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坐落于四川省瀘定縣城西南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開館,館內豎立了22根柱子,用于紀念當年參與奪橋的22名勇士。但當時在這些柱子上,只有五根柱子刻有勇士的姓名,而且五根有姓名的柱子上也只有兩根柱子雕刻了勇士的頭像,這是什么原因呢? 飛奪瀘定橋的勇士1935年,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開始向大渡河畔的安順場挺進,這條路線與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走得非常相似,主要是因為渡過金沙江后地勢非常復雜,左邊有天險雅礱江和大雪山山脈,右邊則是大涼山,不利于部隊在行軍中補充給養。 蔣介石得知紅軍即將進入安順場時,隨即調動了中央軍十幾萬人,川軍五萬多人,要在大渡河沿線對紅軍進行封鎖和堵截。安排妥當后,蔣介石還打電話鼓勵各軍,他認為石達開的大軍當年在大渡河被清軍消滅,如今紅軍也進入這一地區,顯然是重蹈石達開的覆轍,希望各軍將士借此機會建立軍功。 蔣介石顯然將紅軍比作“第二個石達開”,但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紅軍不是石達開! 毛澤東詳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非常果斷地決定要在安順場渡口進行強攻,不過在此之前,由左權率領的紅二師第五團搶先攻占大樹堡渡口,并佯攻對岸防守的川軍,做出想要搶渡的樣子。這一做法不僅把川軍的主力吸引到了下游的大樹堡渡口,也為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的紅一師搶占安順場渡口贏得時間。 1935年5月25日,紅一師紅一團在團長楊得志的帶領下率先到達安順場渡口,并搜尋到了用于渡河的一艘木船。由于當時防守安順場渡口的川軍早已接到命令,將南岸的船只和糧食全部轉移到了北岸,而且還準備燒毀南岸的民房。在這樣的情況下,尋找渡河工具變得超級困難。 紅一團找到的這艘木船成為搶渡的唯一工具,在岸上火力的掩護下,紅一團的第一批戰士成功登岸,并迅速控制住渡口。隨后其他戰士陸續渡河增援,合力將北岸川軍的一個營擊潰,鞏固了渡河點。 占據渡河點后,戰士們發現這個渡口的水流非常急,根本沒有辦法搭橋,于是大家只能繼續搜尋渡河工具。后來又找到了兩艘小船,加上原來那艘一共三艘,但是僅靠這些小船渡河非常費時間,全軍渡河至少需要一個多月,敵軍的追兵早就來了。 面對渡河難的問題,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經過討論決定:沿大渡河兩岸兵分兩路,火速奪取320里之外的瀘定橋! 具體方案是:劉伯承和聶榮臻率領紅一師為右路軍,從安順場渡河沿東岸后北上;林彪率領紅二師、一軍團指揮部和五軍團為左路軍,直接從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路夾擊奪取瀘定橋。 蔣介石也預料到紅軍會走瀘定橋,他致電當時的川軍首領劉文輝,要他炸毀瀘定橋。作為地方軍閥,劉文輝也有諸多考慮,一方面是瀘定橋在當地經濟貿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毀掉等于自斷財路;另一方面是如果毀橋,自己人也無法過河,萬一東岸失守,自己的援軍想救也難。 考慮再三,劉文輝給蔣介石的答復是:“不用毀橋,只要拆了木板就行。” 劉文輝的決定有為自己考慮,也有對紅軍實力的低估。紅軍左路軍一軍團二師四團從安順場出發一天后,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天奪橋,務必在5月29日前拿下瀘定橋。當時紅四團離瀘定還有120公里! 一天一夜要行軍120公里,這種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紅四團做到了!次日早晨六點,由團長王開湘和政治委員楊成武帶領的紅四團率先到達瀘定橋,然而此時呈現在他們面前的瀘定橋,卻只剩下光禿禿的13根大鐵鏈。 對岸是敵人兇猛的火力,眼前是一根根立足都難的鐵鏈,這樣的橋怎么過?當時王開湘與楊成武商量,決定分三隊人進行奪橋,一隊人背上木板從橋上進行正面強攻,一隊人在后面用火力掩護,再派一隊人從下游二公里處悄悄渡河,對敵人進行干擾。 其中負責橋上正面進攻的勇士有22名,他們冒著炮火艱難前進,將身上攜帶的木板鋪在鐵索上,對橋面進行修復;負責下游渡河的則是七連的六十多位戰士,他們就地取材制作了兩只木排,竟然成功渡到了對岸。七連的戰士在對岸與敵人展開激戰,吸引了敵人大量的火力,也為正面進攻的戰友們贏得了時間。 經過激烈交戰,紅四團戰士于下午五點成功攻占了瀘定橋!這場戰事結束后,參與奪橋的勇士們立刻各自歸隊,當時也沒有記錄下他們的名字。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王永模調到瀘定縣支援建設的時候,他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尋找這些勇士。經過不懈努力,他終于找到了22名勇士中的5名,分別是紅四團一營二連連長廖大珠,紅四團一營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云,紅四團一營二連黨支部書記李友林,紅四團一營三連黨支部書記劉金山,紅四團二連四班副班長劉梓華。 這五名勇士被刻在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的方柱子上,當時王永模成立的“尋找勇士三人組”并沒有就此停止,他們走遍大半個中國,終于又找到了七名勇士的信息: 紅四團一營二連特等機槍手趙長發; 紅四團一營二連戰士楊田銘; 紅四團一營二連戰士云貴川; 紅四團一營二連士戰魏小三; 紅四團一營二連士戰劉大貴; 紅四團一營二連戰士王洪山; 紅四團一營二連戰士李富仁。 這七名勇士中,魏小三、劉大貴、王洪山和李富仁在奪橋的時候犧牲。因此到目前為止,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已經確認了12名,還有10名勇士未能找到姓名信息。 結束語飛奪瀘定橋的成功打破了蔣介石要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幻想,也向敵軍展示了我們紅軍“飛速”的作戰速度與能力。 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紅軍將領巧妙的戰術安排與果斷的戰術部署,也離不開戰士們英勇奮戰的精神。在長征路上,像瀘定橋這些“無名”的勇士有很多,他們在危急關頭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連姓名都沒來得及留下。 |
|