人們在實在參觀時,除了景仰革命勇士不懼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也常常為先驅們命懸一線、九死一生創造的戰斗奇跡感慨萬千。 (一)蔣氏認為紅軍要步石達開覆轍,電令追剿大軍“建立殊勛” 紅一方面軍突破蔣氏的四道封鎖線,輾轉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尋求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一度被敵人逼迫到大渡河這個異常險惡的絕地。 蔣氏的計劃,是讓紅軍成為歷史上第二個石達開。 1935年5月,紅軍擺脫滇軍的堵截渡過金沙江后,一路經會理、德昌、瀘沽,向大渡河挺進。這條路線,與72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渡過金沙江后,所走的路線極為相似。因為這里只有這一條道可走,左右都是險山。 當獲知紅軍到了大渡河沿岸的消息后,蔣氏也是異常興奮,認為這是兵家絕地,是聚殲朱毛紅軍“千載難逢的最佳時機”。 蔣氏的作戰部署,是立刻從川、黔、滇等地調動近20萬軍隊,對紅軍進行四面合圍,試圖將他們圍殲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的狹窄地區。 蔣氏在給各路追剿大軍的電報中說:“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敵軍入此漢彝雜處、江河阻隔、地形險要、給養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勛。” 為了粉碎蔣氏的這個計劃,紅軍只有渡過大渡河,才可能擺脫險境,重獲生機。 蔣氏為了阻止紅軍渡河,也早早做了準備,把大渡河沿岸的船只都強征了過來。 渡河,是當時紅軍擺脫危機的唯一辦法。幾萬紅軍渡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一則需要大量船只,二則需要占領合適的渡口。 紅軍總部為一、三軍團選擇的渡口在安順場,可是當他們急行軍來到此地的時候,卻一下子蒙了。 為啥? 安順場的渡口水深流急,無法架設浮橋供部隊快速通過。先期到達安順場的紅軍,只找到一艘小船,只能讓少數人渡河。如果若長時間聚集在南岸地帶,難以展開兵力,也不便就地籌糧,必然讓紅軍進退失據。 大渡河現景 (二)奪取瀘定橋,成為脫險的關鍵 5月26日,毛、周、朱德到達安順場,在聽取劉伯承、聶榮臻的匯報后,決定紅軍主力火速搶占距離安順場320里的瀘定橋。 在大量追兵日益迫近的危急情勢下,在安順場安全渡河已經沒有可能,迅速奪取大渡河上游的瀘定橋,成為大軍渡河、脫離險境的關鍵所在。 在飛奪瀘定橋的部署上,主席其實是“兩條腿走路”,左右岸并進,可謂押了“雙保險”,一旦南岸奪橋不成,北岸并進的紅軍也還能奇襲奪橋。 所以,用僅有的船只先期渡河的部隊,實則是紅軍的一支奇兵。它是一個戰術上的“備胎”,以應萬全、以防不測。 強渡不成,奪橋為上。在瀘定橋的飛奪上,蔣氏試圖與毛、朱斗智斗勇。雙方都預見到了瀘定橋的價值,不惜調派重兵。 (三)沒有劉文輝的勾心斗角,蔣氏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計劃也注定破產 為徹底斷了紅軍的生路,蔣氏一度電令劉文輝部把橋炸掉。 現在爭論最多的問題是,劉文輝為何沒有執行蔣氏的命令,而把這座橋炸掉? 實際上,若要炸毀這座橋,川軍是有大把時間的。之所以沒有炸掉,川軍也有自己說不出口的難言之隱。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座橋是他們補給物資給養的生命線。不到最后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想炸橋的,因為這無疑是自斷活路。 第二個原因,斷了這條和外界唯一的通道,當地的宗族勢力也絕對不答應,弄不好雙方會火并起來。 第三個原因,是川軍做夢也沒想到,紅軍在懸崖陡壁、奔騰咆哮的大渡河邊,竟然能夠一晝夜急行軍240里來到瀘定橋。 第四個原因,是紅四團向瀘定橋急行軍的時候,對岸川軍劉文輝的部隊也在增援瀘定橋。聽到有部隊前來增援,守橋的川軍也自信滿滿,不再把炸橋的事當作十分緊要的事,而是要看看紅軍的情況再作打算。 第五個原因,是川軍本意是想像陳濟棠一樣,禮送紅軍過境,阻擊紅軍留在四川并不符合川軍的利益。劉文輝沒有下令堅決炸橋,顯然有其考慮。他的手下也不傻,怎么會貿然炸橋? 瀘定橋現景 紅軍搶占安順場后,劉文輝令袁國瑞率第4旅火速增援瀘定橋(注意,劉文輝如此部署,顯然很清楚瀘定橋的重要性,卻沒有下令炸橋)。不過,川軍部隊哪受得了這種頂風冒雨連夜急行軍的煎熬?累得實在走不動了,也就就地休息。等紅四團奪橋的時候,他們也還在半道上氣喘吁吁。 當劉文輝接到瀘定橋失守的消息時,其實是又驚又喜。驚的是紅軍的速度匪夷所思。喜的是,紅軍過了橋,就從自己的地盤走了,他不用再擔心蔣氏“假道伐虢”、借機吞并自己了。 當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紅軍勝利奪橋脫離險境,也不全然靠劉文輝與蔣氏勾心斗角、貌合神離。 紅軍強渡大渡河,實則是飛奪瀘定橋的前哨戰。如果紅四團奪橋不成,也還有渡過對岸的一支奇兵伺機奪橋。這支奇兵或用于包抄守橋川軍的后路,或與紅四團一南一北包夾,合力奪橋。 【劉文輝起義后,授一級解放勛章,1959年任林業部長】 所以,即使川軍僥幸阻止了紅四團的奪橋行動,也防不住紅軍渡河奇兵的背后襲擊。雖然這支奇兵最終沒有完全發揮作用,但充分展示了主席用兵的深謀遠慮和未雨綢繆。正所謂一計不成、一計又生。這兩個行動,環環相扣,內外呼應,相輔相成,確保紅軍即使身處險境,也能立于不敗之地。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